栲櫟
- 拼音kǎo lì
- 注音ㄎㄠˇ ㄌ一ˋ
- 繁體栲櫟
- 詞性暫無詞性信息
- 組合暫無組合信息
詞語解釋
栲櫟[ kǎo lì ]
⒈ ?栲樹的別名。
引證解釋
⒈ ?栲樹的別名。
引《詩·唐風·山有樞》“山有栲,隰有杻” 三國 吳 陸璣 疏:“今所云為栲者,葉如櫟木,皮厚數(shù)寸,可為車輻,或謂之栲櫟。”
栲櫟的單字解釋
漢字 | 拼音 | 部首 | 筆畫 | 意思解釋 |
---|---|---|---|---|
櫟 | lì yuè | 木 | 9畫 | 基本字義 櫟(櫟) lì(ㄌ一ˋ) ⒈ ?落葉喬木,葉子長橢圓形,結球形堅果,葉可喂蠶;木材堅硬,可制家具,供建筑用,樹皮可鞣皮或做染料。亦稱“麻櫟”、“橡”;通稱“柞樹”。 其他字義 櫟(櫟) yuè(ㄩㄝˋ) ⒈ ?〔櫟陽〕地名,在中國陜西省。 ⒉ ?(櫟) 異體字 櫟 ? 造字法 形聲:從木、樂聲 English chestnut-leaved oak; oak |
栲 | kǎo | 木 | 10畫 | 基本字義 栲 kǎo(ㄎㄠˇ) ⒈ ?〔栲栳〕①一種用竹子或柳條編的盛東西的器具,形狀像斗,亦稱“笆斗”;②夸張地形容人或某些動物的頭部。 ⒉ ?常綠喬木,葉長圓狀披針形,果實球形,有短刺。木材堅硬,可做船櫓、輪軸等。樹皮含鞣酸,可制栲膠,又可制染料。 異體字 造字法 形聲:從木、考聲 English mangrove |
栲櫟的近義詞
- 暫無近義詞信息
栲櫟的反義詞
- 暫無反義詞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