鼴鼠
- 拼音yǎn shǔ
- 注音一ㄢˇ ㄕㄨˇ
- 繁體鼴鼠
- 詞性名詞
- 組合暫無組合信息
詞語解釋
鼴鼠[ yǎn shǔ ]
⒈ ?哺乳動(dòng)物。體矮胖,長10馀厘米,毛黑褐色,嘴尖。前肢發(fā)達(dá),腳掌向外翻,有利爪,適于掘土;后肢細(xì)小。眼小,隱藏在毛中。白天住在土穴中,夜晩出來捕食昆蟲,也吃農(nóng)作物的根。古人常與鼢鼠混同。
⒉ ?傳說中的一種大獸。
引證解釋
⒈ ?哺乳動(dòng)物。體矮胖,長10馀厘米,毛黑褐色,嘴尖。前肢發(fā)達(dá),腳掌向外翻,有利爪,適于掘土;后肢細(xì)小。眼小,隱藏在毛中。白天住在土穴中,夜晚出來捕食昆蟲,也吃農(nóng)作物的根。古人常與鼢鼠混同。
引宋 劉守 《滿江紅·劉守解任》詞:“榮對辱,飲河鼴鼠,無過滿腹?!?/span>
⒉ ?傳說中的一種大獸。
引唐 張祜 《少年樂》詩:“帶盤紅鼴鼠,袍砑紫犀牛。”
《太平廣記》卷四四〇引 前蜀 杜光庭 《錄異記·鼠》:“鼴鼠首尾如鼠,色青黑,短足有指,形大,重千餘斤。出 零陵郡 界,不知所來。民有災(zāi)及為惡者,鼠輒入其田中,振落毛衣,皆成小鼠,食其苗稼而去?!?br />明 李時(shí)珍 《本草綱目·獸三·隱鼠》﹝集解﹞引 蘇頌 曰:“鼴鼠出 滄州 及胡中,似牛而鼠首黑足,大者千斤,多伏于水?!?/span>
國語辭典
鼴鼠[ yǎn shǔ ]
⒈ ?動(dòng)物名。哺乳綱食蟲目。體為圓筒形,稍扁平。身長五寸許,毛黑褐色。眼極小,常居土中,不見日光,視覺因而喪失。嗅覺、聽覺特別敏銳。趾上鉤爪,適于掘土。捕食昆蟲為生。
鼴鼠的單字解釋
漢字 | 拼音 | 部首 | 筆畫 | 意思解釋 |
---|---|---|---|---|
鼴 | yǎn | 鼠 | 23畫 | 基本字義 鼴 yǎn(一ㄢˇ) ⒈ ?〔鼴鼠〕哺乳動(dòng)物,長十余厘米,毛黑褐色,趾有鉤爪,善掘土,白天住在土中,夜晚捕食昆蟲,也吃農(nóng)作物的根。俗稱“地排子”。 異體字 鼴 漢英互譯 mole English a kind of insectivorous rodent |
鼠 | shǔ | 鼠 | 13畫 | 基本字義 鼠 shǔ(ㄕㄨˇ) ⒈ ?哺乳動(dòng)物的一科,門齒終生持續(xù)生長,常借嚙物以磨短,繁殖迅速,種類甚多,有的能傳播鼠疫等病原,并為害農(nóng)林草原,盜食糧食,破壞貯藏物、建筑物等(俗稱“耗子”):老鼠。鼠膽。鼠目寸光。投鼠忌器。鼠輩。 ⒉ ?隱憂:鼠思。 異體字 ? 鼡 漢英互譯 rat 造字法 象形:像鼠之形 English rat, mouse; KangXi radical 208 |
鼴鼠的近義詞
- 暫無近義詞信息
鼴鼠的反義詞
- 暫無反義詞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