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二時
- 拼音shí èr shí
- 注音ㄕˊ ㄦˋ ㄕˊ
- 繁體十二時
- 詞性暫無詞性信息
- 組合暫無組合信息
詞語解釋
十二時[ shí èr shí ]
⒈ ?古時分一晝夜為十二時,以干支為記。猶言一晝夜,全天。詞牌名。亦稱“十二時慢”。曲牌名。屬南曲商調(diào)。字?jǐn)?shù)與詞牌不同。用作引子。另南曲曲牌《尾聲》一般為十二板,故亦有《十二時》之稱。
引證解釋
⒈ ?古時分一晝夜為十二時,以干支為記。 《左傳·昭公五年》 杜預(yù) 注有夜半、雞鳴、平旦、日出、食時、隅中、日中、日昳、晡時、日入、黃昏、人定等名目,雖不立十二支之目,但已分十二時。至以十二支記時,《南齊書·天文志》始有之。參閱 清 趙翼 《陔馀叢考·一日十二時始于漢》、 楊伯峻 《春秋左傳注·昭公五年》“十時”注。
⒉ ?猶言一晝夜,全天。
引唐 王維 《送楊長史赴果州》詩:“鳥道一千里,猿啼十二時?!?br />《宋史·葛邲傳》:“十二時中,莫欺自己?!?/span>
⒊ ?詞牌名。亦稱“十二時慢”。 宋 鼓吹四曲之一,雙調(diào)或三段,有平韻、仄韻兩調(diào),四體。又為《憶少年》的別名,雙調(diào)四六或四七字兩體。
⒋ ?曲牌名。屬南曲商調(diào)。字?jǐn)?shù)與詞牌不同。用作引子。另南曲曲牌《尾聲》一般為十二板,故亦有《十二時》之稱。
國語辭典
十二時[ shí èr shí ]
⒈ ?古人分一天為夜半、雞鳴、平旦、日出、食時、隅中、日中、日昳、晡時、日入、黃昏、人定等十二個時辰。
⒉ ?全天。
引唐·王維〈送楊長史赴果州〉詩:「鳥道一千里,猿聲十二時。」
《宋史·卷三八五·葛邲傳》:「十二時中,莫欺自己?!?/span>
⒊ ?詞牌名。宋鼓吹四曲之一。此調(diào)有仄韻、平韻兩體。
十二時的單字解釋
漢字 | 拼音 | 部首 | 筆畫 | 意思解釋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十 | shí | 十 | 2畫 | 基本字義 十 shí(ㄕˊ) ⒈ ?數(shù)名,九加一(在鈔票和單據(jù)上常用大寫“拾”代)。 ⒉ ?表示多、久:十室九空。 ⒊ ?表示達(dá)到頂點:十足。十成。 異體字 什 拾 漢英互譯 decade、ten、topmost 造字法 指事 English ten, tenth; complete; perfect |
時 | shí | 日 | 7畫 | 基本字義 時(時) shí(ㄕˊ) ⒈ ?一切事物不斷發(fā)展變化所經(jīng)歷的過程:時間。時不我與。 ⒉ ?較長的時間:時代。古時。 ⒊ ?泛指一段時間:時光。時令。時分。 ⒋ ?現(xiàn)在的,當(dāng)前的:當(dāng)時。時下。時務(wù)。時宜。 ⒌ ?常常:時常。學(xué)而時習(xí)之。 ⒍ ?一年中的一季:時序。四時如春。 ⒎ ?舊時的記時單位,一晝夜十二分之一為一“時辰”,深夜十一點至次日凌晨一點為“子時”,中午十一點至一點為“午時”。 ⒏ ?現(xiàn)在的記時單位,一晝夜的二十 |
二 | èr | 二 | 2畫 | 基本字義 二 èr(ㄦˋ) ⒈ ?數(shù)名:一加一(在鈔票和單據(jù)上常用大寫“貳”代)。 ⒉ ?雙,比:獨一無二。 ⒊ ?兩樣,別的:二話。不二價。 異體字 弍 貳 漢英互譯 twain、two 相關(guān)字詞 兩 造字法 指事 English two; twice |
十二時的近義詞
- 暫無近義詞信息
十二時的反義詞
- 暫無反義詞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