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八界
- 拼音shí bā jiè
- 注音ㄕˊ ㄅㄚ ㄐ一ㄝˋ
- 詞性暫無詞性信息
- 組合暫無組合信息
詞語解釋
十八界[ shí bā jiè ]
⒈ ?梵文的意譯。佛教以人的認(rèn)識為中心,對世界一切現(xiàn)象所作的分類。或說,人的一身即具此十八界。包括能發(fā)生認(rèn)識功能的六根(眼界、耳界、鼻界、舌界、身界、意界),作為認(rèn)識對象的六境(色界、聲界、香界、味界、觸界、法界)和由此生起的六識(眼識界、耳識界、鼻識界、舌識界、身識界、意識界)。
引證解釋
⒈ ?梵文的意譯。佛教以人的認(rèn)識為中心,對世界一切現(xiàn)象所作的分類。或說,人的一身即具此十八界。包括能發(fā)生認(rèn)識功能的六根(眼界、耳界、鼻界、舌界、身界、意界),作為認(rèn)識對象的六境(色界、聲界、香界、味界、觸界、法界)和由此生起的六識(眼識界、耳識界、鼻識界、舌識界、身識界、意識界)。
引《俱舍論》卷一:“法種族義是‘界’義……如是一身或一相續(xù)有十八類諸法種族,名十八界。”
呂澂 《中國佛學(xué)源流略講》第三講:“《放光》譯出后,‘事數(shù)’比較完備了,如用五藴、十二處、十八界等來說明。”
國語辭典
十八界[ shí bā jiè ]
⒈ ?佛教對于現(xiàn)象的分類,也就是現(xiàn)象的十八個范疇。認(rèn)識的對象有六類,即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謂之六塵。相對于對象的認(rèn)識官能有:眼根、耳根、鼻根、舌根、身根、意根,謂之六根。認(rèn)識作用也有六種,即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,謂之六識。共成十八類。
引《大智度論·卷三〇》:「于五眾、十八界、十二入、六種十二因緣等眾多法中,假名『眾生』。」
十八界的單字解釋
漢字 | 拼音 | 部首 | 筆畫 | 意思解釋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十 | shí | 十 | 2畫 | 基本字義 十 shí(ㄕˊ) ⒈ ?數(shù)名,九加一(在鈔票和單據(jù)上常用大寫“拾”代)。 ⒉ ?表示多、久:十室九空。 ⒊ ?表示達(dá)到頂點:十足。十成。 異體字 什 拾 漢英互譯 decade、ten、topmost 造字法 指事 English ten, tenth; complete; perfect |
界 | jiè | 田 | 9畫 | 基本字義 界 jiè(ㄐ一ㄝˋ) ⒈ ?邊境,一個區(qū)域的邊限:界石(標(biāo)志地界的石碑或石塊)。界標(biāo)。界址。界線(①兩個地區(qū)分界的線;②不同事物的分界;③某些事物的邊緣)。界限(①不同事物的分界;②盡頭處,限度)。地界。 ⒉ ?范圍:眼界。世界。自然界。 ⒊ ?按職業(yè)或性別等所劃的人群范圍:教育界??茖W(xué)界。各界人士。 ⒋ ?指大自然中動物、植物、礦物等的最大的類別:無機界。有機界。 ⒌ ?地層系統(tǒng)分類的最高一級,相當(dāng)于地質(zhì)年代 |
八 | bā | 八 | 2畫 | 基本字義 八 b?。è浓冢?⒈ ?數(shù)名,七加一(在鈔票和單據(jù)上常用大寫“捌”代):八面玲瓏。八卦(《周易》中的八種基本圖形)。 異體字 捌 丷 漢英互譯 eight 造字法 指事 English eight; all around, all sides |
十八界的近義詞
- 暫無近義詞信息
十八界的反義詞
- 暫無反義詞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