癰疽
- 拼音yōng jū
- 注音ㄩㄥ ㄐㄨ
- 繁體癰疽
- 詞性暫無詞性信息
- 組合暫無組合信息
詞語解釋
癰疽[ yōng jū ]
⒈ ?毒瘡,皮膚的毛囊和皮脂腺成群受細菌感染所致的化膿性炎。病原菌為葡萄球菌。
英ulcer; carbuncle;
引證解釋
⒈ ?毒瘡名。
引漢 桓寬 《鹽鐵論·申韓》:“若癰疽之相濘,色淫之相連,一節(jié)動而百枝搖?!?br />《急就篇》卷四:“癰疽瘛瘲痿痹痮。”
顏師古 注:“癰之言壅也,氣壅否結(jié),里腫而潰也。癰之久者曰疽。”
宋 葉適 《故贈右諫議大夫龔公謚節(jié)肅議》:“方讒人尚熾,邪正未分,如癰疽隱起於其身,不決潰之不止?!?br />《古今小說·裴晉公義還原配》:“文帝 偶然生下個癰疽,膿血迸流,疼痛難忍?!?br />清 陳睿思 《閱<三朝要典>》詩:“譬如癰疽生腹心,毒氣爍體亡身命?!?/span>
⒉ ?比喻禍患;毛病。
引《舊唐書·方伎傳·孫思邈》:“山崩土陷,天地之癰疽也?!?br />魯迅 《南腔北調(diào)集·我們不再受騙了》:“我們的癰疽是它們的寶貝,那么,它們的敵人,當然是我們的朋友?!?/span>
國語辭典
癰疽[ yōng jū ]
⒈ ?常見的毒瘡。多由于血液運行不良,毒質(zhì)淤積而生。大而淺的為癰,深的為疽,多長在脖子、背部或臀部等地方。也作「雍雎」。
引《淮南子·人間》:「夫積愛成福,積怨成禍,若癰疽之必潰也?!?/span>
癰疽的單字解釋
漢字 | 拼音 | 部首 | 筆畫 | 意思解釋 |
---|---|---|---|---|
癰 | yōng | 疒 | 10畫 | 基本字義 癰(癰) yōng(ㄩㄥ) ⒈ ?一種皮膚和皮下組織的化膿性炎癥,易生于頸、背部,常伴有畏寒、發(fā)熱等全身癥狀:癰疽。吮癰舐痔(喻不擇手段地巴結(jié),厚顏無恥地迎合權貴)。 異體字 癰 癕 ? 漢英互譯 carbuncle 造字法 形聲:從疒、用聲 English carbuncle, sore, ulcer, abscess |
疽 | jū | 疒 | 10畫 | 基本字義 疽 jū(ㄐㄨ) ⒈ ?中醫(yī)指一種毒瘡:癰疽。 造字法 形聲:從疒、且聲 English ulcer, carbuncle, abscess |
癰疽的近義詞
- 暫無近義詞信息
癰疽的反義詞
- 暫無反義詞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