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楊旻,弘農(nóng)華陰(今陜西華陰東南)人,隋朝大臣楊尚希之子。嗣其父高部縣公的爵位,后改封丹水縣公,官至安定郡丞。
-
鄭公超(約公元588年前后在世)字、里、生卒年均不祥,約陳末隋初間前后在世,能詩。陳后主時為奉朝請,武平三年(572),由祖珽招至文林館,參與修撰《修文殿御覽》,今存詩一首。
-
生卒年不詳。隋代人。生平亦未詳。有《閨思詩》傳世。
-
王申禮,事跡不詳,代表作《寶林寺》、《賦得巖穴無結(jié)構》。
-
隋博陵安平人,字不齊崔猷子。少有韜略。北周時,武帝有滅北齊之志,乃獻二十策。入隋,與高潁議正朔服色,并勸除六官,依漢魏舊制。出為虢州刺史,上書論取陳之策。帝悅,進位開府。及伐陳,為行軍總管。文帝仁壽初為代州總管。煬帝時,年老,出為上郡太守。遷信都太守,上表乞休致。卒于家。
-
王誼(540—585年),字宜君,河南洛陽人。北周大臣,鳳州刺史王顯之子北周初年,為左中侍上士,遷御正大夫,拜雍州別駕。北周武帝即位,授儀同,遷內(nèi)史大夫,封楊國公。從平北齊,授相州刺史,徵為大內(nèi)史。北周宣帝即位,出為襄州總管。北周靜帝初,轉(zhuǎn)鄭州總管,拜大司徒。開皇初年,進封鄖國公,后以怨望賜死。
-
(516—588)隋僧。蒲州桑泉人。俗姓王。年弱冠聽妙法師講《涅槃》,深悟其旨,遂舍俗服出家,隱太行山百梯寺。后宇文泰深敬之,為之立云居寺。北周武帝建德時以宏義折服陳使周宏正之問難,授為國統(tǒng)。及武帝廢佛教,隱于太行山,屏跡人世。入隋,法服執(zhí)錫至朝廷向帝面申佛家宏理,乃從度僧、建佛寺之請。自此,佛教復興。尋奉敕住延興寺,拜平等沙門。著有《涅槃義疏》及《寶性》、《仁王》等疏。
-
隋南蘭陵人,字溫文。南朝后梁國主。蕭巋子。其姊為煬帝皇后。巋卒,嗣位為后梁國主,年號廣運。隋文帝開皇中,廢梁國,征入朝,拜柱國,封莒國公。琮寬宏大度,博學有文藝,兼善弓馬。煬帝即位,以皇后故,甚見親重,改封梁公。琮雖羈旅,見北朝豪貴,無所降下,且有童謠曰:“蕭蕭亦復起?!钡勰思芍?,遂廢于家。
-
(?—608)南朝陳東海郯人。徐陵子。少聰明機警,善《周易》,舉高第,為秘書郎,出為烏傷令。陳后主禎明初遷尚書殿中郎兼東宮學士。陳亡入隋,隱于錢塘赭山。煬帝召為學士,除著作郎。
-
(?—621)隋河東汾陰人。薛道衡族侄。有俊才,以游騎尉起家。佐魏澹修《魏史》,史成,遷著作佐郎。越王楊侗稱制東都,王世充稱帝,軍書羽檄皆出其手。世充敗,德音以罪誅。
-
北齊人。善畫,兼工楷隸。
-
(560—613)會稽馀姚人,字士裕。博學,工草隸。初仕于陳。陳亡,晉王楊廣引為學士。煬帝大業(yè)初,轉(zhuǎn)為秘書學士,與虞世南、庾自直等撰《長洲玉鏡》等書。帝稱善而官不遷。常居禁中以文翰待詔。綽倨傲,無所降下。禮部尚書楊玄感虛襟禮之。后以楊玄感黨,變姓名出亡,為吏所執(zhí),坐斬于江都。
-
