伏日
- 拼音fú rì
- 注音ㄈㄨˊ ㄖˋ
- 詞性暫無詞性信息
- 組合暫無組合信息
詞語解釋
伏日[ fú rì ]
⒈ ?又稱“伏天”。節(jié)令名稱。始于每年7月中旬,止于8月中旬。伏日期間,中國大部分地區(qū)處于一年中氣溫最高的季節(jié),如長江中下游地區(qū),由于受副熱帶高壓控制,晴朗少雨,月平均氣溫可達(dá)28伏日29°c,最高氣溫可達(dá)38伏日40°c。此時(shí)有些地區(qū)常發(fā)生伏旱。
引證解釋
⒈ ?三伏的總稱,一年中最熱的時(shí)候。古代亦指三伏中祭祀的一天。
引《漢書·東方朔傳》:“伏日,詔賜從官肉。”
顏師古 注:“三伏之日也。”
南朝 梁 宗懔 《荊楚歲時(shí)記》:“六月伏日,并作湯餅,名為辟惡?!?br />宋 高承 《事物紀(jì)原·正朔歷數(shù)》:“立秋以金代火而畏火,故至庚日必伏,故謂之伏日?!?/span>
國語辭典
伏日[ fú rì ]
⒈ ?三伏之日。自夏至后第三庚日起,每十日為一伏,有三伏,共三十日,稱為「伏日」,為一年中最熱的時(shí)期。也作「伏天」、「三伏天」。
引《漢書·卷六五·東方朔傳》:「久之,伏日,詔賜從官肉?!?/span>
伏日的單字解釋
漢字 | 拼音 | 部首 | 筆畫 | 意思解釋 |
---|---|---|---|---|
日 | rì | 日 | 4畫 | 基本字義 日 rì(ㄖˋ) ⒈ ?離地球最近的恒星(亦稱“太陽”):日月星辰。日晷( guǐ )(古代利用太陽投射的影子來測定時(shí)刻的裝置)。日珥。日薄西山(太陽快要落山了,喻衰老的人或腐朽的事物接近死亡)。 ⒉ ?白天,與“夜”相對:日班。 ⒊ ?天,一晝夜:多日不見。今日。日程。 ⒋ ?某一天:紀(jì)念日。 ⒌ ?計(jì)算工作的時(shí)間單位,通常以八小時(shí)或六小時(shí)為一個(gè)工作日。 ⒍ ?時(shí)候:春日。往日。 ⒎ ?每天,一天一天地:日記。日益。 ⒏ |
伏 | fú | 亻 | 6畫 | 基本字義 伏 fú(ㄈㄨˊ) ⒈ ?趴,臉向下,體前屈:伏臥。伏案讀書。 ⒉ ?低下去:此起彼伏。 ⒊ ?屈服,承認(rèn)錯(cuò)誤或受到懲罰:伏法。伏輸。伏辯(伏罪的供狀,亦作“伏辨”)。 ⒋ ?使屈服:降伏。降龍伏虎。 ⒌ ?隱藏:伏兵。埋伏。 ⒍ ?農(nóng)歷劃分夏季最炎熱的三個(gè)階段:伏日。伏旱。伏暑。伏天。 ⒎ ?姓。 異體字 漢英互譯 bend over、hot seasons、subide、pronate 相關(guān)字詞 起 造字法 會(huì)意:從亻、從犬 English crouch, crawl, lie hidden, conceal |
伏日的近義詞
- 暫無近義詞信息
伏日的反義詞
- 暫無反義詞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