毛詩
- 拼音máo shī
- 注音ㄇㄠˊ ㄕ
- 繁體毛詩
- 詞性暫無詞性信息
- 組合暫無組合信息
詞語解釋
毛詩[ máo shī ]
⒈ ?相傳為西漢初毛亨、毛萇開創(chuàng)解說《詩經(jīng)》含義的學派,屬古文學派。漢代流傳于民間,東漢經(jīng)學家鄭玄曾為《毛傳》作《箋》。后三家詩亡佚,至唐代,《毛傳》和《鄭箋》成為官方承認的《詩經(jīng)》注釋依據(jù),受到后世推崇?!睹姟番F(xiàn)已成為《詩經(jīng)》的代稱。
引證解釋
⒈ ?即今本《詩經(jīng)》。相傳為 漢 初學者 毛亨 和 毛萇 所傳。據(jù)稱其學出于 孔子 弟子 子夏?!稘h書·藝文志》著錄有《毛詩》二十九卷、《毛詩故訓傳》三十卷,故稱。 《毛詩》在 西漢 未立學官,屬經(jīng)古文學派。 東漢 時著名學者 鄭眾、賈逵、馬融、鄭玄 等皆治《毛詩》。 鄭玄 作《毛詩傳箋》。 魏 晉 以后,今文 齊、魯、韓 三家《詩》漸散亡或無傳者,唯《毛詩》獨盛。至 唐 孔穎達 定《五經(jīng)正義》,于《詩》取 毛 傳與 鄭 箋,乃更為后世所宗尚。至 宋,始有人懷疑出于 子夏 說為偽托。 清 儒治《毛詩》者頗多,以 陳奐 《詩毛氏傳疏》為精確詳備。
國語辭典
毛詩[ máo shī ]
⒈ ?今本《詩經(jīng)》,為毛亨傳。《詩經(jīng)》在漢代有齊、魯、韓、毛四家之學,獨存毛詩,流傳至今。
引《幼學瓊林·卷四·文事類》:「二毛曾注詩經(jīng),故曰毛詩?!?/span>
近詩經(jīng)
毛詩的單字解釋
漢字 | 拼音 | 部首 | 筆畫 | 意思解釋 |
---|---|---|---|---|
詩 | shī | 讠 | 8畫 | 基本字義 詩(詩) shī(ㄕ) ⒈ ?文學體裁的一種,通過有節(jié)奏和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,抒發(fā)情感:詩歌。詩話(①評論詩人、詩歌、詩派以及記錄詩人議論、行事的著作;②古代說唱藝術的一種)。詩集。詩劇。詩篇。詩人。詩章。詩史。吟詩。 ⒉ ?中國古書名,《詩經(jīng)》的簡稱。 異體字 詩 漢英互譯 longs and shorts、poem、poesy、poetry、verse 造字法 形聲:從讠、寺聲 |
毛 | máo | 毛 | 4畫 | 基本字義 毛 máo(ㄇㄠˊ) ⒈ ?動植物的皮上所生的絲狀物:毛筆。羽毛。毛織品。毛骨悚然。輕于鴻毛。 ⒉ ?像毛的東西,指谷物或草:不毛之地。 ⒊ ?衣物上的霉菌:老沒見太陽都長毛了。 ⒋ ?粗糙,沒有加工的:毛布。毛估(粗略地估計)。毛坯。 ⒌ ?不是純凈的:毛利。毛重。 ⒍ ?行動急躁:毛躁。 ⒎ ?驚慌失措,主意亂了:把他嚇毛了。 ⒏ ??。好 C⒆?。毛毛雨。 ⒐ ?貨幣貶值:錢毛了。 ⒑ ?量詞,用于錢幣,等于“角”,一圓 |
毛詩的近義詞
毛詩的反義詞
- 暫無反義詞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