兩都
- 拼音liǎng dū
- 注音ㄌ一ㄤˇ ㄉㄨ
- 繁體兩都
- 詞性暫無詞性信息
- 組合暫無組合信息
詞語解釋
兩都[ liǎng dū ]
⒈ ?指東漢著名歷史學(xué)家和辭賦家班固著的《兩都賦》。兩都指西漢的西都長安、東都洛陽。
例衡乃擬班固《兩都》作《二京賦》
英the Chinese rhymed proce on two the capital;
⒉ ?—《后漢書·張衡傳》
引證解釋
⒈ ?兩個京城;兩個首都。 周 漢 唐 指 長安 和 洛陽。漢 班固 有《兩都賦》。
引唐 李嶠 《扈從還洛呈侍從群官》詩:“四海帝王家,兩都 周 漢 室。”
唐 韓愈 《贈河陽李大夫》詩:“四海失巢穴,兩都困塵埃?!?/span>
⒉ ?兩個京城;兩個首都。 五代 梁 以 開封府 與 河南府 為東、西兩都。
⒊ ?兩個京城;兩個首都。 金 代指上京 會寧府 城和中都 大興府 城。
引《金史·王競傳》:“競 博學(xué)而能文,善草隸書,工大字,兩都宮殿牓題皆 競 所書,士林推為第一云?!?/span>
⒋ ?兩個京城;兩個首都。 明 代指 北京 和 南京。參見“兩京”。
引明 唐寅 《除夜坐蛺蝶齋中》詩:“一卷文章塵覆瓿,兩都蹤跡雪隨驢?!?br />清 侯方域 《重修白云寺碑記》:“舍人昔嘗官兩都,豈有所託於浮屠氏耶?”
⒌ ?指 漢 班固 所作《兩都賦》。
引晉 皇甫謐 《三都賦序》:“其中高者,至如 相如 《上林》、 揚雄 《甘泉》、 班固 《兩都》、 張衡 《兩京》、 馬融 《廣成》、 王生 《靈光》,初極宏侈之辭,終以約簡之制,煥乎有文,蔚爾鱗集,皆近代辭賦之偉也。”
南朝 梁 劉勰 《文心雕龍·詮賦》:“孟堅 《兩都》,明絢以雅贍?!?/span>
⒍ ?借指 漢 代。
引《文選·鮑照<升天行>》:“備聞十帝事,委曲兩都情?!?br />李善 注:“‘十帝’、‘兩都’,俱謂 漢 也。”
北齊 邢邵 《冀州刺史封隆之碑》:“公世載儒雅之風(fēng),家傳鐘鼎之業(yè)。出 三代 而克阜,歷兩都而轉(zhuǎn)盛?!?br />宋 黃庭堅 《送彥孚主簿》詩:“斯文當(dāng)兩都, 江夏 世無雙。”
國語辭典
兩都[ liǎng dū ]
⒈ ?漢代的西都長安與東都洛陽的合稱。
引《樂府詩集·卷六三·雜曲歌辭三·南朝宋·鮑照·升天行二首之二》:「備聞十帝事,委曲兩都情。」
兩都的單字解釋
漢字 | 拼音 | 部首 | 筆畫 | 意思解釋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兩 | liǎng | 一 | 7畫 | 基本字義 兩(兩) liǎng(ㄌ一ㄤˇ) ⒈ ?數(shù)目,二。一般用于量詞和“個、半、千、萬、億”前:兩個黃鸝。兩本書。 ⒉ ?雙方:兩可。兩邊。兩便(客套用語,彼此方便)。兩旁。兩側(cè)。兩袖清風(fēng)。兩敗俱傷。 ⒊ ?中國市制重量單位:十兩(一市斤。舊制為十六兩一市斤)。半斤八兩(喻彼此一樣,不相上下,含貶義)。 ⒋ ?表示不定數(shù)目:兩下子。兩著兒( zhāor )。 異體字 兩 両 ? 漢英互譯 liang、tael、twain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two, both, pair, co |
都 | dū dōu | 阝 | 10畫 | 基本字義 都 dū(ㄉㄨ) ⒈ ?大都市:都市。都會。通都大邑。 ⒉ ?一國的最高行政機關(guān)所在的地方,京城:首都。國都。京都。建都。 ⒊ ?美好:“雍容閑雅,甚都”。都麗。都雅。 ⒋ ?總:都為一集。 ⒌ ?居:“都卿相之位”。 ⒍ ?古代稱頭目、首領(lǐng)。 ⒎ ?姓。 其他字義 都 dōu(ㄉㄡ) ⒈ ?全,完全:都要。功課學(xué)得都不錯。 ⒉ ?表示語氣的加重:一動都不動。 異體字 漢英互譯 all、big city、capital 相關(guān)字詞 皆、全 造字法 形聲:從阝、者聲 |
兩都的近義詞
- 暫無近義詞信息
兩都的反義詞
- 暫無反義詞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