-
福州閩縣人,字堯叟。寧宗嘉定十年進(jìn)士。歷官太常博士。理宗淳祐初守潮州,時官府據(jù)籍取白丁錢,雖有遷徙物故,不為除豁。良臣為易籍更編,又增置田稅于學(xué)及韓山書院,以為養(yǎng)士費(fèi),士民德之。
-
釋自閑(一二三一~一三一二),號云屋,松陽(今屬浙江)人。俗姓葉。年十三于福安院剃度,后居婺之仰庵。元成宗大德間住持金華智者寺?;蕬c元年卒,年八十二。事見《蒲室集》卷一二《金華智者寺云屋閒禪師塔銘》。
-
周真一,號集虛齋高士(《洞霄詩集》卷六)。與孝宗淳熙時道士徐仲淵有交。
-
平陽人,字浩淵,號一齋。精通《易》、《詩》。宋亡不仕,隱居五峰山。有《漁隱集》。
-
張祈(《武康縣志》作析),烏程(今浙江湖州)人。寧宗慶元五年(一一九九)以通直郎知晉陵縣(《咸淳毗陵志》卷一○)。今錄詩二首。
-
趙赴,宋初人。官著作佐郎、直史館(《甘竹胡氏十修族譜》)。
-
路坦,嘗知馀杭縣,后為大理評事,仁宗天圣元年(一○二三)因前作詩贈押司錄事坐謫。
-
柳耆,生平未詳。應(yīng)月泉吟社徵詩(《月泉吟社詩》)。
-
王禹錫,行十六,與蘇軾有姻連。事見《苕溪漁隱叢話》前集卷五五。
-
胡拂道(一一○六~?),字貢臣,饒州樂平(今屬江西)人。七歲應(yīng)政和二年(一一一二)童子科。徽宗召入禁中,命賦《宮女睡》詩(清道光《萬年縣志》卷九)。
-
潭州長沙人?;兆谡臀迥赀M(jìn)士。張邦昌以為屯田郎中,力拒之。高宗紹興四年知筠州事,歲饑民不能輸,請罷征,監(jiān)司督益急,坐降秩。致仕歸,民立祠祀之,號曰古譚。
-
宋旴江人,字成性。用四言韻語編著《史學(xué)提要》,自上古迄宋末,以便初學(xué)者記誦。
-
淮上女,字面意思是指淮水邊良家女子?!独m(xù)夷堅志》中曾記載南宋寧宗嘉定年間,金人南侵,擄走大批淮上良家婦女之事。另有同名詞《減字木蘭花·淮上女》,表現(xiàn)了被擄女子的屈辱與悲憤交加的沉痛心情。
-
王羽,真宗咸平三年(一○○○)為大理評事(《續(xù)資治通鑒長編》卷四七)。以虞部員外郎知郴州(明萬歷《郴州志》卷二)。今錄詩二首。
-
(?—1275)宋會稽人,字景賢,一字子華。理宗寶祐元年進(jìn)士。歷官所至以公廉稱。度宗咸淳中由大理司直通判臨安府,擢浙西提刑,以忤賈似道免官。十年,起知饒州。次年,元兵陷饒州,不屈而死。謚忠介。
-
葉師文,號梅溪道士(影印《詩淵》冊三頁二二五四)。
-
林渭夫,真宗咸平二年(九九九)進(jìn)士(《八閩通志》卷五○),景德四年(一○○七)湞陽從事,后知英州(清同治《廣東通志》卷二○五)。
-
湖州歸安人。莫君陳曾孫。孝宗時知仁和縣,因鞭撻出入德壽宮而恃勢虐民者,忤高宗吳皇后,遂謫一級。旋復(fù)撻一豪惡,又謫一級。未幾,平江缺守,除院轄,以承議郎知平江府。
-
楊起莘(?~?),字莘老,湖北省咸寧市通城縣人。南宋理宗寶佑四年(1256)丙辰科,文天祥榜第二名狀元(宋制殿試前三名都是狀元)。楊起莘回鄉(xiāng),見縣城南北雋水相隔,行人不便,倡議興建拱北橋,人稱“狀元橋”,因橋有九孔,又稱“九眼橋”。楊起莘精通歷史,官迪功郎,于九江任卒,年五十六歲,歸葬縣城內(nèi)隆平寺前,城隍殿后。
