豫讓
- 拼音yù ràng
- 注音ㄩˋ ㄖㄤˋ
- 繁體豫讓
- 詞性暫無(wú)詞性信息
- 組合暫無(wú)組合信息
詞語(yǔ)解釋
豫讓[ yù ràng ]
⒈ ?春秋戰(zhàn)國(guó)間晉人。為晉卿智瑤家臣。晉出公二十二年(公元前453年)趙、韓、魏共滅智氏。豫讓用漆涂身,吞炭使啞,暗伏橋下,謀刺趙襄子未遂,后為趙襄子所捕。臨死時(shí),求得趙襄子衣服,拔劍擊斬其衣,以示為主復(fù)仇,然后伏劍自殺。見(jiàn)《史記·刺客列傳》。
引證解釋
⒈ ?春秋 戰(zhàn)國(guó) 間 晉 人。為 晉 卿 智瑤 家臣。 晉出公 二十二年(公元前453年) 趙、韓、魏 共滅 智氏。豫讓 用漆涂身,吞炭使啞,暗伏橋下,謀刺 趙襄子 未遂,后為 趙襄子 所捕。臨死時(shí),求得 趙襄子 衣服,拔劍擊斬其衣,以示為主復(fù)仇,然后伏劍自殺。見(jiàn)《史記·刺客列傳》。
引《呂氏春秋·論威》:“冉叔 誓必死於 田侯,而齊 國(guó) 皆懼; 豫讓 必死於 襄子,而 趙氏 皆恐; 成荊 致死於 韓主,而 周 人皆畏?!?br />唐 張九齡 《上姚令公書(shū)》:“君侯察其茍附及不輕受,就而厚之,因而用之,則 禽息 之首,為知己而必碎; 豫讓 之身,感國(guó)士而能漆。”
后亦泛指刺客。 明 無(wú)名氏 《鳴鳳記·陸姑救易》:“欲存 豫讓 心,先試 荊軻 劍。”
陳衍 《遼詩(shī)紀(jì)事·耶律乙辛<十香詞>》:“上嘗召 登(單登 )彈箏。后諫曰:‘此叛家婢,女中獨(dú)無(wú) 豫讓 乎,安得輕近御前?’”
國(guó)語(yǔ)辭典
豫讓[ yù ràng ]
⒈ ?人名。生卒年不詳,戰(zhàn)國(guó)時(shí)晉人。初事范中行氏,不為重用,又事知伯,知伯以國(guó)士待之。后知伯為趙襄子所滅,讓漆身為癩,吞炭為啞,使人不復(fù)識(shí)其形狀,欲刺趙襄子,為知伯復(fù)仇,事不成而死。
豫讓的單字解釋
漢字 | 拼音 | 部首 | 筆畫(huà) | 意思解釋 |
---|---|---|---|---|
豫 | yù | 豕 | 15畫(huà) | 基本字義 豫 yù(ㄩˋ) ⒈ ?歡喜,快樂(lè):豫附。豫游(逸樂(lè)嬉游)。不豫之色。 ⒉ ?同“預(yù)”。 ⒊ ?安閑,舒適:逸豫。 ⒋ ?古同“與”,參與。 ⒌ ?中國(guó)河南省的別稱(chēng):豫劇(亦稱(chēng)“河南梆子”)。 異體字 榭 余 櫲 預(yù) 忬 漢英互譯 comfort、please 造字法 形聲:從象、予聲 |
讓 | ràng | 讠 | 5畫(huà) | 基本字義 讓?zhuān)ㄗ專(zhuān)?ràng(ㄖㄤˋ) ⒈ ?不爭(zhēng),盡( jǐn )著旁人:讓步。讓位。謙讓。 ⒉ ?請(qǐng):讓茶。 ⒊ ?許,使:不讓他來(lái)。 ⒋ ?任憑:讓他鬧去。 ⒌ ?被:讓雨淋了。 ⒍ ?索取一定代價(jià),把東西給人:出讓。轉(zhuǎn)( zhuǎn )讓。 ⒎ ?閃避:讓開(kāi)。當(dāng)仁不讓。 ⒏ ?責(zé)備,譴責(zé):“二世使人讓章邯”。 ⒐ ?古同“攘”,侵奪。 異體字 讓 譲 漢英互譯 allow、give away、give up、let、make、yield 相關(guān)字詞 爭(zhēng) 造字法 形聲:從言、襄聲 English allow, permit, yield, |
豫讓的近義詞
- 暫無(wú)近義詞信息
豫讓的反義詞
- 暫無(wú)反義詞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