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王益柔(1015—1086)字勝之,河南(今河南洛陽)人,王曙之子,用蔭入官。慶歷四年(1044)以殿中丞召試,除集賢校理。慶歷四年,預蘇舜欽進奏院會,醉作《傲歌》,黜監(jiān)復州酒稅。神宗時,累遷知制誥,直學士院,先后知蔡、揚、毫州和江寧、應天府。元祐元年卒,年七十二?!端问贰?、《東都事略》有傳?!度卧~》錄其詞一首。
-
李巘,字獻之。孝宗淳熙二年(一一七五)賜同進士出身(《宋會要輯稿》選舉一二之二二)。四年,為太常寺主簿(同上書選舉二一之二)。五年,遷國子監(jiān)丞兼國史院編修官(《南宋館閣續(xù)錄》卷九)。累遷禮部侍郎兼直學士院(《宋會要輯稿》職官六二之二)。光宗紹熙四年(一一九三),官至翰林學士兼侍讀(同上書禮五○之八)。今錄詩五首。
-
李璉,生平不詳。因曾作《題金陵雜興詩后》,姑附蘇泂后。今錄詩十八首。
-
李薰,生平不詳。按其詩稱王欽若、呂大防等人已故,又有詩作于“丙寅歲”,即高宗紹興十六年(一一四六),則當為高宗時人。今錄詩六首。
-
王汝舟(1034——1112),北宋文人,字公濟,晚年號云溪翁,婺源武口(今江西婺源)人?;实v五年進士。熙寧中,知舒城縣。元祐間,知南劍州(《嘉靖延平府志》卷九)。歷知建、虔二州。擢京東路轉運判官,徙河東、河北、江西,后官終夔州路提點刑獄。致仕歸,政和二年卒,年七十九。汝舟號循吏,所至皆有治績,又喜讀書,手校書萬馀卷。著有《云溪文集》一百卷,今已佚(《弘治徽州府志》卷六)?!度卧姟肪砥咚钠咪浧湓姲耸??!度挝摹肪硪话巳鹗掌湮娜J论E見《新安志》卷七、《宋史翼》卷二○。
-
傅伯壽(1138—1223)字景仁,南宋泉州晉江人,自得子。弱冠偕弟伯成登隆興癸未元年(1163)進士,又中教官科。乾道壬辰,試博學宏詞。繇三館,出知道州,簡伉自負。當國者抑其進。由吏部郎官出守漳州,入為中書舍人、直學士院,累遷禮部尚書,出守建寧,召除翰林學士,進端明殿學士、簽書樞密院事?!端问芬怼肪硭摹鹩袀?。今錄詩七首。
-
宋楚州山陽人,字宣仲,號射澤老農(nóng)。登進士。高宗紹興九年授處州錄事參軍,官至武學博士。以連貴姻坐累,被廢終身。后居紹興,專意于繪事。工畫山水及林石,學蘇軾幾登堂。
-
文及翁(生卒年不詳)字時學,號本心,綿州(今四川綿陽)人,徙居吳興(今浙江湖州)。寶祐元年(1253)中一甲第二名進士,為昭慶軍節(jié)度使掌書記。景定三年(1262),以太學錄召試館職,言公田事,有名朝野。除秘書省正字,歷校書郎、秘書郎、著作佐郎、著作郎。咸淳元年(1265)六月,出知漳州。四年,以國子司業(yè),為禮部郎官兼學士院權直兼國史院編修官、實錄院檢討官。年末,以直華文閣知袁州。德祐初,官至資政殿學士、簽書樞密院事。元兵將至,棄官遁去。入元,累征不起。有文集二十卷。不傳?!度卧~》據(jù)《錢塘遺事》卷一輯其詞一首。
-
(925—1007)南陽人,后徙潭州,字舉之。朱葆光子。少好讀書,時朱遵度稱“朱萬卷”,昂稱“小萬卷”。宋初,為衡州錄事參軍。真宗咸平二年,召為翰林學士。逾年,以工部侍郎致仕。喜購奇書,以諷誦為樂,自稱退叟。卒,門人私謚正裕先生。有《資理論》、文集。
