刺字
- 拼音cì zì
- 注音ㄘˋ ㄗˋ
- 詞性暫無詞性信息
- 組合暫無組合信息
詞語解釋
刺字[ cì zì ]
⒈ ?用針在皮膚上刻文字,并涂上顏色,使字跡明顯,古時是一種肉刑。
英tattoo characters on the skin;
引證解釋
⒈ ?寫在名刺上的官職、姓名等字樣。
引《后漢書·文苑傳下·禰衡》:“建安 初,來游 許 下。始達 潁川,乃陰懷一刺,既而無所之適,至於刺字漫滅。”
后遂用為典實。 唐 李商隱 《江上》詩:“刺字從漫滅,歸途尚阻修?!?/span>
⒉ ?指名刺。
引宋 李覯 《送古山人》詩:“乍出山來言語拙,莫將刺字謁王公?!?br />清 獨逸窩居士 《笑笑錄·脫籠》:“正至交賀,多不親往,有一士人令僕持馬銜,每至一門,撼數(shù)聲,而留刺字,以表親到。”
⒊ ?古代的一種肉刑,亦稱墨刑, 漢 代稱黥刑。于罪人面上刺字,以墨涂之,故稱。 漢文帝 廢黥。 魏、晉、南北朝 雖有逃奴、劫盜刺字之制,亦旋行旋廢。 隋 唐 皆無此法,《唐律》十二篇,不言刺字, 五代 后晉 天福 中始有刺配之法, 宋 元 盛行,據(jù)罪狀之不同分別在犯者面部、額部、項部、臂部或身上刺字,用以標明犯罪事由及發(fā)遣地點。
引《元史·刑法志三》:“諸竊盜初犯,刺左臂,謂已得財者。再犯刺右臂,三犯刺項。強盜初犯刺項……其 蒙古 人有犯,及婦人犯者,不在刺字之例?!?br />《元史·刑法志三》:“諸盜賊赦前擅去所刺字,不再犯,赦后不補刺?!?br />《清史稿·刑法志三》:“刺字,古肉刑之一,律第嚴於賊盜。乃其后條例滋多,刺緣坐,刺兇犯,刺逃軍、逃流,刺外遣、改遣、改發(fā)。有刺事由者,有刺地方者,并有分刺 滿 漢 文字者。初刺右臂,次刺左臂,次刺右面、左面,大抵律多刺臂,例多刺面?!?/span>
⒋ ?宋 代軍制,軍士常須刺字,以作標記。
引《宋史·兵志七》:“五年,詔:‘抑勒諸色人投軍者,并許自身及親屬越訴,其已刺字,仍并改正?!?br />《宋史·兵志七》:“今若給一色銀絹,折充例物犒設(shè)起發(fā),召募人作義勇,止於右臂上刺字,依禁軍例物支衣糧料錢?!?/span>
⒌ ?有于背上刺字,以表示忠心報國者;直至 明 代,仍有人主張刺字。 明 沉德符 《野獲編補遺·兵部·刺軍》:“景泰 中, 武清侯 為總兵,請征剿 也先,軍人一勝二勝者,得保家產(chǎn),四勝五勝者,左右臂各刺‘赤心報國’四字。
引景帝 曰:‘領(lǐng)軍勝虜,刺字是刑罰,加於無罪不近情,不許?!?/span>
國語辭典
刺字[ cì zì ]
⒈ ?古時在罪犯的肌膚上刺字后染墨。依罪刑輕重的不同,分為刺臂與刺面二種。
英語to tattoo
法語Tatouage
刺字的單字解釋
漢字 | 拼音 | 部首 | 筆畫 | 意思解釋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字 | zì | 子 | 6畫 | 基本字義 字 zì(ㄗˋ) ⒈ ?用來記錄語言的符號:文字。漢字。字符。字母。字典。字句。字里行( háng )間。字斟句酌。 ⒉ ?文字的不同形式,書法的派別:草字。篆字。顏字。柳字。歐字。趙字。 ⒊ ?書法的作品:字畫。字幅。 ⒋ ?字的音:字正腔圓。 ⒌ ?人的別名,亦稱“表字”,現(xiàn)多稱“號”;商店的名稱,亦稱“字號”。 ⒍ ?合同,契約:字據(jù)。 ⒎ ?舊時稱女子出嫁:待字閨中。 ⒏ ?生子,乳,愛:字乳(生育)。字孕(懷孕)。 異 |
刺 | cì cī | 刂 | 8畫 | 基本字義 刺 cì(ㄘˋ) ⒈ ?用有尖的東西插入:刺繡。刺傷。刺殺。 ⒉ ?暗殺:刺客。被刺。行刺。 ⒊ ?偵探,打聽:刺探。 ⒋ ?用尖銳的話指出別人的壞處:諷刺。譏刺。 ⒌ ?尖銳像針的東西:芒刺。魚刺。刺叢。 其他字義 刺 cī(ㄘ) ⒈ ?象聲詞:刺地滑了一跤。 異體字 ? 刾 捇 措 朿 莿 漢英互譯 puncture、stab、stabbed、stick、sting、thorn、thrust 造字法 形聲:右形左聲 English stab; prick, irritate; prod |
刺字的近義詞
- 暫無近義詞信息
刺字的反義詞
- 暫無反義詞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