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二經
- 拼音shí èr jīng
- 注音ㄕˊ ㄦˋ ㄐ一ㄥ
- 繁體十二經
- 詞性暫無詞性信息
- 組合暫無組合信息
詞語解釋
十二經[ shí èr jīng ]
⒈ ?指《春秋》。因其記載春秋魯國十二公的史事,故稱。一說,指六經,六緯,或《易》上、下經加十翼。
⒉ ?指儒家的十二部經書。唐文宗時在國子學立石,刻《易》、《詩》、《書》、《周禮》、《儀禮》、《禮記》、《左傳》、《公羊傳》、《谷梁傳》、《論語》、《孝經》、《爾雅》十二經。參閱清成瓘《箬園日札》卷五。
⒊ ?即十二經脈。
引證解釋
⒈ ?指《春秋》。因其記載 春秋 魯國 十二公的史事,故稱。一說,指六經,六緯,或《易》上、下經加十翼。按:陸 引前二說,恐非。因先 秦 無緯書;《易》之十翼成書于 漢 代。
引《莊子·天道》:“孔子 西藏書於 周 室……往見 老耼,而 老耼 不許,於是繙十二經以説?!?br />陸德明 釋文:“説者云:《詩》、《書》、《禮》、《樂》、《易》、《春秋》之經,又加六緯合為十二經也。一説云:《易》上、下經并十翼為十二。又一云:《春秋》十二公經也?!?/span>
⒉ ?指儒家的十二部經書。 唐文宗 時在國子學立石,刻《易》、《詩》、《書》、《周禮》、《儀禮》、《禮記》、《左傳》、《公羊傳》、《穀梁傳》、《論語》、《孝經》、《爾雅》十二經。參閱 清 成瓘 《篛園日札》卷五。
⒊ ?即十二經脈。
引《素問·診要經終論》:“此十二經之所敗也?!?br />王冰 注:“手三陰三陽,足三陰三陽,則十二經也。”
《史記·扁鵲倉公列傳》“一撥見病之應,因五藏之輸” 唐 張守節(jié) 正義:“《八十一難》云:‘肺之原出於太淵,心之原出於太陵……大腸之原出於合谷,小腸之原出於腕骨。十二經皆以輸為原也?!?/span>
國語辭典
十二經[ shí èr jīng ]
⒈ ?春秋的別名。參見「春秋」條。
⒉ ?六經和六緯的合稱。
⒊ ?易上下經及十翼的合稱。
⒋ ?儒家的十二部經書。唐文宗開成年間在國子學立石,刻《易經》、《詩經》、《書經》、《周禮》、《儀禮》、《禮記》、《左傳》、《公羊傳》、《谷梁傳》、《論語》、《孝經》、《爾雅》為十二經。
十二經的單字解釋
漢字 | 拼音 | 部首 | 筆畫 | 意思解釋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十 | shí | 十 | 2畫 | 基本字義 十 shí(ㄕˊ) ⒈ ?數(shù)名,九加一(在鈔票和單據(jù)上常用大寫“拾”代)。 ⒉ ?表示多、久:十室九空。 ⒊ ?表示達到頂點:十足。十成。 異體字 什 拾 漢英互譯 decade、ten、topmost 造字法 指事 English ten, tenth; complete; perfect |
經 | jīng | 纟 | 8畫 | 基本字義 經(經) jīng(ㄐ一ㄥ) ⒈ ?織布時用梭穿織的豎紗,編織物的縱線,與“緯”相對:經紗。經線。經綸(a.整理過的蠶絲;b.喻政治規(guī)劃)。 ⒉ ?地理學上指通過南北極與赤道成直角的線(亦作“子午線”):東經。西經。經度。經緯儀。 ⒊ ?作為思想、道德、行為等標準的書,亦稱宗教中講教義的書,或稱某一方面事物的專著:詩經。易經。經書。經卷。經文。經義。經傳( zhuàn )(儒家經典與注疏的合稱)。四書五經。經史子集。黃帝 |
二 | èr | 二 | 2畫 | 基本字義 二 èr(ㄦˋ) ⒈ ?數(shù)名:一加一(在鈔票和單據(jù)上常用大寫“貳”代)。 ⒉ ?雙,比:獨一無二。 ⒊ ?兩樣,別的:二話。不二價。 異體字 弍 貳 漢英互譯 twain、two 相關字詞 兩 造字法 指事 English two; twice |
十二經的近義詞
- 暫無近義詞信息
十二經的反義詞
- 暫無反義詞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