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生卒年不詳。排行十二,與武元衡同宗,疑為緱氏(今河南偃師東南)人。代宗大歷二年(767)登進士第,累官至衛(wèi)尉少卿、國子司業(yè)。德宗貞元十八年(802)上巳日,宴儒官三十六人于祭酒之堂,命韓愈撰《上巳日燕太學(xué)聽彈琴詩序》。貞元末宦官捕太學(xué)生何竦、曹壽,少儀上《請明示何竦曹壽罪狀奏》以示抗議,使何、曹獲釋。憲宗元和八年(813)任大理卿,其后事跡不詳。事跡散見《舊唐書》之《德宗紀》、《于頔傳》,《新唐書·宦者傳》,《寶刻叢編》卷七。《全唐詩》存詩2首。
-
楊敬之(約公元八二o年前后在世),字茂孝,祖籍虢州弘農(nóng)(今河南靈寶)人,安史之亂中移家吳(今蘇州)。唐代文學(xué)家楊凌之子。生卒年均不詳,約唐憲宗元和末前后在世。憲宗元和二年(807)登進士第,平判入等,遷右衛(wèi)胄曹參軍。元和十年在吉州司戶任,累遷屯田、戶部郎中。
-
李遵勖(988—1038),生于北宋端拱元年(988年),卒于北宋寶元元年(1038年),潞州上黨(今山西長治)人,初名勖,因娶宋真宗趙恒妹萬壽公主,而加“遵”字為“遵勖”,字公武,李崇矩孫。景祐三年(1036年)十月辛酉,李遵勖將奉旨所撰《天圣廣燈錄》30卷獻給宋仁宗趙禎,請求將此書送到傳播佛法的主管部門,朝廷采納了他的意見,將其編入佛藏經(jīng)典之中,今存于《中華大藏經(jīng)》中。他又著有《閑宴集》20卷,《外館芳題》7卷,均佚。將死,與浮圖楚圓為偈頌。卒,謚和文。遵勖著有問宴集二十卷,外管芳題七卷,均《宋史本傳》行于世。
-
符載(生卒年未詳),又名苻載,字厚之,唐代文學(xué)家,武都(今四川綿竹縣西北)人,建中初(公元780年),與楊衡、李群等隱居廬山,號“山中四友”。貞元五年(公元789年),李巽為江西觀察使,薦其材,授奉禮郎,為南昌軍副使。后為四川節(jié)度使韋皋掌書記。韋皋卒,劉辟據(jù)蜀作亂,載亦在幕中。劉辟敗,載以曾勸劉行仁義,遂得免禍。后為江陵趙宗儒記室,官終監(jiān)察御史。元和中(公元806-820年)卒。卒后,段文昌為撰墓志。
-
宋務(wù)光,生卒年不詳,一名烈,字子昂,唐汾州西河(治所今山西汾陽)人,唐前期大臣。 宋務(wù)光進士及第后,初任洛陽尉,升遷右衛(wèi)騎曹參軍,神龍中,因政績突出,進殿中御史,官終右臺。
-
皇甫湜(公元777—835年),中國唐代散文家。引字持正,唐睦州新安(今浙江建德淳安)人。十多歲時就漫游各地,投梁肅,謁杜佑;后又結(jié)交顧況,師從韓愈,還求見江西觀察使李巽,作書獻文,希圖薦舉,未成。唐德宗貞元十八年(802),湜在長安參加進士科考試,不第。他廣為交游,與白居易、李翱、劉敦質(zhì)等人往來。
-
生卒年、籍貫皆不詳。字公遠,文宗大和時登進士第。曾為幕府從事。軒頗有才思,少即能詩,尤善題詠。嘗游苧蘿山,題詩西施石,為人稱誦。事跡散見《云溪友議》卷上、《太平廣記》卷四六一、《詩話總龜》卷四六、《唐詩紀事》卷五〇?!度圃姟反嬖?首。
-
陸翱,唐詩人。字楚臣,吳縣(今蘇州)人。陸涓之孫,宰相陸希聲父,翱少貧素,進士及第后,往游幕府,然終未受辟,無所成而卒。其所作賦鸚鵡、早鶯、柳絮、燕子等詩,當時即播于人口。南唐劉崇遠謂其詩雖“不甚高,而才調(diào)宛麗”,“題品物類亦綺美”(《金華子》)?!度圃姟蜂洿嫫湓姸?。
-
張萬頃,生卒年里貫均未詳。登進士第,天寶六載,官至河南法曹。安祿山反,受偽職河南尹。至德二載,陷賊官六等定罪,萬頃獨以在賊中能保庇百姓不做。乾元元年,自濮州刺史遷廣州都督、嶺南五府節(jié)度使。上元二年,以贓貶巫州龍溪縣尉?!度圃姟反嬖娙住?
