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言
- 拼音zhèng yán
- 注音ㄓㄥˋ 一ㄢˊ
- 詞性暫無詞性信息
- 組合暫無組合信息
詞語解釋
正言[ zhèng yán ]
⒈ ?正面的話;合于正道的話。直言;說實話。官名。指正確地說話。指話語嚴(yán)正。確定地說;確切地說。端正言論。
引證解釋
⒈ ?正面的話;合于正道的話。
引《老子》:“故圣人云:受國之垢,是謂社稷之主;受國不祥,是謂天下之主,正言若反?!?br />河上公 注:“此乃正直之言,世人不知,以為反言?!?br />漢 桓寬 《鹽鐵論·能言》:“藥酒,病之利也;正言,治之藥也。”
宋 蘇軾 《賜太師文彥博第一表乞致仕不允批答》:“目見正色,耳聞?wù)?,一日即位,天下曠然。?br />《紅樓夢》第九八回:“寶玉 雖不能時常坐起,亦常見 寶釵 坐在床前,禁不住生來舊病。 寶釵 每以正言解勸?!?/span>
⒉ ?直言;說實話。
引《管子·法法》:“人主不周密,則正言直行之士危。”
《史記·商君列傳》:“武王 諤諤以昌, 殷紂 墨墨以亡。君若不非 武王 乎,則僕請終日正言而無誅,可乎?”
宋 梅堯臣 《讀司馬季主傳贈何山人》詩:“噤口不正言,唯能辨冬春?!?/span>
⒊ ?指話語嚴(yán)正。
引巴金 《春》五:“‘三妹,人家在說正經(jīng)話!你總愛開玩笑!’ 覺民 聽不入耳,就正言對 淑華 說。”
⒋ ?確定地說;確切地說。
引《易·繫辭下》:“辨物正言,斷辭則備矣?!?br />孔穎達(dá) 疏:“辨物正言者,謂辨天下之物各以類正定言之。”
漢 王充 《論衡·講瑞》:“武帝 云‘得白麟’,色白不類獐,故不言‘有獐’,正言白麟,色不同也。”
⒌ ?指正確地說話。
引晉 陶潛 《祭從弟敬遠(yuǎn)文》:“呱呱遺稚,未能正言;哀哀嫠人,禮儀孔閑?!?/span>
⒍ ?端正言論。
引《漢書·藝文志》:“六藝之文,《樂》以和神,仁之表也;《詩》以正言,義之用也。”
⒎ ?官名。 唐 有左右拾遺, 宋 初改為左右正言,掌規(guī)諫,分隸門下、中書二省。
引《續(xù)資治通鑒·宋太宗端拱元年》:“帝以補闕、拾遺多循默不修職業(yè),二月乙未,改左、右補闕為左、右司諫,左、右拾遺為左、右正言。”
國語辭典
正言[ zhèng yán ]
⒈ ?公正而剛直的話。
引《漢書·卷七七·劉輔傳》:「莫敢盡節(jié)正言,非所以昭有虞之聽,廣德美之風(fēng)也。」
《三國演義·第二二回》:「時人迫脅,莫敢正言。」
⒉ ?職官名。唐有左右拾遺,宋初改為左右正言,主掌規(guī)諫,分別隸屬于門下、中書兩省 。
正言的單字解釋
漢字 | 拼音 | 部首 | 筆畫 | 意思解釋 |
---|---|---|---|---|
正 | zhèng zhēng | 止 | 5畫 | 基本字義 正 zhèng(ㄓㄥˋ) ⒈ ?不偏斜,與“歪”相對:正午。正中( zhōng )。正襟危坐。 ⒉ ?合于法則的:正當(dāng)( dāng )。正派。正楷。正規(guī)。正大光明。正言厲色。撥亂反正。 ⒊ ?合于道理的:正道。正確。正義。正氣。 ⒋ ?恰好:正好。正中( zhōng )下懷。 ⒌ ?表示動作在進(jìn)行中:他正在開會。 ⒍ ?兩者相對,好的、強的或主要的一方,與“反”相對,與“副”相對:正面。正本。 ⒎ ?純,不雜:正色。正宗。正統(tǒng)。純正。 ⒏ ?改去偏 |
言 | yán | 言 | 7畫 | 基本字義 言 yán(一ㄢˊ) ⒈ ?講,說:言說。言喻。言道。言歡。言情。言必有中( zhòng )(一說就說到點子上)。 ⒉ ?說的話:言論。言辭(亦作“言詞”)。語言。言語。言簡意賅。 ⒊ ?漢語的字:五言詩。七言絕句。洋洋萬言。 ⒋ ?語助詞,無義:言歸于好?!把愿鎺熓?,言告言歸”。 ⒌ ?姓。 異體字 ? 訁 讠 漢英互譯 character、say、speech、talk、word 相關(guān)字詞 行 造字法 指事:表示言從舌出 English words, speech; speak, say |
正言的近義詞
- 暫無近義詞信息
正言的反義詞
- 暫無反義詞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