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宋建昌軍南城人。道士。字太虛,號真靖,自稱碧虛子。謂游天臺遇鴻濛先生張無夢授秘術(shù),神宗聞其名,召對天章閣,命設(shè)羅天大醮,累遷至右街副道篆,賜號真人。乞歸廬山,行李百擔(dān)皆經(jīng)史。讀書至老不倦,詩書畫皆清婉可喜。卒年七十。著有《四升經(jīng)集注》等。
-
建州崇安人,字仲固。以兄蔭入仕,歷通判三州、典二郡,皆有政聲。以朝散大夫致仕,筑室于崇安縣南,旦夕諷詠,隱處以終。
-
汪寺丞,失名。南渡初曾題詩麻溪渡(清嘉慶《寧國府志》卷一二)。
-
陳杰,字燾父,洪州豐城(今屬江西)人。理宗淳祐十年(一二五○)進(jìn)士,授贛州簿。歷知江陵縣,江南西路提點(diǎn)刑獄兼制置司參謀。據(jù)集中詩篇,知其還做過知州和短期朝官。宋亡,隱居?xùn)|湖。有《自堂存稿》十三卷(《宋史藝文志補(bǔ)》),已佚。清四庫館臣據(jù)《永樂大典》輯為四卷。清同治《豐城縣志》卷一六有傳。
-
釋得升(一○九六~一一六九),號頑庵,俗姓何,廣漢德陽(今屬四川)人。年十七依崇果寺,二十得度。后棄謁文殊心道禪師,問佛法省要,殊示偈,退參三年,方得旨趣。往見佛性,機(jī)不投。入閩至鼓山,竹庵命分座說法。高宗紹興十一年(一一四一),應(yīng)張浚請開法石門,遷明教及報(bào)恩、開先。晚住南康軍云居寺。孝宗乾道五年卒,年七十四。為南岳下十六世,龍翔竹庵土圭禪師法嗣。《嘉泰普燈錄》卷二○、《五燈會(huì)元》卷二○有傳。今錄詩二首。
-
蔡載,字天任,潤州丹陽(今屬江蘇)人。神宗元豐三年(一○八○)進(jìn)士(清康熙《常州府志》卷二一)。歷晉陵縣主簿。欽宗靖康中,李綱辟為御營司干辦公事。高宗建炎中,有詔薦士,稱疾不就。以壽終。事見《至順鎮(zhèn)江志》卷一九。今錄詩五首。
-
李慎言,字希古,海州(今江蘇連云港)人。曾為趙今畤師。事見《侯鯖錄》卷二。今錄詩三首。
-
朱慶朝(一一五六~一二一五),字彥彬,縉云(今屬浙江)人。寧宗嘉定四年(一二一一)進(jìn)士。曾通判鄂州。事見《義陽金竹朱氏宗譜》。
-
(1131—1208)宋婺州永康人,字和叔。高宗紹興三十年進(jìn)士。光宗時(shí)為殿中侍御史,抗直敢言。歷知寧國府、贛州。寧宗即位,為給事中。因不交韓侂胄,與之結(jié)怨。以煥章閣待制知慶元府,捐公帑筑堤防潮,民賴其利。后削職罷歸,屏居十二年。及侂胄死,召試?yán)舨可袝酃俸灂鴺忻茉菏?。卒謚正惠。有文集。
-
泰州海陵人。道士。少孤,役于天慶觀。仁宗嘉祐間,天臺道士余元吉來游,示惡疾,守信事之無倦。相傳于溺器得丹砂餌之,從此常放言笑歌,或數(shù)日不食,日誦《度人經(jīng)》,為人說禍福。發(fā)運(yùn)使蔣之奇以經(jīng)中有“神公受命”句,呼為“神公”,人遂以神翁目之。徽宗時(shí)召至京師,以賓禮待,賜號“虛靜沖和先生”。卒年七十六。賜大中大夫。弟子苗希頤裒次其事,編成《徐神公語錄》。
-
柳應(yīng)辰,字明明,武陵(今湖南常德)人,拱辰弟。仁宗景祐五年(一○三八)進(jìn)士(清同治《武陵縣志》卷三一)?;实v中,知昭州(《續(xù)資治通鑒長編》卷一七三)。神宗熙寧七年(一○七四),以都官員外郎通判永州(清嘉慶《祁陽縣志》卷五)。今錄詩三首。
-
陳詁,字天經(jīng),晉江(今福建泉州)人。真宗大中祥符元年(一○○八)進(jìn)士。乾興元年(一○二二)由秘書丞為秘閣校理。仁宗天圣三年(一○二五),同知太常禮院(同上書卷一○三)。七年(一○二九)以祠部員外郎知祥符縣(同上書卷一○七)。累遷三司戶部副使、兵部員外郎,卒。
-
錢聞禮,嘉興(今屬浙江)人。高宗紹興三十年(一一六○)進(jìn)士。歷知賀州。寧宗慶元四年(一一九八)以贓罷。
-
陳士徽,端宗景炎間翰林學(xué)士,曾以事貶瓊州。事見明正德《瓊臺志》卷三二、三七。
-
張欣,毗陵(今江蘇常州)人。寧宗慶元二年(一一九六)進(jìn)士(《咸淳毗陵志》卷一一)。光宗紹熙二年(一一九一)知光澤縣(明嘉靖《邵武府志》卷四)。寧宗嘉泰四年(一二○四)知衡州。開禧二年(一二○六)除廣東提刑(《永樂大典》卷八六四七)。
-
