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鼓文
- 拼音shí gǔ wén
- 注音ㄕˊ ㄍㄨˇ ㄨㄣˊ
- 詞性暫無詞性信息
- 組合暫無組合信息
詞語解釋
石鼓文[ shí gǔ wén ]
⒈ ?石鼓上刻的銘文,也指這種銘文所用的字體。石鼓是戰(zhàn)國時秦國留存下來的文物,略象鼓,共有十個,上面刻有四言詩銘文,唐代初年在今陜西鳳翔縣發(fā)現(xiàn),現(xiàn)存北京。
英inscriptions on drum-shaped stone blocks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(475—221 B.C.);
引證解釋
⒈ ?東周 初 秦國 刻石文字。在十塊鼓形石上,用籀文分刻十首四言韻文,記述 秦國 國君的游獵情況。后世亦稱為“獵碣”。 唐 初在 天興 (今 陜西省 寶雞市 ) 三畤原 出土。 杜甫 韓愈 等都有詩篇歌詠, 歐陽詢、虞世南、褚遂良 都極推重其書法。現(xiàn)在一石字已磨滅,其余九石也有殘缺。藏 北京 故宮博物院。參見“石鼓”。
引唐 韓愈 《石鼓歌》:“張生 手持石鼓文,勸我試作石鼓歌?!?br />清 黃遵憲 《己亥雜詩》之五二:“象形文字鴻荒祖,石鼓文同石柱銘?!?br />郭沫若 《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(fā)展三》:“最著名的是 東周 初年的所謂‘石鼓文’?!?/span>
國語辭典
石鼓文[ shí gǔ wén ]
⒈ ?東周時秦人刻在鼓形石上的刻石文字。唐朝時在天興三畤原出土(今陜西省寶雞市)?,共有十塊,每面環(huán)刻一首四言詩,內(nèi)容多為歌頌田原之美和秦國國君的游獵情形。字體介于籀篆之間,其中一石字已磨滅,其余九石也有殘缺。是我國現(xiàn)存最早的刻石文字。
英語early form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scribed in stone, a precursor of the small seal 小篆[xiao3 zhuan4]
石鼓文的單字解釋
漢字 | 拼音 | 部首 | 筆畫 | 意思解釋 |
---|---|---|---|---|
文 | wén | 文 | 4畫 | 基本字義 文 wén(ㄨㄣˊ) ⒈ ?事物錯綜所造成的紋理或形象:燦若文錦。 ⒉ ?刺畫花紋:文身。 ⒊ ?記錄語言的符號:文字。文盲。以文害辭。 ⒋ ?用文字記下來以及與之有關(guān)的:文憑。文藝。文體。文典。文苑。文獻(xiàn)(指有歷史價值和參考價值的圖書資料)。文采(a.文辭、文藝方面的才華;b.錯雜艷麗的色彩)。 ⒌ ?人類勞動成果的總結(jié):文化。文物。 ⒍ ?自然界的某些現(xiàn)象:天文。水文。 ⒎ ?舊時指禮節(jié)儀式:虛文。繁文縟節(jié)(過多的 |
鼓 | gǔ | 鼓 | 13畫 | 基本字義 鼓 gǔ(ㄍㄨˇ) ⒈ ?打擊樂器,圓柱形,中空,兩頭蒙皮:鼓樂( yuè )。鼓角( jiǎo )。大鼓。 ⒉ ?形狀、聲音、作用像鼓的:耳鼓。石鼓。 ⒊ ?敲擊或拍打使發(fā)出聲音:鼓吹。鼓噪。 ⒋ ?發(fā)動,使振作起來:鼓勵。鼓動。鼓舞。一鼓作氣。 ⒌ ?高起,凸出:鼓包。鼓脹。 ⒍ ?古代夜間擊鼓以報時,一鼓即一更。 異體字 皷 鼔 皼 漢英互譯 beat、drum、kettle、tambour 相關(guān)字詞 飽、癟、泄 造字法 會意 English drum; beat, top, strike |
石 | shí dàn | 石 | 5畫 | 基本字義 石 shí(ㄕˊ) ⒈ ?構(gòu)成地殼的礦物質(zhì)硬塊:石破天驚(喻文章議論新奇驚人)。 ⒉ ?指石刻:金石。 ⒊ ?指古代用來治病的針:藥石。藥石之言(喻規(guī)勸別人的話)。 ⒋ ?中國古代樂器八音之一。 ⒌ ?姓。 其他字義 石 dàn(ㄉㄢˋ) ⒈ ?中國市制容量單位,十斗為一石。 異體字 ? ? 鉐 漢英互譯 rock、stone、lapis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stone, rock, mineral; rad. 112 |
石鼓文的近義詞
- 暫無近義詞信息
石鼓文的反義詞
- 暫無反義詞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