(?—618)隋潁川人。少好學,能屬文,善五言詩。煬帝大業(yè)中授著作佐郎。性恭慎,不妄交游,特為帝所重。帝所為篇章,令自直指疵而帝自改之,至自直稱善然后方出。及宇文化及為亂,憤激發(fā)病而卒。
-
(541—604)隋朝創(chuàng)建者。弘農(nóng)華陰人,小字那邏延。楊忠子。北周時襲父隋國公爵。女為北周宣帝皇后。任丞相,總攬朝政。旋廢靜帝而殺之,自立為帝,建立隋朝。開皇七年亡后梁,九年滅陳,結(jié)束西晉末年以來三百年分裂局面,統(tǒng)一全國。在位時加強中央集權,改革官制、兵制,以考試選拔人才,廢除九品中正制,各項措施于后代影響較大。仁壽四年病重,為太子楊廣所殺。在位二十四年。
-
隋朝詩人,大業(yè)時為秘書郎。煬帝命與柳顧言等典樂事。
-
乙支文德(6世紀中期—約618年),中國隋朝時期的名將。金富軾《三國史記》初載:乙支文德,未詳其世系。資沈有智數(shù),兼解屬文。
-
呂讓,生卒不詳,河中府永樂縣(今山西芮城)人,潭州刺史呂渭之(四)子,初為太子右庶子,后遷海州刺史。隋朝詩人,僅一首作品《和入京》傳世。
-
杜公瞻,生卒年不詳,隋代文學家。中山曲陽(今河北保定一帶)人。隋衛(wèi)尉杜臺卿侄子,官安陽令,曾奉敕編纂《編珠》,今存詩一首。杜公瞻為宗懔《荊楚歲時記》作注,并有意識地將《荊楚歲時記》所記南方風俗與北方風俗進行比較。后來,《荊楚歲時記》和杜公瞻的《荊楚歲時記注》一起流傳,人們習慣上仍將其稱作《荊楚歲時記》,從而使南北朝后期中國南北方的歲時風俗薈萃于一書之中,對中國歲時文化的傳播和發(fā)展產(chǎn)生了重要影響。
-
明余慶(約公元588年前后在世)字不詳,隋代平原鬲(今山東平原北)人,明克讓之子。生卒年均不詳,約陳末隋初間前后在世。善為詩,仕隋官至司門郎。大業(yè)十四年(618),越王楊侗稱帝,為國子祭酒,今存詩二首。
-
賀若弼(公元544年—公元607年),復姓賀若,字輔伯,河南洛陽人,隋朝著名將領。賀若弼出生在將門之家,其父賀若敦為北周將領,以武猛而聞名,任金州(今陜西省安康)刺史。賀若弼以伐陳有功,封上柱國,進爵宋國公,官至右武候大將軍。公元607年(大業(yè)三年),賀若弼被隋煬帝加以誹謗朝政的罪名殺害。
-
河東解人,字思敬。柳靖弟。博覽典籍,兼善辭令,有經(jīng)世之才。初仕于后梁,為蕭參軍。累遷至鴻臚卿,曾勸蕭巋依北周,得安保一隅。及文帝受禪,莊數(shù)入朝,帝深加慰勉。梁國廢,授開府儀同三司,除給事黃門侍郎。莊明習舊典,雅達政事,凡所駁正,帝莫不稱善。后為饒州刺史,有能名。卒于官。
-
平原鬲人,字弘道。少好學,博覽書史,三禮尤所精研,龜策歷象感得其妙。仕梁及北周,為露門學士。與太史官屬正定新歷。累遷司調(diào)大夫。入隋,拜太子率更令。太子以師道處之,恩遇甚厚。奉詔與牛弘修禮議樂,當朝典故,多所裁正。文帝開皇十四年以疾去官。卒年七十。有《孝經(jīng)義疏》、《古今帝代記》、《續(xù)名僧記》等。
-
