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韋丹,字文明,京兆萬年人。州縣十官,賣以取貲。丹曰:“使外國,不足于資,宜上請,安有貿官受錢?”即具疏所宜費,帝命有司與之。還為容州刺史。教民耕織,止惰游,興學校,民貧自鬻者,贖歸之,禁吏不得掠為隸。始城州,周十三里,屯田二十四所,教種茶、麥,仁化大行。以諫議大夫召,有直名。劉辟反,議者欲釋不誅,丹上疏,以為“孝文世,法廢人慢,當濟以威,今不誅辟,則可使者惟兩京耳”。乃拜晉慈隰州觀察使,封武陽郡公。
-
楊萊兒(一作楊菜兒)生卒年不詳,字蓬仙,唐代妓女,利口敏妙。進士趙光遠一見溺之,后為豪家所得。現(xiàn)存詩二首。
-
卜天壽(699—?),唐西州高昌人,生平不詳,主要作品有《論語鄭氏注》。中宗景龍四年(710)抄《論語鄭氏注》,于卷末抄《十二月三臺詞》1首及五絕6首,其中一部分為當時民間流行之作,一部分可能為其本人所作。1969年抄本出土于新疆吐魯番唐墓,收入《吐魯番出土文書》。
-
趙徵明,唐代詩人,天水人。《全唐詩》作“趙徵明”,存詩三首。工書,竇臮《述書賦》稱之。詩三首,皆是十分值得重視的佳作?!痘剀婖苏摺穼懸粋€回鄉(xiāng)的跛腳老軍,拄著“一枝假枯木”,步履維艱,“去時日一百,來時月一程”(當年去邊城時能日行百里,現(xiàn)在退役還鄉(xiāng)整整一個月才行短短一程),時刻擔心自己會倒在路旁,“掩棄狐兔塋”,“所愿死鄉(xiāng)里,到日不愿生”(唯一的心愿是能趕回家鄉(xiāng),立刻死掉),此情此景真令人痛斷肝腸,其藝術感染力與三國時王粲著名的《七哀詩》相仿佛。后兩首分別寫死別、生離,亦皆寫得悲氣彌天,讀之淚泫,足見徵明鋪陳渲染之功夫。
-
生平不詳。邊將張揆(一作睽)妻。武宗會昌中,張揆防邊10余年未歸,侯氏遂繡回文作龜形詩詣闕以獻。武宗覽詩,敕揆還鄉(xiāng),又賜侯氏絹300匹。事見《唐詩紀事》卷七八?!度圃姟反嬖?首。
-
錢眾仲,生卒年、籍貫皆不詳。憲宗元和二年(807)登進士第。事跡見《登科記考》卷一七。《全唐詩》存詩2首。
-
俗姓陳,泉州仙游(今福建仙游)人。9歲出家。后嗣華州草庵法義。歸住泉州龜洋山。武宗時被迫還俗。約卒于宣宗大中間?!毒暗聜鳠翡洝肪矶袀?,錄其詩偈3首,《全唐詩續(xù)拾》據之收入。
-
元孚,字秀和,元昌弟。少有令譽。侍中游肇、并州刺史高聰、司徒崔光等見孚,咸曰:“此子當準的人物,恨吾徒衰暮,不及見耳?!崩圻w兼尚書右丞。靈太后臨朝,宦者干政,孚乃總括古今名妃賢后,凡為四卷,奏之。遷左丞。
-
呂錦文,字壽棠,旌德人。咸豐壬子進士,改庶吉士,授編修,歷官侍讀。有《懷研齋吟草》。
-
王公亮,長慶初。自司門郎中為商州刺史。
-
黃崇嘏,臨邛(今四川邛崍)人,父親曾在蜀中任使君,她自幼受到良好教育,工詩善文,琴棋書畫,無一不精。12歲父母亡故后,家境清寒,與老保姆相依為生。成年后常女扮男裝,四處游歷。公元888年,因故被誣為縱火人,寫詩向知州周庠辯冤,得其賞識。獲釋后,經周庠推舉,代理司戶參軍一職。周庠又欲將其女嫁予黃崇嘏為妻。黃無奈修書一封,表明“女身”,并向周庠辭職。歸鄉(xiāng)后,守貧而終。關于黃崇嘏身世,又有其曾代兄考中狀元一說,故其素有“女狀元”之美稱,為黃梅戲《女駙馬》之原型。
-
蕭翼,江南大姓蕭家出身,梁元帝的曾孫。唐貞觀年間曾任諫議大夫,監(jiān)察御史。本名世翼。太宗時,命為監(jiān)察御史。充使取羲之《蘭亭序》真跡于越僧辨才。翼初作北人南游,一見款密留宿,設酒酣樂,探韻賦詩。既而以術取其書以歸。
-
常理,玄宗天寶以前人。生平不詳。其詩曾收入李康成《玉臺后集》。事跡據《初唐詩紀》卷五九?!度圃姟反嬖?首。
-
僧鸞,少有逸才,不事拘檢。謁薛能尚書,以其顛率,令之出家。后入京,為文章供奉,賜紫?;蛟萍歹r于鳳。詩二首。
-
[唐](約公元720年前后在世)字不詳,揚州(今屬江蘇)人。玄宗先天元年(712)中手筆俊拔、超越流輩科,開元七年(719)中文詞雅麗科。曾兩任監(jiān)察御史。邢巨“器能通敏,詞藻清新”(孫逖制文語),中宗神龍中與賀知章、張若虛、包融等吳越之士,以文詞俊秀揚名于京師。
-