-
梁瓊,女詩人。生平無考。《全唐詩》存詩4首、斷句2,分別出自《才調(diào)集》卷一〇、《文苑英華》卷二〇四、《萬首唐人絕句》卷九七、《吟窗雜錄》卷三〇。
-
彭伉[kàng],字維嵩,號岳高,行興一。宜春市袁州區(qū)下浦街道厚田人,出身世家,是著名隱士彭構(gòu)云之孫,登唐德宗貞元六年庚午〈790年〉進士也是宜春歷史上的第一個進士,歷官石泉令、岳州錄事,《全唐詩》存其詩三首。
-
生卒年不詳。玄宗開元、天寶間處士,與柳芳、趙驊、獨孤及等人有交游,嘗西游廬山,獨孤及、趙驊、王定等人作《送薛處士游廬山序》。
-
羊滔,泰山人,大歷中宏詞及第
-
生卒年不詳。河南洛陽(今河南洛陽)人。蕭穎士門人。玄宗天寶十二載(753)進士及第,歷任倉部員外郎。事跡散見《元和姓纂》卷七、《新唐書·宰相世系表二上》、《唐詩紀事》卷二七。《全唐詩》存詩1首。
-
段弘古(765—814),山南東道澧州安鄉(xiāng)(今屬湖南)人。唐代詩人。排行第九,秀才。讀縱橫家書,不事產(chǎn)業(yè),年五十而不就祿,嘗干謁御史大夫何士干、山南東道節(jié)度使于頔、李景儉、呂溫及右拾遺張宿。代表作品有《奉陪呂使君樓上夜看花》、《秋懷》、《孤竹》 。段弘古拜見柳宗元時,曾出示呂溫墨跡,柳宗元睹物思人,遂作《段九秀才處見亡友呂衡州書跡》;段弘古喪過永州時,柳宗元有《祭段弘古文》祭奠,并作《處士段弘古墓志》。
-
唐江東人,字全乙。玄宗開元進士,又登博學(xué)宏詞科。官夏縣令。與孟浩然、王昌齡友善。工詩,有盛名。
-
韋安石(648~712年),唐武則天、中宗、睿宗三朝宰相。
-
徐月英,晚唐(五代十國)江淮名妓,生卒年不詳,工于詩,有詩集傳于當時,今佚,現(xiàn)僅存七言絕句兩首,外加斷句一聯(lián)。所謂斷句即:枕前淚與階前雨,隔個窗兒滴到明,后被宋代女詞人聶勝瓊借去,湊成了一首《鷓鴣天》。
-
唐代文學(xué)家。河南(河南洛陽)人。生卒年不詳,約活動于唐敬宗至唐武宗時期。元稹之侄,饒州刺史元洪之子。寶歷元年(825)登賢良方正、能直言極諫科。會昌初年任桂管觀察使,官終散騎常侍。《全唐詩》卷547存詩僅2首?!度莆摹肪?21存文2篇,《唐文續(xù)拾》卷5存文1篇。
-
趙彥伯,中宗時弘文館學(xué)士。
-
鄭常[唐](約公元七七三年前后在世)字、里、生卒年均不詳,約唐代宗大歷中前后在世。以詩鳴。嘗謫居漁陽。
-
宋鼎,唐朝蠻州(今貴州開陽一帶)人。自稱西南番大酋長。曾任正議大夫,檢校蠻州長史。繼襲蠻州刺史,資陽郡開國公。唐德宗建中三年(公元782年)晉京朝貢,同行的有巴江縣(今貴陽市烏當區(qū)巴香里)縣令宋萬傳等。朝廷官封依舊。在唐朝的黔中地區(qū)為后起之秀,戶口殷盛,人力強大,鄰側(cè)諸蕃皆敬憚。
-
女詩人。生平無考?!度圃姟反嬖?首,其中《峽中即事》一首出《又玄集》卷下,其余二首皆出《才調(diào)集》卷一〇。
