諸葛亮
- 拼音zhū gě liàng
- 注音ㄓㄨ ㄍㄜˇ ㄌ一ㄤˋ
- 繁體諸葛亮
- 詞性名詞
- 組合暫無組合信息
詞語解釋
諸葛亮[ zhū gě liàng ]
⒈ ?(181-234)三國時政治家、軍事家。字孔明?,樞瓣柖?今山東沂南南)人。早年隱居隆中(今湖北襄樊)。公元207年,劉備“三顧茅廬”,請他出謀獻策,遂提出聯(lián)孫抗曹、重興漢室的建議,即“隆中對”。后劉備據(jù)其策略,聯(lián)孫攻曹,取得赤壁之戰(zhàn)的勝利,并占領(lǐng)荊州、益州,建立蜀漢政權(quán)。劉備稱帝后,任丞相。劉備臨終前把兒子劉禪和治理蜀國的重任托付給他。封為武鄉(xiāng)侯。當政期間,勵精圖治,賞罰嚴明,重視水利,改善同西南少數(shù)民族的關(guān)系,曾先后五次出兵攻魏,爭奪中原。后病死于五丈原軍中。
引證解釋
⒈ ?三國 時 蜀漢 政治家、軍事家。字 孔明。民間故事對他的智慧謀略多所渲染,故常借指足智多謀的人物。
引瞿秋白 《亂彈·水陸道場》:“只有他們自己才是精明強干大權(quán)獨握的 諸葛亮?!?br />峻青 《海嘯》第二章:“‘放心吧, 嫚姑子,’ 老金頭 笑嘻嘻地說:‘你不知道你們的頭兒是個 諸葛亮 嗎?他有退兵之計,你急什么?’”
國語辭典
諸葛亮[ zhū gé liàng ]
⒈ ?人名。(西元181~234)?字孔明,三國蜀漢瑯琊郡陽都人(今山東省沂水縣)?。避亂荊州,劉備三訪其廬乃出。為人足智多謀,忠心耿耿。曾敗曹操于赤壁,佐定益州,使蜀與魏、吳成鼎足之勢。劉備歿,輔助后主劉禪,封武鄉(xiāng)侯。志在攻魏以復中原,乃東和孫權(quán),南平孟獲,與魏長期爭戰(zhàn),后鞠躬盡瘁,卒于軍中,謚號忠武。著有《諸葛武侯集》。
諸葛亮的單字解釋
漢字 | 拼音 | 部首 | 筆畫 | 意思解釋 |
---|---|---|---|---|
諸 | zhū | 讠 | 10畫 | 基本字義 諸(諸) zhū(ㄓㄨ) ⒈ ?眾,許多:諸位。諸君。諸侯。 ⒉ ?“之于”或“之乎”的合音:投諸渤海之尾。 ⒊ ?猶“之”:“能事諸乎?”。 ⒋ ?猶“于”:“宋人事資章甫適諸越”。 ⒌ ?語助,無實在意義:“日居月諸,照臨下土”。 ⒍ ?姓。 異體字 諸 漢英互譯 all、various 造字法 形聲:從讠、者聲 English various, all, these; surname |
亮 | liàng | 亠 | 9畫 | 基本字義 亮 liàng(ㄌ一ㄤˋ) ⒈ ?明,有光:天亮了,敞亮。明亮?;砹?。亮光。亮度。 ⒉ ?光線:屋子里一點亮兒也沒有。 ⒊ ?明擺出來,顯露,顯示:亮相。 ⒋ ?明朗,清楚:心里亮了。 ⒌ ?聲音響:洪亮。響亮。 ⒍ ?使聲音響:亮開嗓子唱。 異體字 倞 漢英互譯 bright、enlightened、light、loud、shine、show 相關(guān)字詞 明、黑 |
葛 | gé gě | 艸 | 12畫 | 基本字義 葛 gé(ㄍㄜˊ) ⒈ ?多年生草本植物,莖可編籃做繩,纖維可織布,塊根肥大,稱“葛根”,可制淀粉,亦可入藥(通稱“葛麻”):葛布。葛巾(葛布做的頭巾,古人不分貴賤常服)。葛履。 ⒉ ?表面有花紋的紡織品,用絲做經(jīng),棉線或麻線等做緯。 其他字義 葛 ɡě ⒈ ?姓。 異體字 匂 漢英互譯 arrowroot、kudzu 造字法 形聲:從艸、曷聲 English edible bean; surname |
諸葛亮的近義詞
- 暫無近義詞信息
諸葛亮的反義詞
- 暫無反義詞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