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律五論
- 拼音sì lǜ wǔ lùn
- 注音ㄙˋ ㄌㄩˋ ㄨˇ ㄌㄨㄣˋ
- 繁體四律五論
- 詞性暫無詞性信息
- 組合暫無組合信息
詞語解釋
四律五論[ sì lǜ wǔ lùn ]
⒈ ?佛教重要經(jīng)典。四律:一、《十誦律》,六十一卷,后秦弗若多羅譯;二、《四分律》,六十卷,后秦佛陀耶舍譯;三、《僧祇律》,四十卷,東晉佛陀跋陀羅等譯;四、《五部律》,三十卷,南朝宋佛陀什等譯。五論:一、《毘尼母論》,八卷,本名,《毘尼母經(jīng)》,失譯;二、《摩得勒伽論》,十卷,南朝宋伽跋摩譯;三、《善見論》,十八卷,南朝齊伽跋陀羅譯;四、《薩婆多論》,九卷,失譯;五、《明了論》,一卷,南朝陳真諦譯。
引證解釋
⒈ ?佛教重要經(jīng)典。四律:一、《十誦律》,六十一卷, 后秦 弗若多羅 譯;二、《四分律》,六十卷, 后秦 佛陀耶舍 譯;三、《僧祇律》,四十卷, 東晉 佛陀跋陀羅 等譯;四、《五部律》,三十卷, 南朝 宋 佛陀什 等譯。五論:一、《毘尼母論》,八卷,本名,《毘尼母經(jīng)》,失譯;二、《摩得勒伽論》,十卷, 南朝 宋 伽跋摩 譯;三、《善見論》,十八卷, 南朝 齊 伽跋陀羅 譯;四、《薩婆多論》,九卷,失譯;五、《明了論》,一卷, 南朝 陳 真諦 譯。
四律五論的單字解釋
漢字 | 拼音 | 部首 | 筆畫 | 意思解釋 |
---|---|---|---|---|
五 | wǔ | 二 | 4畫 | 基本字義 五 wǔ(ㄨˇ) ⒈ ?數(shù)名,四加一(在鈔票和單據(jù)上常用大寫“伍”代):五彩。五官。五谷。五金。五代(中國朝代名,后梁、后唐、后晉、后漢、后周先后在中原建立政權(quán)的時期)。五帝(中國傳說中的五個帝王,通常指黃帝、顓頊、帝嚳、唐堯、虞舜)。五毒(指蝎、蛇、蜈蚣、壁虎、蟾蜍)。五行(指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)。五嶺(指越城嶺,都龐嶺,萌渚嶺、騎田嶺、大庾嶺)。五岳(指東岳泰山、西岳華山、南岳衡山、北岳恒山和 |
四 | sì | 囗 | 5畫 | 基本字義 四 sì(ㄙˋ) ⒈ ?數(shù)名,三加一(在鈔票和單據(jù)上常用大寫“肆”代):四方。四邊。四序(即“四季”)。四體(a.指人的四肢;b.指楷、草、隸、篆四種字體)。四庫(古籍經(jīng)、史、子、集四部的代稱。亦稱“四部”)。四君子(中國畫中對梅、蘭、竹、菊四種花卉題材的總稱)。 ⒉ ?中國古代樂譜的記音符號,相當于簡譜中的低音“6”。 異體字 亖 肆 漢英互譯 four 造字法 會意 English four |
律 | lǜ | 彳 | 9畫 | 基本字義 律 lǜ(ㄌㄩˋ) ⒈ ?法則,規(guī)章:紀律。法律。定律。規(guī)律。清規(guī)戒律。律師。 ⒉ ?約束:律己。 ⒊ ?中國古代審定樂音高低的標準,把聲音分為六律(陽律)和六品(陰律)。合稱“十二律”:律呂(古代用竹管制成的校正樂律的器具,以管的長短來確定音的不同高度,從低音管算起,成奇數(shù)的六個管稱“律”;成偶數(shù)的六個管稱“呂”,后來“律呂”作為音律的統(tǒng)稱)。 ⒋ ?舊詩的一種體裁:律詩。 ⒌ ?姓。 異體字 漢英互譯 law、res |
論 | lùn lún | 讠 | 6畫 | 基本字義 論(論) lùn(ㄌㄨㄣˋ) ⒈ ?分析判斷事物的道理:論斷。論點。論辯。論據(jù)。論者。議論。討論。辯論。 ⒉ ?分析闡明事物道理的文章、理論和言論:理論。輿論。專論。社論。 ⒊ ?學(xué)說,有系統(tǒng)的主張:系統(tǒng)論。 ⒋ ?看待:一概而論。 ⒌ ?衡量,評定:論罪。論功行賞。 ⒍ ?按照:論件。論資排輩。 ⒎ ?姓。 其他字義 論(論) lún(ㄌㄨㄣˊ) ⒈ ?古同“倫”,條理。 ⒉ ?〔論語〕中國古書名,內(nèi)容主要是記載孔子及其門人的言行 |
四律五論的近義詞
- 暫無近義詞信息
四律五論的反義詞
- 暫無反義詞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