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擬
- 拼音bǐ nǐ
- 注音ㄅ一ˇ ㄋ一ˇ
- 繁體比擬
- 詞性動(dòng)詞
- 組合暫無組合信息
詞語解釋
比擬[ bǐ nǐ ]
⒈ ?修辭手法的一種,包括擬人、擬物。
英compare; match;
⒉ ?對比,比較。
例無法比擬。
比擬反差。
英analogy;
引證解釋
⒈ ?仿效;摹擬。
引《禮記·樂記》“比類以成其行” 唐 孔穎達(dá) 疏:“比謂比擬善類?!?br />明 王守仁 《傳習(xí)錄》卷上:“從冊子上鉆研,名物上考索,形跡上比擬,知識(shí)愈廣而人欲愈滋?!?br />清 陳田 《明詩紀(jì)事己籤·李攀龍》:“晚年高坐 白雪樓,取古樂府一一比擬,遂欲凌駕古人,卒貽后來口實(shí)?!?/span>
⒉ ?比配;與之相類。
引唐 元稹 《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》序:“騷人作而怨憤之態(tài)繁,然猶去風(fēng)雅日近,尚相比擬。”
宋 趙彥衛(wèi) 《云麓漫鈔》卷六:“今得璽於 咸陽 ……其蟲書鳥跡之法,於今傳古書莫可比擬?!?br />冰心 《往事(二)》:“今夜林中月下的青山,無可比擬!”
⒊ ?比方,譬喻。
引《南史·王玄謨傳》:“孝武 狎侮羣臣,各有稱目,多鬚者謂之羊,短、長、肥、瘦皆有比擬?!?br />清 江昱 《琵琶仙·康山》詞:“還暗想,琵琶碎了,信《鬱輪》比擬非匹?!?br />朱自清 《溫州的蹤跡·綠》:“可愛的,我將什么來比擬你呢?我怎么比擬得出呢?”
⒋ ?比照前例擬定。
引《舊五代史·唐書·明宗紀(jì)七》:“詔:‘諸州得替防御、團(tuán)練使、刺史并宜於班行比擬,如未有員闕,可隨常參官逐日立班?!?/span>
⒌ ?比較,對照。
引明 劉元卿 《賢奕編·執(zhí)泥繪像》:“一日父歸,其子疑之,潛以畫像比擬,無一肖?!?br />毛澤東 《論持久戰(zhàn)》:“中國 近代無數(shù)解放運(yùn)動(dòng)的失敗都有其客觀和主觀的原因,都不能比擬今天的情況?!?/span>
⒍ ?修辭學(xué)上的辭格之一。把物擬作人,叫“擬人”;把人擬作物,叫“擬物”。亦泛稱比喻手法。
⒎ ?本待,打算。
引《敦煌曲子詞·鵲踏枝》:“比擬好心來送喜,誰知鎖我在金籠里?!?/span>
國語辭典
比擬[ bǐ nǐ ]
⒈ ?比較。
例如:「難以比擬」、「無可比擬」。
近相比
⒉ ?本來打算。
引唐·無名氏〈鵲踏枝·叵耐靈鵲〉詞:「比擬好心來報(bào)喜,誰知鎖我在金籠里?!?/span>
⒊ ?以類似的事物相比附,修辭學(xué)上稱為「轉(zhuǎn)化」。參見「轉(zhuǎn)化」條。
比擬的單字解釋
漢字 | 拼音 | 部首 | 筆畫 | 意思解釋 |
---|---|---|---|---|
擬 | nǐ | 扌 | 7畫 | 基本字義 擬(擬) nǐ(ㄋ一ˇ) ⒈ ?打算:擬去信聯(lián)系。擬議。 ⒉ ?初步設(shè)計(jì)編制或起草:擬定(a.起草制定;b.揣測斷定)。擬訂。草擬。 ⒊ ?仿照:擬古之作。擬人(修辭方式,把事物人格化)。 異體字 擬 漢英互譯 draft、draw up、imitate、plan 造字法 形聲:從扌、以聲 English draft; intend, plan, propose |
比 | bǐ | 比 | 4畫 | 基本字義 比 bǐ(ㄅ一ˇ) ⒈ ?較量高低、長短、遠(yuǎn)近、好壞等:比賽。比附。對比。評比。 ⒉ ?能夠相匹:今非昔比。無與倫比。 ⒊ ?表示比賽雙方勝負(fù)的對比:三比二。 ⒋ ?表示兩個(gè)數(shù)字之間的倍數(shù)、分?jǐn)?shù)等關(guān)系:比例。比值。 ⒌ ?譬喻,摹擬:比如。比方。比興( xìng )(文學(xué)寫作的兩種手法?!氨取笔瞧┯?;“興”是烘托)。比畫。比況(比照,相比)。 ⒍ ?靠近,挨著:比比(一個(gè)挨一個(gè),如“比比皆是”)。比肩繼踵。比鄰。鱗次櫛比 |
比擬的近義詞
比擬的反義詞
- 暫無反義詞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