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路
- 拼音xiān lù
- 注音ㄒ一ㄢ ㄌㄨˋ
- 詞性暫無詞性信息
- 組合暫無組合信息
詞語解釋
先路[ xiān lù ]
⒈ ?亦作“先輅”。天子或諸侯使用的一種用象牙裝飾的正車?!稌ゎ櫭罚骸跋容`在左塾之前,次輅在右塾之前?!笨讉鳎骸跋容`,象;次輅,木。金、玉、象皆以飾車,木則無飾?!币徽f即木輅。蔡沈集傳:“先輅,木輅也?!?/p>
⒉ ?指圣王之道。
⒊ ?猶先行。
⒋ ?猶先河。
引證解釋
⒈ ?亦作“先輅”。天子或諸侯使用的一種用象牙裝飾的正車。
引《書·顧命》:“先輅在左塾之前,次輅在右塾之前?!?br />孔 傳:“先輅,象;次輅,木。金、玉、象皆以飾車,木則無飾?!?br />一說即木輅。 蔡沉 集傳:“先輅,木輅也?!?br />《書·顧命》:“先輅在左塾之前,次輅在右塾之前?!?br />孔 傳:“先輅,象;次輅,木。金、玉、象皆以飾車,木則無飾?!?br />一說即木輅。 蔡沉 集傳:“先輅,木輅也?!?br />《左傳·襄公二十六年》:“鄭伯 賞入 陳 之功,三月甲寅朔,享 子展,賜之先路、三命之服,先八邑?!?br />漢 張衡 《東京賦》:“奉引既畢,先輅乃發(fā)?!?/span>
⒉ ?指圣王之道。
引《楚辭·離騷》:“乘騏驥以馳騁兮,來吾道夫先路?!?br />王逸 注:“路,道也。言己如得任用,將驅(qū)先行,愿來隨我,遂為君導(dǎo)入圣王之道也?!?/span>
⒊ ?猶先行。
引《三國志·魏志·崔琰傳》:“未聞王師仁聲先路,存問風(fēng)俗,救其涂炭,而校計甲兵,唯此為先,斯豈鄙州士女所望於明公哉!”
《宋書·柳元景傳》:“今王旗北掃,當(dāng)令仁聲先路?!?br />唐 薛用弱 《集異記·于凝》:“﹝ 凝 ﹞令僮僕先路,以備休憩?!?/span>
⒋ ?猶先河。
引清 阮元 《書梁昭明太子文選序后》:“《兩都賦序》‘白麟’、‘神雀’二比,‘言語’‘公卿’二比,即開 明 人八比之先路。”
清 歐陽巨源 《<官場現(xiàn)形記>序》:“限資之例,始於 漢 代,定以十算,乃得為吏,開捐納之先路,導(dǎo)輸助之濫觴?!?/span>
國語辭典
先路[ xiān lù ]
⒈ ?前路。指圣王之道。
引《楚辭·屈原·離騷》:「乘騏驥以馳騁兮,來吾道夫先路?!?/span>
⒉ ?前行、引路。
引《三國志·卷一二·魏書·崔琰傳》:「未聞王師仁聲先路,存問風(fēng)俗,救其涂炭?!?br />《宋書·卷七七·柳元景傳》:「今王旗北掃,當(dāng)令仁聲先路?!?/span>
⒊ ?創(chuàng)始、起源。
引清·茂苑惜秋生〈官場現(xiàn)形記序〉:「限資之例,始于漢代,定以十等, 乃得為吏,開捐納之先路,導(dǎo)輸助之濫觴?!?/span>
⒋ ?天子或諸侯使用飾有象牙的正車。也作「先輅」。
引《左傳·襄公二十六年》:「鄭伯賞入陳之功,三月甲寅朔,享子展,賜之先路、三命之服?!?/span>
先路的單字解釋
漢字 | 拼音 | 部首 | 筆畫 | 意思解釋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先 | xiān | 兒 | 6畫 | 基本字義 先 xiān(ㄒ一ㄢ) ⒈ ?時間在前的,次序在前的,與“后”相對:先前。先期。原先。先驅(qū)。先河(中國古代帝王先祭黃河,后祭海,以河為海的本源,后稱倡導(dǎo)在先的事物)。先覺( jué )。先見之明。先發(fā)制人。 ⒉ ?家族或民族的較早的一代或幾代:先人。先世(祖先)。先民。 ⒊ ?對死去的人的尊稱:先祖。先父。先哲(指已去世的有才德的思想家)。先烈。先賢。 ⒋ ?姓。 漢英互譯 ancestor、before、deceased、earlier、in advance 相關(guān)字詞 |
路 | lù | 足 | 13畫 | 基本字義 路 lù(ㄌㄨˋ) ⒈ ?道,往來通行的地方:道路。公路。水路。陸路。路途。路程。路人(行路的人,喻不相干的人)。狹路相逢。 ⒉ ?思想或行動的方向、途徑:思路。生路。出路。路子。路數(shù)( shù )。 ⒊ ?方面,地區(qū):外路貨。各路人馬。 ⒋ ?種類:一路貨色。 ⒌ ?大,正:“厥聲載路”。路門(宮室最內(nèi)的正門)。路車(古代帝王及諸侯貴族所乘的車)。路輿(古代君主所乘的車)。路寢(古代君主處理政事的宮室)。 ⒍ ?車:篳 |
先路的近義詞
- 暫無近義詞信息
先路的反義詞
- 暫無反義詞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