末學
- 拼音mò xué
- 注音ㄇㄛˋ ㄒㄩㄝˊ
- 繁體末學
- 詞性暫無詞性信息
- 組合暫無組合信息
詞語解釋
末學[ mò xué ]
⒈ ?膚淺無本之學。多用作自謙之詞或自稱的謙詞。指淺薄的學者。猶后學。指非正統(tǒng)之學。
引證解釋
⒈ ?膚淺無本之學。多用作自謙之詞或自稱的謙詞。參見“末學膚受”。
引《莊子·天道》:“本在於上,末在於下。要在於主,詳在於臣。三軍五兵之運,德之末也;賞罰利害,五刑之辟,教之末也;禮法度數(shù),形名比詳,治之末也;鐘鼓之音,羽旄之容,樂之末也;哭泣衰絰,隆殺之服,哀之末也。此五末者,須精神之運,心術之動,然后從之者也。末學者,古人有之,而非所以先也?!?br />成玄英 疏:“先,本也。五末之學,中古有之,事涉澆偽,終非根本也。”
漢 蔡邕 《答詔問災異八事》:“臣伏惟陛下圣德允明,深悼變異,德音懇誠,褒臣末學,特垂訪及,非臣螻蟻所能堪副?!?br />唐 司空曙 《下第日書情寄上叔父》詩:“微才空覺滯京師,末學曾為叔父知?!?br />宋 蘇軾 《與封守朱朝請》:“前日蒙示所藏諸書,使末學稍窺家法之秘,幸甚,幸甚?!?br />明 楊慎 《孔明淵明》:“朱子 謂 孔明 之學本 申 韓,淵明 之學本 老 莊。此語末學不敢議,亦不敢從?!?/span>
⒉ ?指淺薄的學者。
引漢 蔡邕 《劉鎮(zhèn)南碑》:“深愍末學遠本離直,乃令諸儒改定五經(jīng)章句,刪剗浮辭,芟除煩重?!?br />晉 袁宏 《后漢紀·獻帝紀論》:“末學庸淺,不達名教之本,牽於事用以惑自然之性?!?br />唐 劉知幾 《史通·惑經(jīng)》:“豈與夫庸儒末學,文過飾非,使夫問者緘辭杜口,懷疑不展若斯而已哉!”
清 黃宗羲 《戴西洮詩文題詞》:“所接不過腐生末學,所讀不過毛頭制義?!?/span>
⒊ ?猶后學。
引南朝 宋 謝靈運 《撰征賦》:“闕里既已千載,深儒流於末學?!?br />唐 韓愈 《讀墨子》:“余以為辯生於末學,各務售其師之説,非二師之道本然也?!?br />宋 蘇軾 《謝應中制科啟》:“思天下所以太平,必用芻蕘之説。亟收末學,以輔大猷?!?/span>
⒋ ?指非正統(tǒng)之學。
引明 胡應麟 《少室山房筆叢·九流緒論上》:“儒主傳統(tǒng)翼教,而碩士名賢之訓附之;雜主飾治捄偏,而傍蹊末學之談附之?!?/span>
國語辭典
末學[ mò xué ]
⒈ ?膚淺、沒有根底的學識。
引晉·范寧〈春秋谷梁傳序〉:「釋谷梁傳者雖近十家,皆膚淺末學,不經(jīng)師匠?!?br />《后漢書·卷三〇上·蘇竟傳》:「世之俗儒末學,醒醉不分,而稽論當世,疑誤視聽?!?/span>
反博學
⒉ ?后學。
引《陳書·卷三三·儒林傳·沈不害傳》:「臣末學小生,詞無足筭,輕獻瞽言,伏增悚惕?!?/span>
末學的單字解釋
漢字 | 拼音 | 部首 | 筆畫 | 意思解釋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學 | xué | 子 | 8畫 | 基本字義 學(學) xué(ㄒㄩㄝˊ) ⒈ ?效法,鉆研知識,獲得知識,讀書:學生。學徒。學習。學業(yè)。學友。學者。學閥。學制。學歷。學步邯鄲(譏諷人只知模仿,不善于學而無成就,亦作“邯鄲學步”)。 ⒉ ?傳授知識的地方:學校(簡稱“學”或“?!保?。學院。學府。中學。大學。上學。 ⒊ ?掌握的知識:學問(簡稱“學”)。學術(一切學問的總稱)。學位。學士(a.學位名,大學畢業(yè)生;b.古代官名)。才學。治學。學識。博學多 |
末 | mò | 木 | 5畫 | 基本字義 末 mò(ㄇㄛˋ) ⒈ ?尖端,梢:末梢。末端。秋毫之末(毫毛尖端)。 ⒉ ?最后,終了:末了( liǎo )。末尾。末日。末代。窮途末路。 ⒊ ?非根本的,次要的,差一等的:末業(yè)。末技。舍本逐末。 ⒋ ?碎屑:末子。碎末。 ⒌ ?傳統(tǒng)戲劇角色名,一般扮演中年以上男子:正末。副末。外末。末本(以男角主唱的雜?。?異體字 漢英互譯 end、last stage、minor details、powder、tip 相關字詞 終、始、初 造字法 指事 English final, last, end; insignificant |
末學的近義詞
- 暫無近義詞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