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李齊賢
(元代)李齊賢(1288—1367),字仲思,號益齋、櫟翁,謚號文忠公。韓國古代“三大詩人”之一。不但是高麗時期卓越的詩人,也是韓國文學史上優(yōu)秀的詞作家,還是韓國古代民歌整理者、翻譯家。著作有《益齋亂稿》(10卷)、《櫟翁稗說》(4卷)、《益齋長短句》等。
主要成就
他在中國還歷游名山大川,足跡幾遍中華。1317年,他以成均館祭酒身份奉使峨嵋山;1319年,隨忠宣王到江南降香游歷;忠宣王流放吐蕃,他曾去朵思麻探望慰問,先后到過甘肅、陜西、山西、河南、河北、湖南、湖北、四川、西藏、江浙等地,可以說中國是他的第二故鄉(xiāng)。1341年,李齊賢54歲時回國。回國后擔任8歲忠穆王的老師,并編寫忠烈、忠宣、忠肅三朝實錄及其他史書。1348年,61歲時再次出使元朝?;貒螅还ы醢轂橛艺?。他提出許多革新建議,但屢遭拒絕,于是心灰意冷,不久便掛冠離職,專門從事著述活動。1367年(相當于中國元代至正二十七年,即高麗恭愍王十六年丁未)去世,享年80歲,謚號文忠公。
人物生平
出生于高麗忠烈王十四年戊子(1288年),相當于中國元代至元二十五年。當時高麗的首都開城。出身書香門第,其父李瑱是新進士大夫,母親出自亦有著“三韓甲族”盛譽的月城樸氏,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,為后來的文學創(chuàng)作奠定了基礎。李齊賢為有著“三韓甲族”聲譽的慶州李氏益齋公派派祖。
李齊賢15歲及第丙科;17歲走上仕途,任錄事;22歲任職藝文春秋館;以后五年,先后歷任西海道按廉使、進賢館提學、知密直司、政堂文學、判三司事等官職。27歲之前他已經(jīng)聲名遠播、政績累累。1313年,高麗第26代國王忠宣王讓位于太子忠肅王,自己以太尉身份留居元朝首都大都(今北京),構置萬卷堂,以書史自娛,感到“京師文學之士,皆天下之選,吾府中未有其人是吾羞也”,因召李齊賢來中國以為侍從。李齊賢1315年來中國,1341年回國,在中國生活了26年。在華期間,他遍交名士,與姚燧、閻復、趙孟頫、元明善、張養(yǎng)浩等過從甚密,以為知己。
李齊賢的詩文
-
憶君無日不沾衣,政似春山蜀子規(guī)。為是為非人莫問,只應殘月曉星知。
-
鵲兒籬際噪花枝,蟢子床頭引網(wǎng)絲。余美歸來應不遠,精神早已報人知。
-
鳳不來兮遼東海,高臺已荒天未改。當時別舜返昆丘,如何一去三千載。
人間豈無青瑯玕,孤棲未必天霜寒。致君堯舜我有術,來儀好向虞廷間,鳳兮鳳兮今當還。
-
一年唯一日。游人共惜,今宵明月。露洗霜磨,無限金波洋溢。
幸有瑤琴玉笛,更是處、江樓清絕。邀俊逸。登臨一醉,將酬佳節(jié)。
豈料數(shù)陣頑云,忽掩卻天涯,廣寒宮闕。失意初筵,唯聽秋蟲嗚咽。
莫恨姮娥薄相,且吸盡、杯中之物。圓又缺。空使早生華發(fā)。
-
瘦骨千年立,蒼根百里盤。橫張側展綠波間。一帶玉孱顏。
獵騎何曾顧,漁郎只漫看。詩人強欲狀天慳。贏得鬢毛斑。
-
傍石過清淺,穿林上翠微。逢人何更問僧扉。午梵出煙霏。
草露沾芒屨,松花點葛衣。鬢絲禪榻坐忘機。山鳥漫催歸。
-
樂府曾知有此堂。路人猶解說歐陽。堂前楊柳經(jīng)搖落,壁上龍蛇逸杳茫。
云澹濘,月荒涼。感今懷古欲沾裳。胡僧可是無情物,毳衲蒙頭入睡鄉(xiāng)。
-
未用真珠滴夜風。碧筒醇酎氣相通。舌頭金液凝初滿,眼底黃云陷欲空。
香不斷,味難窮。更添春露吸長虹。飲中妙訣人如問,會得吹笙便可工。
-
萬壑煙光動,千林雨氣通。五冠西畔九龍東。水墨古屏風。巖樹濃凝翠,溪花亂泛紅。斷虹殘照有無中。一鳥沒長空。
-
隱見溪流轉,縱橫野垅分。隔林人語遠堪聞。村徑綠如裙。鳶集蜈山樹,鴉投鵠嶺云。來牛去馬更紛紛。城郭日初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