(?—680)唐僧。處州縉云人。俗姓蔣。家世業(yè)儒,年十八出家,投天臺山國清寺章安為師。受具足戒。高宗上元元年,居軒轅煉丹山法華寺傳教,號“法華尊者”。晝講夜禪,手寫藏典,習禪者三百,聽講者七百余。以法傳慧威,時稱智威為大威,慧威為小威。富有辭藻,有《桃?guī)r寺碑》、《頭陀寺碑》。為天臺宗六祖。
-
竇蒙唐代書法家,字子全陜西省麟游縣西人。字子全,竇臮之兄.扶風郡(今陜西省麟游縣西)人。官至試國子司業(yè)兼太原縣令、國子司業(yè)。書跡末見。曾經為其四弟竇臮的《述書賦》作注定?!妒鰰x》曰:吾兄書包雜體,首冠眾賢,手倦日瞥,瞬息彌年,比夫得道家之深旨,習閬風而欲仙?!妒鰰x》凡7640余言,然尚覺得意有未盡。
-
常州義興人,徙居河南。蔣伸弟。有史才。以父蔭歷遷右拾遺、史館修撰、主客郎中。宣宗時,嘗受詔與崔龜從等續(xù)修《唐歷》,累除太常少卿。大中八年,又與盧耽等修《文宗實錄》。蔣氏三世相繼修國史、實錄,時稱良筆。
-
俗姓秦,日本人。少出家。武后長安間來唐,學三論宗。善弈棋。嘗出入于臨淄王李隆基(即唐玄宗)藩邸,頗受恩遇。后卒于唐?!度毡竟诺湮膶W大系》本《懷風藻》載其事跡,并收其在唐詩2首,《全唐詩續(xù)拾》據之收入。
-
生卒年不詳。一作張正壹。排行六。德宗貞元十九年(803)為左補闕,因上書言事得召見,同僚劉伯芻、王仲舒等數以酒食相過從,韋執(zhí)誼惡其朋聚覬望,奏貶之(《通鑒》卷二三六)。憲宗元和元年(806)入為戶部員外郎。二年隨武元衡至西川,任節(jié)度觀察判官(《八瓊室金石補正》卷六八《諸葛武侯祠堂碑》)后入朝為諫議大夫,約于元和五年以國子司業(yè)致仕。事跡見《白居易集》卷五五《張正一致仕制》、《唐詩紀事》卷四五等?!度圃姟反嬖?首。
-
柳渾(公元714—789年),字夷曠,一字惟深,本名載。柳悛六世孫。汝州人。唐代名相。生于唐玄宗開元三年,卒于德宗貞元五年,年七十五歲。少孤,志學棲貧。舉進士,為監(jiān)察御史。魏少游鎮(zhèn)江西,奏署判官。后為袁州刺史,遷左散騎常侍。拜宜城縣伯,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。渾著有文集十卷,《新唐書·藝文志》傳于世。
-
閩后陳氏 名金鳳,閩嗣主王廷鈞之后。詞二首。
-
高璩(qú)(?-865年),字瑩之,唐朝官員,唐懿宗年間曾短暫任宰相,為期兩個月。高璩是北齊皇族后裔,先祖高士廉在唐太宗朝拜相,盡管高家并未因此而顯貴,但高璩的伯父高少逸和父親高元裕都成為朝廷名臣。唐宣宗之子唐懿宗繼位后,高璩任東川節(jié)度使,不久又被召回長安任兵部侍郎,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,于是成為宰相。兩個月后他就去世了,并得到追謚。但因為高璩生前和不良人士來往頻繁,在太常博士曹鄴堅持下,他得了一個“剌”的惡謚。
-
生卒年、籍貫皆不詳?!度圃姟肥赵?首,出《詩式》卷五及《初唐詩紀》卷五九引《玉臺后集》。按《續(xù)高僧傳》卷二三載其北周建德三年任內史次大夫,作唐人誤。
-
崔公遠,唐朝人,一作崔公達。
-
唐太宗時期初為宮廷侍衛(wèi),參加兵部主持的武官考試名落孫山,后直接向當朝宰相溫彥博申訴,溫彥博通過一番考核,認可了裴略的才華,并委以重任,因而有“裴略自贊”的典故流傳后世?!秵㈩佷洝泛汀渡嗳A錄》 中均對此事有所記載。
-
五代時慎縣人。仕吳。官至廬州觀察使。引兵討王言作亂,擢德勝軍節(jié)度使,后加安西大將軍。居官好為不法,士庶苦之。吳楊溥大和初賜爵清河王。在廬州時,以貨厚結權要,為民患者二十余年。
-
唐人。曾從蕭穎士學。玄宗時應進士試,屢下第。至天寶十三載,方登進士第。歷微官,遂浪跡江湖,不知所終。有詩名,與錢起、劉長卿友善。
-
柳泌,唐方士。本名楊仁晝。元和間結識宰相皇甫傅、左金吾將軍李道古,待詔翰林。旋出為臺州刺史,驅吏民采藥。憲宗服其所進金石藥,躁怒,左右多得罪。不久暴死,時人認為系宦官王守澄、陳弘志等所弒。他在穆宗即位后被杖殺。
-
生卒年不詳。字號籍貫不詳。登德宗貞元進士第。仕歷無考。事跡略見《唐詩紀事》卷三二?!度圃姟反嬖?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