詭辭
- 拼音guǐ cí
- 注音ㄍㄨㄟˇ ㄘˊ
- 繁體詭辭
- 詞性暫無詞性信息
- 組合暫無組合信息
詞語解釋
詭辭[ guǐ cí ]
⒈ ?說假話,敷衍搪塞。
例故土造辟而言,詭辭而出?!豆攘簜鳌の墓辍?/span>
英to stall sb. off with a lie;
⒉ ?顛倒黑白、混淆是非的言論。也作“詭詞”
英eccentric speech;
引證解釋
⒈ ?亦作“詭詞”。
⒉ ?不透露談話的真實內容。
引《穀梁傳·文公六年》:“故士造辟而言,詭辭而出?!?br />范寧 注:“詭辭而出,不以實告人。”
《晉書·羊祜傳》:“或謂 祜 慎密太過者, 祜 曰:‘是何言歟!夫入則造膝,出則詭辭,君臣不密之誡,吾惟懼其不及?!?br />宋 劉敞 《趙僖質謚議》:“入則直論,出則詭詞,是以人無聞焉。”
⒊ ?密談,秘密交談。
引漢 蔡邕 《司空臨晉侯楊公碑》:“及其所以匡輔本朝,忠言嘉謀,造膝詭辭,當事而行?!?br />《后漢書·延篤傳》:“帝數(shù)問政事, 篤 詭辭密對?!?/span>
⒋ ?說假話。
引《后漢書·趙岐傳》:“岐 詭辭得免,展轉還 長安?!?br />清 計六奇 《明季北略·術士鄭仰田》:“魏閹 召 仰田 問數(shù)。 仰田 蓬頭突鬢,踉蹌而往,長揖就坐。閹指‘囚’字以問,羣閹侍列,皆愕眙失色。 仰田 徐應曰:‘囚字,國中一人也?!幋笙?。 仰田 出謂人曰:‘囚則誠囚也,吾詭詞以逃死耳?!?br />蔣維喬 《辛亥革命聞見》:“蓋前數(shù)日在電車見面時,口稱報館訪事者,乃詭辭以對,而其不去髮辮,亦為祕密工作便利起見,非本意也?!?/span>
⒌ ?妄下斷語。
引漢 董仲舒 《春秋繁露·玉英》:“然則説《春秋》者,入則詭辭,隨其委曲而后得之?!?br />《新唐書·徐有功傳》:“大理,人命所繫,不可阿旨詭辭,以求茍免?!?br />明 莊元臣 《叔苴子》卷六:“昌黎 論作史者不有人禍,必有天殃,以褒貶任心,幽魂抱憤者眾也。夫使死者無知則已,如其有知,能甘其舞筆詭詞哉。”
⒍ ?詭異的言論,異端邪說。
引《漢書·揚雄傳下》:“雄 見諸子各以其知舛馳,大氐詆訾圣人,即為怪迂,析辯詭辭,以撓世事?!?br />唐 孫過庭 《書譜》:“詭辭異説,非所詳焉?!?br />明 胡應麟 《少室山房筆叢·史書佔畢一·內篇》:“而《山海》詭詞,《論衡》邪説,則當疑而弗疑?!?/span>
國語辭典
詭辭[ guǐ cí ]
⒈ ?說假話,搪塞敷衍。也作「詭詞 」。
引《谷梁傳·文公六年》:「故士造辟而言,詭辭而出?!?/span>
⒉ ?虛妄飾詞,顛倒黑白。也作「詭詞」。
引《漢書·卷八七·揚雄傳下》:「析辯詭辭,以撓世事?!?/span>
詭辭的單字解釋
漢字 | 拼音 | 部首 | 筆畫 | 意思解釋 |
---|---|---|---|---|
詭 | guǐ | 讠 | 8畫 | 基本字義 詭(詭) guǐ(ㄍㄨㄟˇ) ⒈ ?欺詐,奸滑:詭稱。詭道。詭詐。詭辯(a.無理強辯;b.邏輯學上指似是而非的論證,如“詭詭論”)。 ⒉ ?怪異,出乎尋常:詭異。詭怪。詭秘(隱秘難測)。詭譎。 ⒊ ?責成:詭求(責求,索討,如“詭詭無已”)。 ⒋ ?違反:言行相詭。 異體字 詭 漢英互譯 cunning、deceitful、eerie、tricky 造字法 形聲:從讠、危聲 English deceive, cheat, defraud; sly |
辭 | cí | 辛 | 13畫 | 基本字義 辭(辭) cí(ㄘˊ) ⒈ ?告別:告辭。辭訣。辭行。辭世。辭別。 ⒉ ?不接受,請求離去:辭職。辭呈。 ⒊ ?躲避,推托:不辭辛苦。辭讓。辭謝。推辭。 ⒋ ?解雇:辭退。 ⒌ ?同“詞”。 ⒍ ?優(yōu)美的語言:辭藻。修辭。 ⒎ ?講話;告訴:“請辭于軍”。 ⒏ ?文體的一種:辭賦。陶淵明《歸去來兮辭》。 異體字 辭 辝 辤 漢英互譯 diction、phraseology、take leave 造字法 會意:從舌、從辛 English words, speech, expression, phrase |
詭辭的近義詞
- 暫無近義詞信息
詭辭的反義詞
- 暫無反義詞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