橐筆
- 拼音tuó bǐ
- 注音ㄊㄨㄛˊ ㄅ一ˇ
- 繁體橐筆
- 詞性暫無詞性信息
- 組合暫無組合信息
詞語解釋
橐筆[ tuó bǐ ]
⒈ ?古代書史小吏,手持囊橐,簪筆于頭,侍立于帝王大臣左右,以備隨時記事,稱作持橐簪筆,簡稱“橐筆”。語本《漢書·趙充國傳》:“卬家將軍以為安世本持橐簪筆事孝武帝數(shù)十年。”
引證解釋
⒈ ?后亦以指文士的筆墨耕耘。
引語本《漢書·趙充國傳》:“卬 家將軍以為 安世 本持橐簪筆事 孝武帝 數(shù)十年?!?br />顏師古 注引 張晏 曰:“橐,契囊也。近臣負(fù)橐簪筆,從備顧問,或有所紀(jì)也。”
元 馬祖常 《奏對興圣殿后》詩:“侍臣橐筆皆鵷鳳,御士櫜弓盡虎羆?!?br />清 陳康祺 《郎潛紀(jì)聞》卷一:“自 淀園 被毀,昔日天潢授簡之區(qū), 鄒 枚 橐筆之舍,瑤瓦芝楣,鞠為茂草?!?br />康有為 《大同書》甲部第一章:“明 以來之文臣不為公侯,必待艱難考試乃得青衿,百人橐筆僅一登科?!?/span>
國語辭典
橐筆[ tuó bǐ ]
⒈ ?手持橐囊,簪筆于頭,隨時奉命執(zhí)筆寫作。參見「持橐簪筆」條。
⒉ ?比喻筆墨生涯。
引清·康有為《大同書·甲部·人生之苦》:「明以來之文臣不為公侯,必待艱難考試乃得青衿,百人橐筆,僅一登科?!?/span>
橐筆的單字解釋
漢字 | 拼音 | 部首 | 筆畫 | 意思解釋 |
---|---|---|---|---|
橐 | tuó | 木 | 16畫 | 基本字義 橐 tuó(ㄊㄨㄛˊ) ⒈ ?口袋:負(fù)書擔(dān)橐。 ⒉ ?〔橐駝〕即“駱駝”。 ⒊ ?古代的一種鼓風(fēng)吹火器:“具爐橐,橐以牛皮”。 異體字 槖 造字法 形聲 English a sack, a bag opening at both ends |
筆 | bǐ | 毛 | 10畫 | 基本字義 筆(筆) bǐ(ㄅ一ˇ) ⒈ ?寫字、畫圖的工具:毛筆。鋼筆。鉛筆。筆架。筆膽。 ⒉ ?組成漢字的點、橫、直、撇、捺等:筆畫。筆順。筆形。筆道。 ⒊ ?用筆寫,寫作的:筆者。代筆。筆耕。筆談。筆誤。筆譯。筆戰(zhàn)。筆名。 ⒋ ?寫字、畫畫、作文的技巧或特色:筆體。筆法。筆力。文筆。工筆。曲筆。伏筆。 ⒌ ?像筆一樣直:筆直。筆挺。筆陡。 ⒍ ?量詞,指錢款:一筆錢。 ⒎ ?指散文:“謝玄暉善為詩,任彥升工于筆”。隨筆。 異 |
橐筆的近義詞
- 暫無近義詞信息
橐筆的反義詞
- 暫無反義詞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