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王之亂
- 拼音bā wáng zhī luàn
- 注音ㄅㄚ ㄨㄤˊ ㄓ ㄌㄨㄢˋ
- 繁體八王之亂
- 詞性暫無詞性信息
- 組合暫無組合信息
詞語解釋
八王之亂[ bā wáng zhī luàn ]
⒈ ?西晉皇族爭奪政權(quán)的斗爭。晉初武帝大封同姓子弟為王,諸王擁有軍政實權(quán)。惠帝即位,其妻賈后殺死輔政的楊駿和汝南王亮,旋又殺楚王瑋。公元300年趙王倫殺賈后,次年廢惠帝自立。齊王fd32、成都王穎聯(lián)兵殺倫,惠帝復位,fd32專朝政。長沙王fd45攻殺fd32,河間王、成都王穎又殺fd45,穎掌朝政。后東海王越攻殺、穎,306年毒死惠帝,另立懷帝,獨握朝政。長達十六年的八王之亂結(jié)束。
引證解釋
⒈ ?西晉 初 司馬氏 大封宗室,并使之掌握重兵實權(quán)。 晉武帝 死, 惠帝 立, 惠帝 妻 賈后 與外戚 楊駿 爭權(quán),殺 駿,用 汝南王 司馬亮 輔政。 司馬亮 專權(quán), 賈后 復使 楚王 司馬瑋 殺 亮,旋又殺 瑋,其后 趙王 司馬倫、齊王 司馬冏 起兵殺 賈后。倫 僭位,以 惠帝 為太上皇。 成都王 司馬穎 起兵殺 倫,長沙王 司馬乂 殺 冏,河間王 司馬颙 又殺 乂,東海王 司馬越 起兵復殺 颙。諸王相互攻殺,至 惠帝 死, 懷帝 立,內(nèi)訌長達十六年,史稱“八王之亂”。戰(zhàn)亂使各族人民遭受極大災難,嚴重破壞了生產(chǎn);內(nèi)遷北方的各少數(shù)民族貴族則乘機奪取政權(quán), 晉 王朝被迫南渡,遂形成南北對峙局面。參閱《晉書·八王傳論》及 清 趙翼 《二十二史札記·八王之亂》。
國語辭典
八王之亂[ bā wáng zhī luàn ]
⒈ ?西晉時,汝南王亮、楚王瑋、趙王倫、齊王冏、長沙王乂、成都王穎、河間王颙、東海王越互相爭殺,遂成大亂,史稱為「八王之亂」。
八王之亂的單字解釋
漢字 | 拼音 | 部首 | 筆畫 | 意思解釋 |
---|---|---|---|---|
之 | zhī | 丶 | 3畫 | 基本字義 之 zhī(ㄓ) ⒈ ?助詞,表示領(lǐng)有、連屬關(guān)系:赤子之心。 ⒉ ?助詞,表示修飾關(guān)系:緩兵之計。不速之客。莫逆之交。 ⒊ ?用在主謂結(jié)構(gòu)之間,使成為句子成分:“大道之行也,天下為公”。 ⒋ ?代詞,代替人或事物:置之度外。等閑視之。 ⒌ ?代詞,這,那:“之二蟲,又何知”。 ⒍ ?虛用,無所指:久而久之。 ⒎ ?往,到:“吾欲之南?!?。 異體字 ? 漢英互譯 go、leave、of、somebody、something、this 造字法 原為會意:上像向前的腳,下 |
王 | wáng wàng | 王 | 4畫 | 基本字義 王 wáng(ㄨㄤˊ) ⒈ ?古代一國君主的稱號,現(xiàn)代有些國家仍用這種稱號:王國。王法。公子王孫。王朝( cháo )。 ⒉ ?中國古代皇帝以下的最高爵位:王公。王侯。 ⒊ ?一族或一類中的首領(lǐng):山大王。蜂王。王牌(橋牌中最大的牌;喻最有力的人物或手段)。 ⒋ ?大:王父(祖父)。王母(祖母)。 ⒌ ?姓。 其他字義 王 wàng(ㄨㄤˋ) ⒈ ?古代指統(tǒng)治者謂以仁義取得天下:王天下。王此大邦。 異體字 玉 漢英互譯 amir、great、king 造字法 |
亂 | luàn | 乙 | 7畫 | 基本字義 亂(亂) luàn(ㄌㄨㄢˋ) ⒈ ?沒有秩序:亂套。紊亂。凌亂。 ⒉ ?社會動蕩,戰(zhàn)爭,武裝騷擾:亂世。政亂。平亂。亂邦不居。 ⒊ ?混淆:亂倫。敗常亂俗。 ⒋ ?任意隨便:亂吃。亂跑。 ⒌ ?男女關(guān)系不正當:淫亂。 ⒍ ?橫渡:亂流。 ⒎ ?治理:亂臣。 ⒏ ?古代樂曲的最后一章或辭賦末尾總括全篇要旨的部分:亂曰。 異體字 亂 釠 乿 漢英互譯 in disorder、in confusion、chaos、promiscuity、random、turmoil 相關(guān)字詞 治 造字法 原為會意 English confu |
八 | bā | 八 | 2畫 | 基本字義 八 bā(ㄅㄚ) ⒈ ?數(shù)名,七加一(在鈔票和單據(jù)上常用大寫“捌”代):八面玲瓏。八卦(《周易》中的八種基本圖形)。 異體字 捌 丷 漢英互譯 eight 造字法 指事 English eight; all around, all sides |
八王之亂的近義詞
- 暫無近義詞信息
八王之亂的反義詞
- 暫無反義詞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