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[唐](758—828)字啟中,河中河東(今山西永濟)人。舉進士第。寶歷初歷拜嶺南節(jié)度使。工書,尤工八分及篆書,貞元十七年(八零一)山南東道節(jié)度使于頤撰魏侍中王粲石井闌記,及元和八年(八一三)韓愈撰唐田弘正家廟碑,均為其八分書并篆額?!短茣緜鳌⒔鹗洝?
-
一作李太元。蜀(今四川)人。昭宗天復間即慕道。前蜀后主乾德末,游靈山,遇一道士,據(jù)云為前蜀先主王建所化,告以前蜀將亡。次年果應(yīng)驗。事跡見《新編分門古今類事》卷二引《賓仙傳》。《全唐詩》存詩2首。
-
劉采春,淮甸(今江蘇省淮安、淮陰一帶)人,一作越州(今浙江省紹興市)人,是伶工周季崇的妻子。她擅長參軍戲,又會唱歌,深受元稹的賞識,說她“言辭雅措風流足,舉止低回秀媚多?!笨梢娝诋敃r是一名很有影響的女藝人。
-
景審,唐代詩人,鄧州南陽(今河南南陽)人,唐憲宗元和中,任太常寺奉禮郎。穆宗長慶年間尚在朝,后不詳。曾為<<一切經(jīng)音義>>作序。又工詩善書。《全唐詩》收其一首。
-
韋鼎(515~593)字超盛,京兆杜陵(今陜西省西安東南)人。梁時,累官至中書侍郎。陳時,官為黃門郎。陳宣帝太建年間,為聘周主使,累官至太府卿。陳亡入隋,授任上儀同三司,除光州刺史。史稱韋鼎博通經(jīng)史,又通陰陽相術(shù),善于逢迎,亦有政績,現(xiàn)存詩作一首。另有同名后唐詩人。
-
寇坦,唐開元時人。存詩二首。
-
丁棱,字子威,生卒年月不詳。會昌三年進士。是歲,王起再知貢舉,盧肇、丁棱、姚鵠以李德裕薦依次放榜。
-
生卒年、籍貫皆不詳。玄宗天寶三載(744)前任右武衛(wèi)錄事。天寶中歷仕司勛郎中、考功郎中。寶應(yīng)、廣德間任兵部郎中,封贊皇縣開國男。永泰初授諫議大夫,仕終給事中。事跡散見《國秀集》目錄、《新唐書·宰相世系表二上》、常袞《授李收諫議大夫制》。與樓穎有交往。芮挺章選其詩2首入《國秀集》,署名李牧,《全唐詩》存此詩2首,改署李收,下注“一作牧”。
-
道士。宣宗大中末年至成都雙流縣興唐觀,養(yǎng)氣絕粒,除飲酒外,別無所營。一日,自畫其像,留詩2首而去。事跡見《神仙感遇傳》卷二?!度圃姟反嬖?首。
-
裴諧,裴說之昆季也。天祐三年登第第二名,終桂嶺攝令。
-
宣宗大中間江南詩僧。曾居九華山。與羅鄴有過往。事跡見《唐詩紀事》卷七四?!端问贰に囄闹救肥掌渲毒湃A山記》2卷、《九華山舊錄》1卷,皆已逸?!度圃姟肥赵?首。
-
唐池州貴池(今安徽池州人)人。懿宗咸通四年應(yīng)進士試時,賦《感事詩》,呈知貢舉蕭仿,仿稱賞之,遂放及第。曾任益陽縣令。事跡散見杜荀鶴《寄益陽武瓘明府》、《唐詩紀事》卷六三。。與杜荀鶴為友。
-
[唐](公元七三五年至八oo年)字本立,鄧州南陽人,寓居兗州。生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,卒于德宗貞元十六年,年六十六歲。少喜文章,能辯論,慷慨尚氣,以功名自許。代宗詔李光弼進討蘇常盜,建封請前諭盜,一日降數(shù)千人。德宗時,李希烈反,建封拒戰(zhàn)有功,拜徐、泗、濠節(jié)度使。貞元中來朝。時宦者主宮市,諫章列上皆不納;建封得間言之,帝頗順聽。及還鎮(zhèn),帝賦詩以餞,又以鞭賜之。后以病求代,代者未至而卒。建封著有文二百三十篇,《新唐書藝文志》傳于世。
