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悝
- 拼音lǐ kuī
- 注音ㄌ一ˇ ㄎㄨㄟ
- 詞性暫無詞性信息
- 組合暫無組合信息
詞語解釋
⒈ ?戰(zhàn)國時期政治家。魏文侯任用他為相,主持變法。廢除舊貴族特權(quán),按能力和功勞大小選拔官吏;鼓勵農(nóng)民精耕細(xì)作,增加產(chǎn)量;國家在豐年時平價購買余糧,荒年時平價出售。變法后魏國成為戰(zhàn)國初期強國之一。他還匯集當(dāng)時各國的法律編成《法經(jīng)》,是中國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法典,但已失傳。
國語辭典
李悝[ lǐ kuī ]
⒈ ?人名。(約西元前455~395)?戰(zhàn)國時經(jīng)濟學(xué)者。事魏文侯,主持變法,推行盡地之力,創(chuàng)平糴法,使農(nóng)民精耕以增加產(chǎn)量。魏國因而富強,成為戰(zhàn)國初期強國之一。
英語Li Kui (455-395 BC)?, legalist philosopher and statesman of Wei state 魏國|魏國[Wei4 guo2]
德語Li Kui (Eig, Pers, ca. 455 - ca. 395 v.Chr.)?
李悝的單字解釋
漢字 | 拼音 | 部首 | 筆畫 | 意思解釋 |
---|---|---|---|---|
李 | lǐ | 木 | 7畫 | 基本字義 李 lǐ(ㄌ一ˇ) ⒈ ?落葉小喬木,果實稱“李子”,熟時呈黃色或紫紅色,可食:李代桃僵(原用“桃”“李”共患難來喻兄弟相愛相助,后喻互相頂替或代他人受過)。投桃報李。李下不正冠(喻要避免不必要的嫌疑)。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(喻為人只要忠誠、正直一定會感動別人)。 ⒉ ?姓。 ⒊ ?古同“理”,古代法官的代稱。 異體字 ? 造字法 會意:從木、從子 English plum; judge; surname |
悝 | kuī lǐ | 忄 | 10畫 | 基本字義 悝 kuī(ㄎㄨㄟ) ⒈ ?嘲笑,詼諧:“悝穆公于宮室”。 其他字義 悝 lǐ(ㄌ一ˇ) ⒈ ?憂愁:“云如何悝”。 造字法 形聲:從忄、里聲 English to laugh at to pity; afflicted, sad |
李悝的近義詞
- 暫無近義詞信息
李悝的反義詞
- 暫無反義詞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