史記
- 拼音shǐ jì
- 注音ㄕˇ ㄐ一ˋ
- 繁體史記
- 詞性名詞
- 組合暫無組合信息
詞語解釋
史記[ shǐ jì ]
⒈ ?中國第一部紀(jì)傳體通史。西漢司馬遷著,原名《太史公書》。約于漢武帝太初元年至征和二年間(公元前104—前91)撰成。司馬遷利用史官典籍,博采《左傳》、《國語》、《世本》、《戰(zhàn)國策》、《楚漢春秋》及諸子百家等書與實(shí)地采訪寫成。記述黃帝時(shí)代至漢武帝天漢年間3000多年的歷史。后其書有缺,《武帝紀(jì)》、《三王世家》、《龜策列傳》、《日者列傳》等篇均為褚少孫所補(bǔ)。體裁分傳記為本紀(jì)、世家、列傳,以八書記制度沿革,立十表以通史事的脈絡(luò),為后世紀(jì)傳體史書所沿用。書中《河渠書》、《平準(zhǔn)書》、《貨殖列傳》反映了社會(huì)經(jīng)濟(jì)生活;《匈奴列傳》、《西南夷列傳》則記述了少數(shù)民族的活動(dòng),這些都是本書的優(yōu)點(diǎn)。《史記》不僅僅是史學(xué)著作,由于描寫歷史人物生動(dòng)形象,在文學(xué)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。被譽(yù)為“史家之絕唱,無韻之離騷”
英Shi Ji(Historical Records);
引證解釋
⒈ ?記載歷史的書。
引《書序》:“約史記而修《春秋》?!?br />《史記·周本紀(jì)》:“周太史 伯陽 讀史記曰:‘ 周 亡矣?!?br />張守節(jié) 正義:“諸國皆有史以記事,故曰史記。”
晉 杜預(yù) 《<春秋經(jīng)傳集解>序》:“《春秋》者, 魯 史記之名也?!?br />宋 曾鞏 《李清臣等轉(zhuǎn)官制》:“然史記冊書,國家之典……傳之萬世,宜有論次?!?/span>
⒉ ?后用以專稱《太史公書》,遂成為書名。
國語辭典
史記[ shǐ jì ]
⒈ ?古時(shí)史書的通稱。
引《史記·卷四七·孔子世家》:「乃因史記作春秋,上至隱公,下訖哀公十四年,十二公?!?br />晉·杜預(yù)〈春秋左氏傳序〉:「春秋者,魯史記之名也?!?/span>
⒉ ?書名。漢朝司馬遷撰。一百三十卷。起自黃帝,訖漢武帝,分為本紀(jì)十二、表十、書八、世家三十、列傳七十。為二十四史之一,為我國第一部紀(jì)傳體的史書。南朝宋裴骃作集解,唐司馬貞作索隱,張守節(jié)作正義。
英語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, by 司馬遷|司馬遷[Si1 ma3 Qian1], first of the 24 dynastic histories 二十四史[Er4 shi2 si4 Shi3]
德語Shiji (Eig, Werk, Autor: Sima Qian)?
法語Shiji
史記的單字解釋
漢字 | 拼音 | 部首 | 筆畫 | 意思解釋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史 | shǐ | 口 | 5畫 | 基本字義 史 shǐ(ㄕˇ) ⒈ ?自然界和人類社會(huì)的發(fā)展過程,亦指記述、研究這些的文字和學(xué)科:歷史。通史。斷代史。近代史。世界史。文學(xué)史。史詩。史部(古代圖書分類的一大部類,包括各類歷史著作)。史壇。史評。史前(沒有書面記錄的遠(yuǎn)古)。史不絕書。 ⒉ ?古代掌管記載史事的官:太史。內(nèi)史。 ⒊ ?古代官職:刺史。御史。 ⒋ ?姓。 異體字 ? 漢英互譯 history 造字法 會(huì)意 English history, chronicle, annals |
記 | jì | 讠 | 5畫 | 基本字義 記(記) jì(ㄐ一ˋ) ⒈ ?把印象保持在腦子里:記憶。記取。記性。博聞強(qiáng)記。 ⒉ ?把事物寫下來:記錄。記功。記者。 ⒊ ?記載事物的書冊或文字:游記。日記。大事記。 ⒋ ?符號(hào),標(biāo)識(shí)( zhì ):印記。標(biāo)記。記號(hào)。 ⒌ ?古時(shí)的一種公文:奏記。箋記。 ⒍ ?皮膚上的生下來就有的深色斑:胎記。 ⒎ ?量詞,指打一下:給他一記耳光。 異體字 記 漢英互譯 bear in mind、mark、notes、record、remember、write down、keep 相關(guān)字詞 忘 造字法 形聲: |
史記的近義詞
- 暫無近義詞信息
史記的反義詞
- 暫無反義詞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