-
宋神宗趙頊[xū](公元1048年5月25日―公元1085年4月1日),初名仲針,宋英宗長子,生母高皇后,北宋第六位皇帝。公元1064年(治平元年)封光國公,后進(jìn)封淮陽郡王、潁王。公元1066年(治平三年)立為皇太子,次年即帝位,是為宋神宗,時年20歲。公元1067年(治平四年),趙頊即位,由于對疲弱的政治深感不滿,且他素來都欣賞王安石的才干,故趙頊即位后立即命王安石推行變法,以期振興北宋王朝,史稱“王安石變法”(又稱“熙寧變法”)。公元1085年(元豐八年),趙頊在福寧殿去世,享年38歲,共在位18年,廟號神宗,謚號為英文烈武圣孝皇帝,葬于永裕陵。
-
陳之方(?~一○八五),舒州(今安徽潛山)人。神宗熙寧六年(一○七三)知英州唅光縣,改清遠(yuǎn)縣(清光緒《清遠(yuǎn)縣志》卷九)。元豐八年,為禮部貢院點(diǎn)校試官,開寶寺失火,禮部貢院寓于寺,被焚死。事見《宋史》卷六三《五行志》。
-
釋省澄,俗姓阮,仙游(今屬福建)人。太祖乾德中賜號真覺禪師。初駐泉州招慶寺,后主龍華寺。事見清乾隆《仙游縣志》卷四五、《閩詩錄》丙集卷一九。
-
張魴,徽宗崇寧四年(一一○五)時以儒林郎知華原縣。(《金石萃編》卷一四三、一四六)。
-
李恭,桐廬(今屬浙江)人。處士(清乾隆《桐廬縣志》卷三)。
-
李格非(約1045~約1105年)北宋文學(xué)家。字文叔,山東濟(jì)南歷下人,女詞人李清照父。李清照《上樞密韓公詩二首》詩序中稱“父祖皆出韓公門下”,可知其父祖輩皆為“蚤有盛名,識量英偉”(《宋史·韓琦傳》)的學(xué)士韓琦的門下士。幼時聰敏警俊,刻意于經(jīng)學(xué),著《禮記說》數(shù)十萬言。宋神宗熙寧九年(1076年)中進(jìn)士,初任冀州(今河北冀縣)司戶參軍、試學(xué)官,后為鄆州(今山東東平)教授。宋代有兼職兼薪制度,郡守見他清貧,欲讓他兼任其他官職,他斷然謝絕,表現(xiàn)了廉潔清正的風(fēng)節(jié)。
-
田稹,仁宗嘉祐間澶州(今河南濮陽)人(《靈巖志》卷三)。
-
徐玨,字叔寶,號耕巖,上饒(今屬江西)人。理宗寶祐間知馀干縣。事見清康熙《饒州府志》卷二一。
-
(1172—1255)福州人,初名自誠,字信之,一字行之,號毅齋。寧宗嘉定元年進(jìn)士第一。歷知贛州、隆興、建寧府。理宗端平元年,召為吏部侍郎,奏請開言路,肅朝綱。嘉熙元年,累進(jìn)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,建請沖要之處增守備。后加觀文殿學(xué)士致仕。卒謚文定。
-
陳公舉,浦江(今屬浙江)人。公凱弟。元世祖至元末為本邑儒學(xué)教諭,累選江浙儒學(xué)副捉舉。曾應(yīng)月泉吟社徵詩,署名陳帝臣。事見《月泉吟社詩》,明鄭柏《金華賢達(dá)傳》卷一○有傳。
-
許居仁,潮陽(今屬廣東)人。哲宗元符三年(一一○○)進(jìn)士,知貴州。事見清光緒《潮陽縣志》卷一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