沈季長(一○二七~一○八七),字道原,其先湖州武康(今浙江德清西)人,徙家真州揚(yáng)子(今江蘇儀徵)。舉進(jìn)士。歷越州司法參軍,南京國子監(jiān)教授、直講。遷天章閣侍講,兼集賢校理、管勾國子監(jiān)公事,同修起居注。出為淮南節(jié)度判官。哲宗元祐初,權(quán)發(fā)遣南康軍,改權(quán)發(fā)遣秀州事。元祐二年卒于官,年六十一。有文集十五卷,詩傳二十卷,已佚。事見《王魏公集》卷七《沈公墓志銘》。
-
晁公休,鉅野(今山東巨野)人。公武兄。高宗建炎中為漢陰令,張浚辟為川陜宣撫處置使司糧料官。事見《建炎以來系年要錄》卷三四。今錄詩三首。
-
(1200—1274)安豐人,字誠甫,一字成文,號紫源。汪澈從孫。理宗淳祐六年進(jìn)士。歷通判建康府、荊湖制置司參議。累擢權(quán)兵部尚書、荊湖安撫制置使、知江陵府。所至興學(xué)校、撫貧苦、募軍卒。勸賈似道去安樂、修守備,遭斥而不用。度宗咸淳末,元兵大舉伐宋,為江淮招討使,至高郵,聞似道師已潰,江漢守臣皆望風(fēng)降遁,失聲悲慟,扼吭而卒。
-
釋康源,居福州興福院。為南岳下十三世,東林總禪師法嗣。《五燈會(huì)元》卷一七有傳。
-
王操,字正美,江南人。太宗太平興國時(shí)上《南郊頌》,授太子洗馬。曾奉使隴右。仕至殿中丞。事見《詩話總龜》前集卷一一引《雅言系述》。 王操詩,今存《訥齋小集》一卷,見《兩宋名賢小集》。今以影印文淵閣《四庫全書》本為底本,校以《宋文鑒》(《四部叢刊》本)等書,并從《歷代吟譜》輯得集外詩一首。
-
(994—1069)宋泰和人,字至之。真宗天禧三年進(jìn)士。歷侍御史、知諫院、判司農(nóng)寺。仁宗慶歷中,為天章閣待制,條陳時(shí)事,對策甚久,仁宗贊為南士而有燕趙之氣者。神宗時(shí)官終戶部侍郎。
-
南宋經(jīng)師。字子武,號蒙谷。福州古田(今屬福建)人。朱熹門人。慶元黨案起,仍不變初志,從熹講論不輟。后為縣尉。曾將朱熹口授講義宣講于白鹿洞書院。著有《尚書本義》、《中庸章句》等。
-
南宋開禧元年(1205)入太學(xué),紹定二年(1229)登黃樸榜進(jìn)士,授江西南安軍教授。后知四川嘉定,再升總領(lǐng)淮西軍馬錢糧,轉(zhuǎn)大理司直樞密院編修。此后曾改知贛州、蘇州、安慶、平江等地。知安慶時(shí)兼任淮浙提刑點(diǎn)浙西刑獄;知平江時(shí)兼淮浙發(fā)運(yùn)使。賈似道當(dāng)權(quán)于朝,四處網(wǎng)羅人才以為己用,有意拉攏鄭霖。但鄭霖深惡賈似道恃世弄權(quán),不愿與其往來,后賈似道以"司都"、"監(jiān)禮部郎官"等職授鄭霖,皆拒不就職。賈懷恨在心,遂誣鄭霖造登臺橋一事為"積糧聚眾,圖謀不軌"。理宗偏聽不察,竟加殺害。時(shí)年七十二歲。數(shù)年后,理宗見到鄭霖遺表,幡然悔悟,昭雪其冤,追贈(zèng)中奉大夫龍圖閣直學(xué)士,并賜葬西岙集福寺前。
-
趙汝州,字君牧,襄陽(今屬湖北)人。太宗八世孫。事見《湖北詩徵傳略》卷三六。
-
陳公凱,字君用,號竹臞,浦江(今屬浙江)人。元初為月泉書院山長。與其弟公舉日與方鳳、吳思齊為文字交。月泉吟社第四十名,署名柳圃;又為第四十六名,署名陳鶴皋。事見明嘉靖《浦江志略》卷七《陳公舉傳》、《月泉吟社詩》。今錄詩二首。
-
朱梅居,居臨安(今浙江杭州)。與俞文豹同時(shí)。
-
釋可士,仁宗天圣間閩僧(《竹莊詩話》卷二一)。
-
輔廣,字漢卿,號潛庵。祖籍趙州慶源。父親名逵.字彥達(dá),宋高宗南渡時(shí),隸楊沂中摩下,累立戰(zhàn)功。歷官左武大夫、邵州防御使,后知泰州。晚年遷居崇德永新鄉(xiāng),遂為崇德人。有四子,廣居次,生于軍中。
-
釋興道,號默庵。住平江府慧日寺。為南岳下十五世,勝因咸青禪師法嗣?!都翁┢諢翡洝肪硪蝗ⅰ段鍩魰?huì)元》卷一八有傳。
-
魏吉甫,字元嘉,莆田(今屬福建)人。高宗紹興二十四年(一一五四)進(jìn)士(明弘治《興化府志》卷一六)。為吉州司法參軍(《周文忠集》卷三《蔡子亨墓志銘》)。官至戶部侍郎(《閩詩錄》丙集卷九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