-
顧在镕,唐詩人。蘇州人。僖宗光啟二年(886)進士及第,余不詳。
-
陳希烈(?-758年),宋州(今河南商丘)人,唐朝宰相。陳希烈早年因精通道學(xué)受到唐玄宗器重,歷任秘書少監(jiān)、工部侍郎、集賢院學(xué)士、門下侍郎,后兼任崇玄館大學(xué)士,封臨潁侯。李適之罷相后,陳希烈被李林甫舉薦為宰相,初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,后升任左相,兼兵部尚書,封潁川郡公,又進封許國公。他任相期間,先后依附李林甫、楊國忠,唯唯諾諾,毫無作為,后罷為太子太師。安史之亂爆發(fā)后,陳希烈被俘,并投降叛軍,被授為宰相,兩京收復(fù)后被朝廷賜死。歐陽修、宋祁在編撰《新唐書》時,將其列入《奸臣傳》
-
懷素(737-799,一說725-785),字藏真,俗姓錢,永州零陵(今湖南零陵)人,唐代書法家,以“狂草”名世,史稱“草圣”。自幼出家為僧,經(jīng)禪之暇,愛好書法。與張旭齊名,合稱“顛張狂素”。懷素草書,筆法瘦勁,飛動自然,如驟雨旋風(fēng),隨手萬變。他的書法雖率意顛逸,千變?nèi)f化,而法度具備。懷素與張旭形成唐代書法雙峰并峙的局面,也是中國草書史上兩座高峰。傳世書法作品有《自敘帖》《苦筍帖》《圣母帖》《論書帖》《小草千文》諸帖。
-
唐博陵人,字斯立。德宗貞元進士。憲宗元和初為藍田丞。邑庭有老槐樹四行,南墻有巨竹千桿,立之日吟哦其間。韓愈為作《藍田縣丞廳壁記》。
-
高力士(684年—762年),本名馮元一,是中國唐代的著名宦官之一,是被周恩來總理譽為“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”的嶺南著名軍政領(lǐng)袖--冼夫人的第六代孫。祖籍潘州(今廣東省高州市),曾祖馮盎、祖父馮智玳、父為馮君衡,曾任潘州刺史。他幼年時入宮,由高延福收為養(yǎng)子,遂改名高力士,受到當時女皇帝武則天的賞識。在唐玄宗管治期間,其地位達到頂點,由于曾助唐玄宗平定韋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亂,故深得玄宗寵信,終于累官至驃騎大將軍、進開府儀同三司。高力士一生忠心耿耿,與唐玄宗不離不棄,被譽為“千古賢宦第一人”。
-
郡望河?xùn)|(今山西永濟西)。玄宗天寶間陳留太守薛江童之子。代宗大歷前后與鄭轅、崔全素同游枋口,各作詩3首。歷官嶺南推官。事跡見《新唐書·宰相世系表三下》。乾隆《濟源縣志》卷一五存其詩3首,《全唐詩續(xù)拾》據(jù)之收入。
-
生卒年不詳。玄宗天寶初官太子洗馬。事跡略見《國秀集》目錄。芮挺章選詩1首入《國秀集》?!度圃姟反嬖?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