-
字里世次皆不詳。應(yīng)進士試不第,請謁亦無結(jié)果,遂落拓江湖,縱情詩酒。事跡見《詩話總龜》前集卷四四引《南部新書》。
-
令狐峘(?~805年),宜州華原(今陜西耀縣)人,令狐德棻五世孫,史學家。他博學善撰,尤長文史。唐玄宗天寶末年中進士,遇“安史之亂”發(fā)生,他避亂入終南山。五年初,竇參任宰相,以他從前在衡州時有冒功之過,將他貶為吉州別駕,后遷為刺史,最后貶為衢州別駕。他在此住了10年,于艱辛之中堅持寫完《代宗實錄》。令狐峘知識淵博,性格孤傲,不善攀結(jié)權(quán)貴,因而多次受貶。805年,順宗即帝位,召他回朝任秘書少監(jiān),卒于北返途中。元和年問,其子令狐丕將《代宗實錄》交予朝廷,朝廷以撰寫之勞追贈他工部尚書銜。
-
生卒年、字里不詳。玄宗天寶末為永王李璘部將。肅宗至德元載(756)十二月,隨李璘趨廣陵。次年初,率兵攻吳郡采訪使李希言,兵敗后奔江寧。事跡見《舊唐書·永王璘傳》。敦煌遺書伯三六一九錄存渾惟明詩4首?!度圃娎m(xù)拾》據(jù)之收入。
-
生卒年不詳。文睿之子。玄宗開元中,歷仕司勛員外郎、金部郎中。事跡散見《新唐書·宰相世系表五上》、《郎官石柱題名考》卷八?!度圃娡饩帯反嬖?首。
-
釋寶月,南朝蕭齊時期詩僧。生卒時間及生平不詳。俗姓康,一說姓庾,胡人后裔,善解音律,頗有文名?!断惹貪h魏晉南北朝詩》輯得其詩五首。
-
生平不詳。《全唐詩》收其《悼亡姬詩》與《夢后自題》共2首,附韋檢亡姬后,乃出于《抒情詩》(見《太平廣記》卷二七九)。
-
李行言(生卒、籍貫不詳)。唐宣宗在位期間(846—859),曾任涇陽縣(治今涇陽縣)令。有宣宗對李行言不畏豪強、敢作敢為的品質(zhì)深為贊賞?;爻院?,擔心忘記,就把涇陽縣令李行言的名字寫下貼在了大殿的柱子上。這年十月,海州(治今江蘇省連云港市西南海州鎮(zhèn))刺史員缺,宣宗即破格提拔李行言為海州刺史。李行言入朝謝恩,宣宗問他知不知道這次升遷的原因,答說不知,宣宗便講了他在行獵途中暗中考察他的故事,并把貼在殿柱上的帖子揭下來讓他看,李行言這才明白此中的原委。
-
弓嗣初,進士,生卒年不詳,作家,官員。唐高宗咸亨四年(673)或咸亨五年(674)狀元?!短圃娂o事》稱其"咸亨二年(671)第一人及第"。但咸亨二年不開考,《登科記考》疑為四年或五年。本文取其說。咸亨四年考官為考功員外郎杜易簡,取進士七十九人;咸亨五年考官為考功員外郎王方慶,取進士五十七人。重試及第十一人。弓嗣初及第后,曾任雍州(今陜西西安西北)司功。今存其詩二首。
-
解琬(?-718年),魏州元城(今河北大名)人。乾封元年(666年)應(yīng)考幽素科考中,調(diào)任新政縣尉。圣歷初年遷任侍御史,安撫烏質(zhì)勒及十姓部落,因功升任御史中丞,兼北庭都護、西域安撫使。景龍年間,遷任御史大夫,兼朔方行軍大總管。景云二年(711年),再次升任朔方軍大總管,改任右武衛(wèi)大將軍,兼檢校晉州刺史、濟南縣男。開元五年(717年)八十多歲時任同州刺史,次年(718年)去世。
-