-
黃廷璹(生卒事跡均不詳),號雙溪。宋朝文人,《全宋詞》收錄其《解連環(huán)》(乍寒簾幕)等6首。
-
釋洵,俗姓阮,福州長溪(今福建霞浦)人。住福州鼓山堂寺。為南岳下十五世,上封才禪師法嗣?!都翁┢諢翡洝肪硪蝗?、《五燈會元》卷一八有傳。今錄詩二十二首。
-
饒州德興人,號息齋。余季芳子。嘗辟補學錄不就。喜誦研朱熹之學。有《易解》、《書傳解》、《讀孝經(jīng)刊誤》、《息齋集》等。
-
蔡權(1195~1257)字仲平,號靜軒,蔡沈子,蔡杭弟,蔡氏九儒第四代,生于慶元元年,卒于寶佑五年,壽62歲。幼年母喪,伯母詹氏撫養(yǎng),聰明英毅,肆業(yè)于家,兄弟聯(lián)席自相師友,屢薦入京任職均堅以疾辭。淳佑六年以兄杭恩澤補承務郎,授廬峰書院山長。平生好施于人,凡宗族鄰里婚喪喜事,都能傾資相贈。教授鄉(xiāng)間,講明義理,極其祥密,諸友皆稱其得家學心傳,為學者講學能辨疑祛惑,使人心興起,實不少讓,天性之高潔與祖父無異。代表詩作有《自詠》,《游西山》等。
-
趙文昌,仁宗嘉祐四年(一○五九)以比部員外郎知宜興縣(清嘉慶《增修宜興縣舊志》卷五)。今錄詩四首。
-
李時,廬陵(今江西吉安)人?;兆诔鐚幵辏ㄒ灰弧鸲?,曾預州府解試(清同治《廬陵縣志》卷二一)。有《愚谷小稿》(《永樂大典》卷一一三一三),已佚。今錄詩五首。
-
紹興山陰人,字受之,一字斯萬。理宗景定三年進士。為大州教授,日與諸生講經(jīng)義,聽者感發(fā)。恭帝德祐二年,以國庫書監(jiān)召,不赴,退歸城南,杜門讀書。四方學者至越,必登門造訪。天祐高冠大帶,議論卓卓,見者以為儀型。
-
釋法秀(一○二七~一○九○),號圓通,時人稱秀鐵面,俗姓辛,秦州隴城(今甘肅天水)人。為青原下十一世,天衣懷禪師法嗣。神宗元豐七年(一○八四),冀國大長公主請秀住法云寺(《東坡全集》卷九六《法云寺鐘銘》)。哲宗元祐五年卒,年六十四。《禪林僧寶傳》卷二六、《五燈會元》卷一六有傳。今錄詩六首。
-
陶谷(九○四~九七一),字秀實,邠州新平(今陜西彬縣)人。本姓唐,避晉高祖石敬瑭諱改。仕后晉、后漢、后周,累官兵部、吏部侍郎。宋太祖建隆二年(九六一),轉禮部尚書(《續(xù)資治通鑒長編》卷四)、翰林承旨。乾德二年(九六四),判吏部銓兼知貢舉。累加刑部、戶部尚書。開寶三年十二月庚午卒(同上書卷一一),年六十八?!端问贰肪矶庞袀?。今錄詩三首。
-
(1086—1124)廣德軍人,字巨濟。博學強記。年十五,試太學第一?;兆诖笥^三年進士。調廬陵尉、信陽軍教授。累官左司員外郎。因反對朝議攻遼,觸怒王黻,貶監(jiān)朝城縣酒稅,再徙荼陵船場。工詩,善畫草蟲。有《云陽集》、《玉溪集》。
-
許當,字當時,晉江(今福建泉州)人。仁宗景祐元年(一○三四)進士。慶歷三年(一○四三),以承奉郎知古田縣(清乾隆《古田縣志》卷五),遷知興化軍(乾隆《晉江縣志》卷一二)。神宗熙寧間,知漳、建、汀州(乾隆《福建通志》卷二四、二五、二六)。與歐陽修、梅堯臣互有唱和(《晉江縣志》)。今錄詩五首。
