口語
- 拼音kǒu yǔ
- 注音ㄎㄡˇ ㄩˇ
- 繁體口語
- 詞性名詞
- 組合暫無組合信息
詞語解釋
口語[ kǒu yǔ ]
⒈ ?日??陬^交談時使用的語言(區(qū)別于“書面語”)
英spoken language;
⒉ ?屬于或適于日常會話的通俗語言。
英colloquial language; colloquialism;
引證解釋
⒈ ?指言論或議論。
引漢 司馬遷 《報任少卿書》:“僕以口語遇此禍,重為鄉(xiāng)黨所笑?!?br />《后漢書·隗囂傳》:“誅戮忠正,覆按口語?!?br />宋 司馬光 《論公主宅內(nèi)臣狀》:“此二人嚮在主第,罪惡山積,當伏重誅。陛下寬赦,斥之外方,中外之人議論方息。今僅數(shù)月,復(fù)令召還,道路籍籍,口語可畏?!?/span>
⒉ ?泛指言語、話。
引《說郛》卷七五引 宋 葉夢得 《石林家訓(xùn)》:“溺妻妾之私,以口語相諜?!?br />明 沉德符 《野獲編·諧謔·謔語》:“口語之仇,垂戒萬世。”
《玉嬌梨》第十一回:“家人得了口語,就請 蘇有德 換了頭巾、藍衫,竟進后廳來?!?/span>
⒊ ?特指毀謗。
引漢 楊惲 《報孫會宗書》:“懷祿貪勢,不能自退,遂遭變故,橫被口語?!?br />宋 梅堯臣 《前以詩答韓三子華后得其簡因敘下情》詩:“平常遭口語,攢集猶毒矢?!?br />宋 陸游 《容齋燕集詩序》:“至於罹口語,絓吏議,少年之喜謗前輩者,閧然成市,公猶容之。”
⒋ ?指毀謗的話。
引唐 劉禹錫 《謝上連州刺史表》:“亦緣臣有微才,所以嫉臣者眾,競生口語,廣肆加誣?!?br />清 錢陸燦 《侍郎櫟園周公墓志銘》:“而奸吏不能有所陰陽其間,遂懷毒蠚,互相波扇,以口語風(fēng)聞?!?/span>
⒌ ?指活口;口供。
引《后漢書·樂成靖王黨傳》:“事發(fā)覺, 黨 乃縊殺內(nèi)侍三人,以絶口語?!?br />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卷十一:“知縣錄了口語,喝退 胡阿虎?!?/span>
⒍ ?口頭語言。與“書面語”相對。
引唐 劉知幾 《史通·言語》:“而后來作者,通無遠識,記其當世口語,罕能從實而書。”
明 胡應(yīng)麟 《詩藪·古體中》:“‘上山採蘼蕪’、‘四坐且莫喧’……等,皆閭巷口語,而用意之妙,絶出千古。”
秦牧 《散文領(lǐng)域--海闊天空》:“這里說的詞匯,包括大量的口語和一些還有生命力的成語?!?/span>
⒎ ?指口音。參見“口音”。
引《天雨花》第五回:“仙姑差矣,難道小生口語聽不出么?”
丁玲 《阿毛姑娘》三:“剛住下來,依然還是不安,僅僅從一種頗不熟習(xí)的口語中,都可以使她忽略去一切美處?!?/span>
國語辭典
口語[ kǒu yǔ ]
⒈ ?專指談話所用的語言。
引唐·劉知幾《史通·卷六·言語》:「而后來作者,通無遠識,記其當世口語,罕能從實而書。」
反文言
⒉ ?議論。
引《文選·司馬遷·報任少卿書》:「仆以口語遇此禍,重為鄉(xiāng)黨所笑?!?/span>
⒊ ?誹謗。
引《文選·楊惲·報孫會宗書》:「懷祿貪勢、不能自退,遂遭變故,橫被口語。」
⒋ ?訴訟關(guān)系人受審時,與案情有關(guān)的陳述。
引《初刻拍案驚奇·卷一一》:「知縣錄了口語,喝退胡阿虎,便叫周四上前來問。」
口語的單字解釋
漢字 | 拼音 | 部首 | 筆畫 | 意思解釋 |
---|---|---|---|---|
語 | yǔ yù | 讠 | 9畫 | 基本字義 語(語) yǔ(ㄩˇ) ⒈ ?話:語言。漢語。英語。語錄。語匯。語重心長。 ⒉ ?指“諺語”或“古語”:語云:“皮之不存,毛將焉附”。 ⒊ ?代替語言的動作:手語。旗語。 ⒋ ?說:細語。低語。 其他字義 語(語) yù(ㄩˋ) ⒈ ?告訴:不以語人。 異體字 語 漢英互譯 Punjabi 造字法 形聲:從讠、吾聲 English language, words; saying, expression |
口 | kǒu | 口 | 3畫 | 基本字義 口 kǒu(ㄎㄡˇ) ⒈ ?人和動物吃東西和發(fā)聲的器官(亦稱“嘴”):口腔??诓???邶X??谌魬液印?⒉ ?容器通外面的地方:瓶子口。 ⒊ ?出入通過的地方:門口。港口。 ⒋ ?特指中國長城的某些關(guān)口(多用作地名):古北口。喜峰口。 ⒌ ?破裂的地方:口子。 異體字 叩 漢英互譯 gob、jaws、meatus、mouth、ora、orifice、ostium、scoop、stoma、stomata 相關(guān)字詞 心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mouth; open end; entrance, gate |
口語的近義詞
- 暫無近義詞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