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兒
- 拼音hú ér
- 注音ㄏㄨˊ ㄦˊ
- 繁體胡兒
- 詞性暫無詞性信息
- 組合暫無組合信息
詞語解釋
胡兒[ hú ér ]
⒈ ?指胡人。多用為蔑稱。
⒉ ?清末民初泛用為對(duì)外國人的蔑稱。
⒊ ?指胡人的兒童。
⒋ ?果核。
引證解釋
⒈ ?指胡人。多用為蔑稱。
引《漢書·金日磾傳》:“﹝ 日磾 既親近,﹞貴戚多竊怨,曰:‘陛下妄得一胡兒,反貴重之。’”
唐 李頎 《古從軍行》:“胡雁哀鳴夜夜飛,胡兒眼淚雙雙落?!?br />五代 江為 《塞下曲》:“胡兒移帳寒笳絶,雪路時(shí)聞探馬歸?!?br />宋 陸游 《聞武均報(bào)已復(fù)西京》詩:“胡兒敢作千年計(jì),天意寧知一日回。”
明 王世貞 《將軍行》:“碧眼雙胡兒,慣騎 大宛 駒?!?br />太平天囯 用為對(duì) 清 朝統(tǒng)治者的蔑稱。 《太平天囯詩歌選·天兵天將猛似虎》:“天京 天兵威似猛虎, 漢口 胡兒敗若寒鷄?!?/span>
⒉ ?清 末 民 初泛用為對(duì)外國人的蔑稱。
引黃鈞 《新年感事》詩之一:“試看歌舞歡騰地,又見胡兒策馬來?!?br />于右任 《戰(zhàn)爭(zhēng)的孤兒》詩之二:“東村屋煨盡,西郊人逃亡;吾父擊胡兒,何時(shí)死戰(zhàn)場(chǎng)?”
⒊ ?指胡人的兒童。
引唐 高適 《營州歌》:“虜酒千鐘不醉人,胡兒十歲能騎馬。”
唐 李益 《登夏州城觀送行人賦得六州胡兒歌》:“六州胡兒六蕃語,十歲騎羊逐沙鼠?!?/span>
⒋ ?果核。
引元 張國賓 《薛仁貴》第三折:“你道不曾摘棗兒,口里胡兒那里來?”
國語辭典
胡兒[ hú ér ]
⒈ ?古代對(duì)北方異族及西域各民族的稱呼。
引《漢書·卷六八·金日?傳》:「日?既親近,未嘗有過失,上甚信愛之,賞賜累千金,出則驂乘,入侍左右。貴戚多竊怨,曰:『陛下妄得一胡兒,反貴重之!』」
⒉ ?胡人的孩童。
引唐·高適〈營州歌〉:「虜酒千鐘不醉人,胡兒十歲能騎馬?!?br />唐·李益〈登夏州城觀送行人賦得六州胡兒歌〉:「六州胡兒六蕃語,十歲騎羊逐沙鼠?!?/span>
⒊ ?果核。
引元·張國賓《薛仁貴·第三折》:「你道不曾摘棗兒,口里胡兒那里來?」
⒋ ?清末民初對(duì)外國人的蔑稱。
胡兒的單字解釋
漢字 | 拼音 | 部首 | 筆畫 | 意思解釋 |
---|---|---|---|---|
胡 | hú | 月 | 9畫 | 基本字義 胡(鬍) hú(ㄏㄨˊ) ⒈ ?中國古代稱北邊的或西域的民族:胡人。胡服。胡姬(西域出生的少女)。胡越(“胡”在北方;“越”在南方,喻疏遠(yuǎn)、隔絕)。 ⒉ ?泛指外國或外族的:胡椒。胡瓜(黃瓜)。胡琴。胡笳(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種管樂器)。 ⒊ ?亂,無道理:胡來。胡鬧。胡吹。胡言亂語。 ⒋ ?文言疑問詞,為什么,何故:胡不歸?“胡取禾三百廛兮?” ⒌ ?嘴周圍和連著鬢角長的須毛:胡須。 ⒍ ?古代指獸類頸下垂肉:“狼跋 |
兒 | ér | 兒 | 2畫 | 基本字義 兒(兒) ér(ㄦˊ) ⒈ ?小孩子:嬰兒。兒戲。 ⒉ ?年輕的人(多指青年男子):男兒。兒女情。 ⒊ ?兒子,男孩子:兒子。生兒育女。 ⒋ ?父母對(duì)兒女的統(tǒng)稱,兒女對(duì)父母的自稱。 ⒌ ?助詞:①多用作名詞后綴。②用于形容詞后。 異體字 人 兒 漢英互譯 son、child、children 相關(guān)字詞 女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son, child; KangXi radical 10 |
胡兒的近義詞
- 暫無近義詞信息
胡兒的反義詞
- 暫無反義詞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