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史
- 拼音sì shǐ
- 注音ㄙˋ ㄕˇ
- 詞性暫無詞性信息
- 組合暫無組合信息
詞語解釋
四史[ sì shǐ ]
⒈ ?相傳為黃帝的四個(gè)史官:沮誦、倉頡、隸首、孔甲。
⒉ ?《史記》、《漢書》、《后漢書》、《三國志》的合稱。
引證解釋
⒈ ?相傳為 黃帝 的四個(gè)史官:沮誦、倉頡、隸首、孔甲。
引晉 王嘉 《拾遺記·黃帝》:“置四史,以主圖籍?!?br />宋 王應(yīng)麟 《小學(xué)紺珠·名臣·四史》:“沮誦、蒼頡、隸首、孔甲,黃帝 四史官?!?/span>
⒉ ?《史記》、《漢書》、《后漢書》、《三國志》的合稱。
引清 王鳴盛 《十七史商榷·三國志四·三史》:“直至 唐 宋 以來,學(xué)者恆言,乃皆曰‘五經(jīng)’‘三史’,則專指 馬 班 范 矣。愚竊以為宜更益以 陳壽,稱‘四史’,以配‘五經(jīng)’,良可無愧。其餘各史,皆出其下?!?/span>
國語辭典
四史[ sì shǐ ]
⒈ ?傳說中黃帝的四個(gè)史官,指沮誦、蒼頡、隸首、孔甲四人。
引宋·王應(yīng)麟《小學(xué)紺珠·卷五·名臣類上》:「四史,沮誦、蒼頡、隸首、孔甲,黃帝四史官。」
⒉ ?漢司馬遷的《史記》、東漢班固的《前漢書》、南朝宋范曄的《后漢書》、晉陳壽的《三國志》,合稱為「四史」。
四史的單字解釋
漢字 | 拼音 | 部首 | 筆畫 | 意思解釋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四 | sì | 囗 | 5畫 | 基本字義 四 sì(ㄙˋ) ⒈ ?數(shù)名,三加一(在鈔票和單據(jù)上常用大寫“肆”代):四方。四邊。四序(即“四季”)。四體(a.指人的四肢;b.指楷、草、隸、篆四種字體)。四庫(古籍經(jīng)、史、子、集四部的代稱。亦稱“四部”)。四君子(中國畫中對梅、蘭、竹、菊四種花卉題材的總稱)。 ⒉ ?中國古代樂譜的記音符號,相當(dāng)于簡譜中的低音“6”。 異體字 亖 肆 漢英互譯 four 造字法 會意 English four |
史 | shǐ | 口 | 5畫 | 基本字義 史 shǐ(ㄕˇ) ⒈ ?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(fā)展過程,亦指記述、研究這些的文字和學(xué)科:歷史。通史。斷代史。近代史。世界史。文學(xué)史。史詩。史部(古代圖書分類的一大部類,包括各類歷史著作)。史壇。史評。史前(沒有書面記錄的遠(yuǎn)古)。史不絕書。 ⒉ ?古代掌管記載史事的官:太史。內(nèi)史。 ⒊ ?古代官職:刺史。御史。 ⒋ ?姓。 異體字 ? 漢英互譯 history 造字法 會意 English history, chronicle, annals |
四史的近義詞
- 暫無近義詞信息
四史的反義詞
- 暫無反義詞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