荊山
- 拼音jīng shān
- 注音ㄐ一ㄥ ㄕㄢ
- 繁體荊山
- 詞性暫無詞性信息
- 組合暫無組合信息
詞語解釋
荊山[ jīng shān ]
⒈ ?山名。在今湖北省南漳縣西部。漳水發(fā)源于此。山有抱玉巖,傳為楚人卞和得璞處。
⒉ ?山名。在今陜西省富平縣西南。相傳禹鑄鼎于此。
⒊ ?山名。在今河南省靈寶縣閿鄉(xiāng)南。相傳黃帝采首山銅鑄鼎于此。亦名覆釜山。
⒋ ?山名。在今安徽省懷遠縣西南。
引證解釋
⒈ ?山名。在今 湖北省 南漳縣 西部。 漳水 發(fā)源于此。山有 抱玉巖,傳為 楚 人 卞和 得璞處。
引《書·禹貢》:“導 嶓冢,至于 荊山。”
孔 傳:“荊山 在 荊州?!?br />北魏 酈道元 《水經(jīng)注·江水二》:“《禹貢》:‘ 荊 及 衡陽 惟 荊州?!w即 荊山 之稱,而制州名矣。故 楚 也。”
⒉ ?山名。在今 陜西省 富平縣 西南。相傳 禹 鑄鼎于此。
引《書·禹貢》:“導 岍 及 岐,至于 荊山?!?br />孔穎達 疏:“《地理志》云:《禹貢》北條 荊山 在 馮翊 懷德縣 南。”
《后漢書·郡國志一·馮翊》 劉昭 注引 晉 皇甫謐 《帝王世紀》:“禹 鑄鼎於 荊山,在 馮翊 懷德 之南,今其下﹝有﹞ 荊渠 也?!?/span>
⒊ ?山名。在今 河南省 靈寶縣 閿鄉(xiāng) 南。相傳 黃帝 采 首山 銅鑄鼎于此。亦名 覆釜山。
引《史記·封禪書》:“黃帝 采 首山 銅,鑄鼎於 荊山 下?!?/span>
⒋ ?山名。在今 安徽省 懷遠縣 西南。
引北魏 酈道元 《水經(jīng)注·淮水》:“《郡國志》曰:‘ 平阿縣 有 當涂山,淮 出于 荊山 之左, 當涂 之右,奔流二山之間,西揚濤北注之?!?br />《資治通鑒·后周世宗顯德四年》:“帝馳至 荊山洪,距 趙步 二百餘里?!?br />胡三省 注:“荊山 在 濠州 鐘離縣 西八十三里,即 梁武帝 筑堰之地,今 懷遠軍 正治 荊山?!?/span>
國語辭典
荊山[ jīng shān ]
⒈ ?山名:(1)? 位于山東省諸城縣東北,也稱為「荊臺山」。(2)? 位于河南省禹縣西北。(3)?位于河南省閿鄉(xiāng)縣南。也稱為「覆釜山」。(4)? 位于安徽省蕪湖縣東南。(5)? 位于安徽省懷遠縣西南。(6)? 位于湖北省南漳縣西。
荊山的單字解釋
漢字 | 拼音 | 部首 | 筆畫 | 意思解釋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山 | shān | 山 | 3畫 | 基本字義 山 shān(ㄕㄢ) ⒈ ?地面形成的高聳的部分:土山。山崖。山巒。山川。山路。山頭。山明水秀。山雨欲來風滿樓(喻沖突或戰(zhàn)爭爆發(fā)之前的緊張氣氛)。 ⒉ ?形狀像山的:山墻(人字形房屋兩側(cè)的墻壁。亦稱“房山”)。 ⒊ ?形容大聲:山響。山呼萬歲。 ⒋ ?姓。 異體字 漢英互譯 hill、mountain、jebel 造字法 象形:像山峰綿延之形 English mountain, hill, peak |
荊 | jīng | 艸 | 9畫 | 基本字義 荊 jīng(ㄐ一ㄥ) ⒈ ?落葉灌木,葉有長柄,掌狀分裂,開藍紫色小花,枝條可編筐籃等(亦稱“楚”):紫荊。荊條。荊棘。披荊斬棘。 ⒉ ?古代用荊條做的刑仗:負荊請罪。 ⒊ ?中國古代“九州”之一,春秋時楚國別稱:荊州。荊璞(喻美質(zhì)、未經(jīng)任用的卓越人才)。 ⒋ ?舊時對人謙稱自己的妻子:拙荊。山荊。荊妻。 ⒌ ?姓。 異體字 荊 漢英互譯 vitex 造字法 形聲、從艸、刑聲 English thorns; brambles; my wife; cane |
荊山的近義詞
- 暫無近義詞信息
荊山的反義詞
- 暫無反義詞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