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輔
- 拼音sì fǔ
- 注音ㄙˋ ㄈㄨˇ
- 繁體四輔
- 詞性暫無詞性信息
- 組合暫無組合信息
詞語解釋
四輔[ sì fǔ ]
⒈ ?官名。相傳古代天子身邊的四個(gè)輔佐?!稌ぢ逭a》有“四輔”之稱?!兑骛ⅰ酚兴泥彛妒酚洝は谋炯o(jì)》作“四輔”。至《尚書大傳》、賈誼《新書》始有疑、承、輔、弼(《新書》作道、弼、輔、承)為“四輔”之說,皆出于秦漢間人的依托。至王莽托古改制,置四輔以配三公,又為其子置師疑、傅承、阿輔、保拂(弼)之官。明太祖曾置春、夏、秋、冬官,也叫“四輔”。參閱清全祖望《經(jīng)史問答·三禮問目答全藻問》。
⒉ ?國都附近的州郡。唐開元中以近畿之州為四輔,即同、華、岐、蒲四州。見宋王應(yīng)麟《小學(xué)紺珠·地理類·四輔》。宋崇寧間所置四輔郡,以潁昌府為南輔,襄邑縣為東輔,鄭州為西輔,澶州為北輔。見《宋史·徽宗紀(jì)二》。
⒊ ?星名。指房宿四星。
⒋ ?星名。指東蕃四星。
⒌ ?星名。指極星旁的四星,亦稱四弼。
引證解釋
⒈ ?官名。相傳古代天子身邊的四個(gè)輔佐。 《書·洛誥》有“四輔”之稱。 《益稷》有四鄰,《史記·夏本紀(jì)》作“四輔”。至《尚書大傳》、 賈誼 《新書》始有疑、承、輔、弼(《新書》作道、弼、輔、承)為“四輔”之說,皆出于 秦 漢 間人的依托。至 王莽 托古改制,置四輔以配三公,又為其子置師疑、傅承、阿輔、保拂(弼)之官。 明太祖 曾置春、夏、秋、冬官,也叫“四輔”。參閱 清 全祖望 《經(jīng)史問答·三禮問目答全藻問》。
⒉ ?國都附近的州郡。 唐 開元 中以近畿之州為四輔,即 同、華、岐、蒲 四州。見 宋 王應(yīng)麟 《小學(xué)紺珠·地理類·四輔》。 宋 崇寧 間所置四輔郡,以 潁昌府 為南輔, 襄邑縣 為東輔, 鄭州 為西輔, 澶州 為北輔。見《宋史·徽宗紀(jì)二》。
⒊ ?星名。指房宿四星。
引《史記·天官書》:“犯四輔,輔臣誅。”
司馬貞 索隱:“四輔,房四星也。房以輔心,故曰四輔。”
⒋ ?星名。指東蕃四星。
引《晉書·天文志上》:“東蕃四星,南第一星曰上相,其北,東太陽門也;第二星曰次相,其北,中華東門也;第三星曰次將,其北,東太陰門也;第四星曰上將:亦曰四輔也。”
⒌ ?星名。指極星旁的四星,亦稱四弼。
引《宋史·天文志二》:“四輔四星,又名四弼,在極星側(cè),是曰帝之四鄰,所以輔佐北極,而出度授政也。去極星各四度?!?/span>
四輔的單字解釋
漢字 | 拼音 | 部首 | 筆畫 | 意思解釋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四 | sì | 囗 | 5畫 | 基本字義 四 sì(ㄙˋ) ⒈ ?數(shù)名,三加一(在鈔票和單據(jù)上常用大寫“肆”代):四方。四邊。四序(即“四季”)。四體(a.指人的四肢;b.指楷、草、隸、篆四種字體)。四庫(古籍經(jīng)、史、子、集四部的代稱。亦稱“四部”)。四君子(中國畫中對(duì)梅、蘭、竹、菊四種花卉題材的總稱)。 ⒉ ?中國古代樂譜的記音符號(hào),相當(dāng)于簡譜中的低音“6”。 異體字 亖 肆 漢英互譯 four 造字法 會(huì)意 English four |
輔 | fǔ | 車 | 11畫 | 基本字義 輔(輔) fǔ(ㄈㄨˇ) ⒈ ?古代夾在車輪外旁的直木,每輪二木,用以增加車輪載重支力。 ⒉ ?幫助,佐助:輔佐(協(xié)助,多指政治上)。輔弼。輔助。輔導(dǎo)。輔相( xiàng )。 ⒊ ?古代指京城附近地區(qū):畿輔。 ⒋ ?人的頰骨:輔車相依(“車”,指牙床,喻互相依存)。 異體字 輔 俌 ? 漢英互譯 assist、complement、supplement 造字法 形聲:從車、甫聲 English cheek bone; protective; assist |
四輔的近義詞
- 暫無近義詞信息
四輔的反義詞
- 暫無反義詞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