(546—611)隋安定鶉觚人,字里仁。其先世本姓尞。父允仕西魏,賜姓牛。弘性寬和,好學博聞。入隋為秘書監(jiān)。嘗請開獻書之路。奉敕修五禮。正新樂,立明堂,議其得失。拜吏部尚書,封奇章郡公。奉煬帝詔修《大業(yè)律》十八篇。從幸江都,大業(yè)六年十二月卒。謚憲。
-
吳郡人,字伯彥。少聰敏,從名家習《詩》、《禮》、《尚書》及老、莊,通其大義,尤精三史。為陳尚書令江總引為客館令。入隋,為州博士,撰《韻纂》。秦王楊俊聞其名召為學士,就道,奉命于馬上為賦,行一驛而撰成《述恩賦》,俊善之。煬帝時為京兆郡博士。以與楊玄感兄弟友善,為帝所不悅,出為西??ねh主簿。意不平,道卒。
-
(?—600)京兆杜陵人。少英武,擅騎射,習兵書,精占候。以父蔭襲太平縣公。入隋,爾朱績以謀反誅,牽涉萬歲,坐除名,配敦煌為戍卒。竇榮擊突厥,萬歲請效命,馳斬突厥將,突厥大驚引去,由是顯名。文帝開皇末,突厥達頭可汗犯塞,萬歲從討,敵聞其名,懼而引去,萬歲追擊,大破之。后楊素忌其功,譖之,被殺。時人莫不惜之。
-
(?—626)隋唐時僧。汴州浚儀人。俗姓孫。年十三出家。受戒后,不讀經(jīng)禮佛,唯閉房不出,行住坐臥唯以念心為志。隋文帝仁壽二年,召住京師大慶嚴寺。卒年八十余。其參禪之偈,六祖慧能曾稱之。
-
隋鉅鹿曲陽人,字彥深。博覽經(jīng)史,好學,善屬文。初仕北齊為中書舍人,與修國史。入北周為納言中士。隋文帝受禪,除太子舍人,遷著作郎。令注《庾信集》,撰《笑苑》等。后以魏收所撰《魏書》褒貶失實,平繪《中興書》事不倫序,乃詔澹別成《魏史》,時稱其善。有文集二十卷。
-
隋西城人,字棲鳳。父何細胡。本胡人,通商入蜀,因家于郫縣。妥少機警,有口才,知樂律,而好臧否人物。文帝時累遷至國子祭酒。嘗言蘇威不可信用,以是與威有隙。出為龍州刺史,終于國子祭酒任。謚肅。有《周易講疏》、《孝經(jīng)義疏》及文集等,已佚。
-
(558—618)高陽北新城人,字務本。聰明有思理,所聞輒能誦記,稱神童。嘗仕南朝陳。陳末使隋,羈留賓館。陳亡,衰服盡臣子禮。文帝以為誠臣。累遷通議大夫。宇文化及殺煬帝,時從官盡詣朝賀,善心獨不至,化及遣人執(zhí)至,善心不禮而出,遂被殺。初,父許亨撰《梁史》未就,善心續(xù)之。越王揚侗稱制洛陽,追謚文節(jié)。
-
李密(582年-619年1月20日),字玄邃, 一字法主,京兆長安(今陜西西安)人,祖籍遼東襄平(今遼寧遼陽南),隋唐時期的群雄之一李密出生于四世三公的貴族家庭,隋末天下大亂時,李密成為瓦崗軍首領,稱魏公。率瓦崗軍屢敗隋軍,威震天下。在瓦崗軍原領袖翟讓準備讓位給他時,翟讓的哥哥卻從中阻攔。他不得已殺瓦崗軍舊主翟讓,引發(fā)內(nèi)部不穩(wěn),被隋軍屢敗。后被越王楊侗招撫,又因與宇文化及的拼殺中損失慘重,不久被王世充擊敗,率殘部投降李唐。沒過多久又叛唐自立,被唐將盛彥師斬殺于熊耳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