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識
- 拼音bù shí
- 注音ㄅㄨˋ ㄕˊ
- 繁體不識
- 詞性暫無詞性信息
- 組合暫無組合信息
詞語解釋
不識[ bù shí ]
⒈ ?不知道,不認識。西周刑法中三種可寬恕的條件之一。指誤殺。不處理,不主持。識,通“職”。
引證解釋
⒈ ?不知道,不認識。
引《詩·大雅·皇矣》:“不識不知,順帝之則。”
鄭玄 箋:“其為人不識古,不知今,順天之法而行之者?!?br />唐 韓愈 《閔己賦》:“行舟檝而不識四方兮,涉大水之漫漫?!?br />魯迅 《<集外集>序言》:“連我自己也詫異那時的我的幼稚,而且近乎不識羞?!?/span>
⒉ ?西周 刑法中三種可寬恕的條件之一。指誤殺。
引《周禮·秋官·司刺》:“壹宥曰不識?!?br />鄭玄 注:“識,審也。不審,若今仇讎當報甲,見乙,誠以為甲而殺之者?!?/span>
國語辭典
不識[ bù shì ]
⒈ ?不認識。
引《三國演義·第一一回》:「孔融不識其人,不敢開門?!?br />《老殘游記·第一九回》:「卻叫許明不須同往,都到村相遇,作為不識的樣子?!?/span>
⒉ ?不懂得、不明曉。
引《文選·曹植·送應氏詩二首之一》:「游子久不歸,不識阡與陌。」
《文選·嵇康·養(yǎng)生論》:「是猶不識一溉之益,而望嘉谷于旱苗者也?!?/span>
不識的單字解釋
漢字 | 拼音 | 部首 | 筆畫 | 意思解釋 |
---|---|---|---|---|
識 | shí zhì | 讠 | 7畫 | 基本字義 識(識) shí(ㄕˊ) ⒈ ?知道,認得,能辨別:識辨。識破。識相( xiàng )。識途老馬。 ⒉ ?所知道的道理:知識。常識。 ⒊ ?辨別是非的能力:見識。遠見卓識。 其他字義 識(識) zhì(ㄓˋ) ⒈ ?記住:博聞強識。 ⒉ ?標志,記號。 異體字 識 造字法 形聲:從讠、聲 |
不 | bù fǒu | 一 | 4畫 | 基本字義 不 bù(ㄅㄨˋ) ⒈ ?副詞。 ⒉ ?用在動詞、形容詞和其它詞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詞或名詞性語素前面,構成形容詞:不去。不多。不法。不料。不材(才能平庸,常用作自謙)。不刊(無須修改,不可磨滅)。不學無術。不速之客。 ⒊ ?單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:不,我不知道。 ⒋ ?用在句末表疑問:他現(xiàn)在身體好不? 其他字義 不 fǒu(ㄈㄡˇ) ⒈ ?古同“否”,不如此,不然。 異體字 否 柎 漢英互譯 no、not 相關字詞 沒有 造字法 象形 |
不識的近義詞
- 暫無近義詞信息
不識的反義詞
- 暫無反義詞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