-
(1020—1080)京兆萬年人,字樂道。仁宗慶歷二年進士。嘉祐初為監(jiān)察御史里行。以論事不當出知蔡州,復以右正言召。贊韓琦決策,立英宗為皇子。英宗立,加知制誥,進龍圖閣學士、知永興軍,召為太子詹事。神宗立,遷樞密直學士,拜御史中丞。初受知于韓琦,驟加獎拔,至是料神宗必易置大臣,欲自規(guī)重位,遂力攻韓琦。出知陳州。入權三司使,為呂公著劾罷。卒謚文恪。有文集及《奏議》、《詩說》等。
-
龔茂良(1121-1178),字實之。莆田龔屯人。后遷居城關義井街和美巷。宋紹興八年(1138)登進士第。初授南安縣主簿、邵武司法。又調泉州觀察推官。以廉勤稱,賑濟災民,為民稱頌。宋淳熙元年(1174)拜參知政事,葉衡罷相,茂良以首參代行宰相職。因其主抗金,對劾奸賑災尤力。與蔡襄、陳俊卿、方信孺稱為“莆田四賢”。
-
董師謙,號南江,三山(今福建福州)人。度宗咸淳七年(一二七一)別院省試賦魁,為平江府教官(《書齋夜話》卷四)。今錄詩七首。
-
王從叔,南宋末遺民詞人,生平事跡均不詳。號山樵,廬陵(今江西吉安)人?!度卧~》錄其詞5首。
-
吳濤,生卒年不詳,字德邵,崇仁(今屬江西)人。是宋高宗紹興年間著名隱士環(huán)溪先生吳沆的大哥。下選 的《絕句》便是吳沆的《環(huán)溪詩話》存錄的。全宋詩收入其詩四首:《絕句》,《山居》,《在杭日作》,《仲春》。其中以《絕句》廣為流傳。
-
廣漢人,字真甫。高宗紹興二十一年進士。歷校書郎、通判荊南府。累官殿中侍御史。孝宗受禪,除中書舍人。遷敷文閣待制、知紹興府,力辭,改知夔州,以利民澤物為先。移知成都,卒于官。
-
處州縉云人,字和仲。理宗淳祐十年進士。自秘書郎五遷至侍御史,皆兼講讀。遇災異,輒援據(jù)經(jīng)傳及累朝故實,隨時致戒。累官同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。嘗直言陳政弊而忤賈似道,然頗為度宗所重。后為福建安撫使兼知福州,知時事不可為而歸,憂憤疾篤卒。學者稱格齋先生。有《四書纂疏》、《近思錄精義》、《中興名臣言行錄》、《格齋集》等。
-
臨江軍清江人,字思叔。徐夢莘弟。孝宗淳熙十一年進士。歷官有聲譽,部使者以廉吏薦。官至通直郎。有《左氏國紀》、《史記年紀》、《鼓吹詞》、《郴江志》等。
-
岑象求,字巖起,梓州(今四川三臺)人。舉進士。神宗熙寧中為梓州路提舉常平。哲宗元祐元年(一○八六)知鄭州,徙利州路轉運判官,改提點刑獄(《續(xù)資治通鑒長編》卷三八六、三九一、四○四)。五年,為殿中侍御史。六年,出為兩浙路轉運副使。七年,入為戶部郎中(同上書卷四四八、四六○、四七四)?;兆诮ㄖ芯竾辏ㄒ灰弧鹨唬┮詸嗌袝滩渴汤蔀楦舶瓷搅晔埂:蟪龑毼拈w待制知鄆州,未幾致仕。崇寧三年(一一○四)入元祐黨籍。有《吉兇影響錄》十卷,一作八卷,已佚?!对v黨人傳》卷三有傳。今錄詩六首。
-
戴翼,字汝諧,閩縣人。紹定中,攝南康事,鼎創(chuàng)城壁,兩新縣治,政績彰聞,遷知邕州?!堕}書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