崔鉉(生卒年不詳),字臺碩,博州(今山東聊城)人,唐朝宰相,義成軍節(jié)度使崔元略之子。崔鉉出身于博陵崔氏大房,進士及第,早年曾歷任荊南掌書記、左拾遺、知制誥、翰林學士承旨、戶部侍郎等職。大中九年(855年),崔鉉罷相改任淮南節(jié)度使,兼檢校司徒,進爵魏國公,唐宣宗在崔鉉赴任時親自送行并賦詩一首表示對他執(zhí)政七年成績的認可,咸通年間,改任荊南節(jié)度使,并在就任后平定了龐勛的起義,最后死于任上。
-
唐睿宗李旦(662年6月22日[1] —716年7月13日),初名李旭輪,唐高宗李治第八子,武則天幼子,唐中宗李顯同母弟。初封殷王,領(lǐng)冀州大都督。他一生兩度登基,二讓天下,在位時間文明元年至載初二年(684年―690年)和景云元年至延和元年(710年―712年),共在位8年。公元690年讓位于母后武則天,被封為皇嗣。公元710年再度即位。公元712年禪位于子李隆基(唐玄宗),稱太上皇,居五年去世,享年五十五歲,廟號唐睿宗,謚號玄真大圣大興孝皇帝,葬于橋陵。
-
楊漢公,字用義,唐虢州弘農(nóng)(今河南省靈寶市境)人。楊虞卿胞弟。大和九年(835)受楊虞卿案的株連,降為舒州(今安徽省潛山縣境)刺史。后歷任湖(今浙江省吳興縣境)、亳(今安徽省亳縣境)、蘇(今江蘇省蘇州市)三州刺史,旋升浙江觀察使,轉(zhuǎn)任戶部侍郎,又任荊南節(jié)度使,回朝任工部尚書。被人彈劾他在任荊南節(jié)度使期間有貪贓行為,被降為秘書監(jiān)。不久又轉(zhuǎn)任國子祭酒。中元年(847) ,唐宣宗即位后,提升他為同州刺史。楊漢公出任同州刺史,復升任宣武軍節(jié)度使,后改任天平(今山東省東平縣境)軍節(jié)度使,死于任所。子籌、范,仕亦顯。
-
李從善(940~987年)南唐宗室大臣,字子師,隴西成紀人,元宗李璟第七子,母凌氏吳國太夫人,李后主之弟。南唐時,封為鄭王,累遷太尉、中書令。開寶四年春,奉方物來朝貢宋太祖,授泰寧軍節(jié)度、兗海沂等州觀察等使。趙匡胤特意帶著他來到掛畫的殿中,見到林仁肇畫像,歸國后稟告李煜,使其猜忌疑林仁肇有二心,并用毒酒鴆殺之。南唐滅亡后,歸順宋朝,降封南楚國公,改右神武大將軍。雍熙初,再遷右千牛衛(wèi)上將軍,出為通許監(jiān)軍。四年,卒,年四十八。
-
京兆(今陜西西安)人。玄宗開元二十二年(734)冬自殿中侍御史出為宣州司戶。次年陪刺史班景倩游琴溪,作詩1首。事跡據(jù)《涇川金石記》?!度圃姟肥掌湓?,僅存2句。嘉慶《涇縣志》卷三二存完篇,《全唐詩續(xù)拾》據(jù)之收入。
-
王镕(873~921),又名王矪,是五代十國初期趙國的君主。王镕是成德節(jié)度使王景崇的兒子,882年,王景崇去世,王镕繼位為成德節(jié)度使。907年,朱溫建立后梁,封王镕為趙王。921年,趙國發(fā)生兵變,王镕被殺。
-
生平、世次不詳?!豆沤裨娫挕纷饔闹?,誤。中唐時僧人。穆宗長慶初,曾題詩于長安大興善寺南素(一作守素)和尚院。文宗大和六年(832)書《楊岐山甄寂大師碑》。事跡散見《酉陽雜俎》續(xù)集卷五、《宋高僧傳》卷二五、《寶刻類編》卷八。《全唐詩》存斷句1聯(lián)。
-
名不詳。自稱東海蓬萊鄉(xiāng)人。常泛舟于鄂渚上,上及三湘,下經(jīng)五湖,每以魚市酒。人以為水仙。事跡見《續(xù)仙傳》卷中。《全唐詩》存詩1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