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陳瑚
(明代)陳瑚(1613—1675)明末清初學(xué)者,與同里陸世儀、江士韶、盛敬齊名,被人合稱為“太倉四先生”。字言夏,號確庵、無悶道人、七十二潭漁父,嘗居江蘇太倉小北門外。崇禎十六年(1643)舉人。其父邃于經(jīng)學(xué),家教有法。陳瑚少時與陸世儀等交,論學(xué)相辯駁,貫通五經(jīng),務(wù)為實(shí)學(xué)。又善橫槊、舞劍、彎弓、注矢,其擊刺妙天下。清圣祖康熙十四年卒,年六十二歲。其墓葬在直塘鎮(zhèn)北二十九都使字圩。卒后門人私謚其為“安道先生”。在光緒年間,邑人曾出資在太倉南門大街西首,建立四先生祠,春秋致祭,以示敬仰?!肚迨贰酚袀?。
陳瑚的詩文
-
百戰(zhàn)歸來辭玉勒,戀棧似聞長嘆息。秋風(fēng)一夜夢關(guān)山,身欲奮飛無羽翼。
當(dāng)時神駿主人憐,破胡滅虜著先鞭。將軍今入凌煙畫,回首馳驅(qū)已十年。
自信死生猶可托,迎新棄舊人情薄。千金市骨果何人,終當(dāng)餓死填溝壑。
捷足爭誇后進(jìn)材,英雄末路劇堪哀。識途足備沙場用,其奈世無管子才。
老馬伏櫪志千里,烈士暮年心未已。君未知馬焉知人,風(fēng)塵豪杰終老矣。
-
墜地為婦女,百般多苦辛。早知難白首,不如勿嫁人。
翻我嫁時篋,淚下沾衣巾。此行異歸寧,何顏見雙親。
堂上有翁姑,平時盡孝養(yǎng)。焉知后來人,承歡如既往。
膝下有兒女,鞠育已漸長。焉知繼母心,果能關(guān)痛癢。
墻茨不可掃,長舌易招尤。妾心每兢兢,幽貞婦職修。
縫紉敢離手,釵鈿不插頭。持家尚勤儉,內(nèi)顧君無憂。
不種后園葵,不貪鄰舍棗。望君折桂枝,神前默祈禱。
有時君出門,使妾心如搗。鯉信問平安,秋衣寄遠(yuǎn)道。
夫婿非伯鸞,賤妾非孟光。自謂永無違,恩愛當(dāng)不妨。
古人亦有言,糟糠不下堂。以此良自恃,富貴豈相忘。
孰知共憂患,不可同安樂。人事月盈虧,世情花開落。
雨散并云飛,孤身何所托。海誓與山盟,即今等諧謔。
故人忍輕棄,只為戀新歡。拔此眼中釘,再種并頭蘭。
私為新歡祝,雙棲永不單。滾滾愛河水,無復(fù)起波瀾。
自嗟薄命人,日久棄膏澤。鏡奩遺新歡,愿汝拂塵積。
自知貌丑人,荊布已足適。綺羅遺新歡,愿汝裁寬窄。
掛帆從此逝,逢君更何年。妾心古井水,終不受人憐。
情天何用補(bǔ),恨海不須填。截發(fā)爇心香,皈依大士前。
-
小宋風(fēng)流亦足多,八年華燭伴嬌娥。紅塵謫滿瑤池去,碧海青天喚奈何。
玉鏡臺前小照陳,憑君重見李夫人。月痕花影分明在,不用丹青為寫真。
美人無壽古今憐,誰乞媧皇補(bǔ)恨天。畢竟文簫休怨別,彩鸞原是蕊珠仙。
悼亡詞譜斷腸聲,密誓憑肩憶舊情。寄語韋郎珍重好,玉簫緣分望來生。
-
憶昔甲申歲,法夷寇南瀛。公自平發(fā)逆,久嘆髀肉生。
英雄乘時勢,系越更請纓。四郊刁斗急,虎帳夜不驚。
勝敗乃常事,深謀功竟成。遂令彼金人,畏懼岳家兵。
莫云修武備,海島便升平。百年開草昧,政教未風(fēng)行。
兇番賴以撫,田賦賴以清。汽車行陸舟,電火不夜城。
頑民忽?;腋洼z蕓耕。即為堯舜民,寧免租稅征。
處士亦橫議,時作不平鳴。用夷以變夏,毋乃妄譏評。
斯人已不見,治績猶分明。創(chuàng)始畀后人,文獻(xiàn)有馀榮。
斜日登大墩,古城址已傾。巋然北門樓,寄我古今情。
-
久消戰(zhàn)血不聞腥,野火燒馀草又青。如此河山行樂好,可堪攜酒上新亭。
新法重修安石傳,從軍愛讀放翁詩。侯封萬戶無斯樂,正是荊州識面時。
萬牛有日馱梁棟,未便名山老大材。一木可能支大廈,為君安慰為君哀。
李陵臺下逢蘇武,不是悠悠行路人??上|西等勞燕,尊顏能得幾回親。
-
失鹿中原大有因,獨(dú)夫盡法已無民。男兒生便為劉項(xiàng),莫想桃源去避秦。
-
引蔓匏瓜已上棚,向陽葵槿正繁英。南窗一覺羲皇夢,臥聽西疇打稻聲。
-
聲聲催發(fā)上林枝,春日唐宮秘戲奇。羯鼓未終鼙鼓動,海棠忽到落花時。
-
我生丁百罹,厄運(yùn)在陽九。天地胡不仁,萬物如芻狗。
遣興數(shù)行詩,陶情一杯酒。上有白頭翁,此身肯許友。
需泥倘致戎,徒為丈夫丑。三復(fù)括囊辭,庶幾靜無咎。
-
破山之麓興福寺,庭有雙珠樹。狀為纓絡(luò)抱佳趣,上有虬干干青云,下有垂條蒼蒼拂行路。
傳聞植自齊梁間,龍山北澗詩未刪。名賢新聲更間起,野人對此怡心顏。
茲樹篤生有妙理,左兮開花右結(jié)子。山鳥不敢巢其巔,猿猱鼷鼠不敢穴其里。
豈曰碩果宜留存,天地亦若為爾培靈根?;蛴麛仄涓渲?,當(dāng)風(fēng)雜疊摧燒之。
樹若有靈聽我前致詞,泰山山頭千尺松,只今已受秦皇封。
斧斤柯石遍海內(nèi),爾樹安得仍以不材終。君不見七星壇前七株檜,昭明手澤今何在。
又不見三峰數(shù)仞丹桂花,可憐劖削無萌芽。萬物成毀固有數(shù),生無掛礙死無怖。
爾住四高僧前千百年,聞吾此言當(dāng)恍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