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三省
- 拼音shí sān xǐng
- 注音ㄕˊ ㄙㄢ ㄒ一ㄥˇ
- 詞性暫無詞性信息
- 組合暫無組合信息
詞語解釋
十三省[ shí sān xǐng ]
⒈ ?明代,全國除直屬京師的南北兩直隸外,共分十三省。后用以代指全國。
引證解釋
⒈ ?明 代,全國除直屬京師的南北兩 直隸 外,共分十三省。后用以代指全國。
引《陜北民歌選·藍(lán)花花》:“五谷子,田苗子,數(shù)上高粱高;一十三省的女兒,數(shù)上 藍(lán)花花 好?!?/span>
十三省的單字解釋
漢字 | 拼音 | 部首 | 筆畫 | 意思解釋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十 | shí | 十 | 2畫 | 基本字義 十 shí(ㄕˊ) ⒈ ?數(shù)名,九加一(在鈔票和單據(jù)上常用大寫“拾”代)。 ⒉ ?表示多、久:十室九空。 ⒊ ?表示達(dá)到頂點(diǎn):十足。十成。 異體字 什 拾 漢英互譯 decade、ten、topmost 造字法 指事 English ten, tenth; complete; perfect |
省 | shěng xǐng | 目 | 9畫 | 基本字義 省 shěng(ㄕㄥˇ) ⒈ ?地方行政區(qū)域:省份。省會(huì)。 ⒉ ?節(jié)約,不費(fèi):省錢。省事。省吃儉用。 ⒊ ?簡易,減免:省略。省稱。省寫。 ⒋ ?中國古官署名:中書省(a.魏晉開始設(shè)置,總管國家政務(wù),歷代有所沿革,唐初設(shè)“中書、尚書、門下”三省共管政事;b.元代“中書省”兼管“尚書省”的職權(quán),權(quán)更重,成為中央最高的官署,稱地方最高行政官署為“行中書省”,簡稱“省”,是現(xiàn)在“省”的來歷)。尚書省。門下省。秘書省。 |
三 | sān | 一 | 3畫 | 基本字義 三 sān(ㄙㄢ) ⒈ ?數(shù)名,二加一(在鈔票和單據(jù)上常用大寫“叁”代):三維空間。三部曲。三國(中國朝代名)。 ⒉ ?表示多次或多數(shù):三思而行。三緘其口。 異體字 叁 參 弎 漢英互譯 three 造字法 指事 English three |
十三省的近義詞
- 暫無近義詞信息
十三省的反義詞
- 暫無反義詞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