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許稷,字君苗,莆田人。大約生于唐代宗大歷年間(766-779),稷與歐陽詹為學友,詹生于大歷三年(768),倆人年紀相伯仲,稷為清源軍莆田縣沿海人。曾在京師與歐陽詹、林藻等酒會,激于林藻戲語,隱終南山,苦學三年,出就府薦,于唐德宗貞元十八年(802)舉進士,歷南省員外,終衡州刺史。《全唐詩》錄其二詩,《全唐詩外編》補詩一首,《全唐詩續(xù)拾》補斷句六。
-
懿宗咸通間詩僧。與王季文相識,有詩唱和。又曾至池州九華山及睦州嚴子陵釣臺。事跡見《唐詩紀事》卷七四?!度圃姟反嬖?首?!度圃娨荨费a2句,錄自日本大江維時編《千載佳句》卷上。
-
蔡隱丘,曲阿人。緱氏主簿,善書。
-
(?—791)唐僧。端州高要人,俗姓陳,號石頭和尚。在曹溪薙染,得法于青原。衡山有石狀如臺,乃結(jié)庵其上。穆宗長慶中敕謚無際大師。有《參同契》。
-
顏萱,字弘至,晚唐江南進士,作家。中書舍人顏蕘之弟。
-
謝勮,男,唐朝詩人。
-
李瀚,籍貫、生平俱不詳。唐昭宗龍紀元年(889)己酉科狀元及第。該科進士二十五人。其中有溫憲、吳融等人??脊伲憾Y部侍郎趙崇。其人史傳無名,余事不詳。
-
曹修古(?—1033),字述之,建州建安(今福建建甌)人。宋大中祥符元年(1008年)進士。天圣五年(1027年),修古出任歙州知府,不久調(diào)任南劍州,以后復任開封府判官,調(diào)殿中侍御史。在這期間,章太后涉預朝政,秉權(quán)力處事。太后侄子劉崇德從相州調(diào)回時,在途中死亡,太后對他的內(nèi)外姻戚及僮仆等80余人都予錄用。修古和殿中同官楊偕等上奏章寫論文,并請?zhí)蠼贿€政權(quán),因而被降職為工部員外郎,知興化軍。后遇赦復官,還未及回京都,病死在興化軍中。
-
乾康,五代零陵詩人(今湖南永州)?!度圃姟份d,一次,他拜會永州太守。太守見其年過七旬,衰老不堪,定然不信他會作詩,時至隆冬季節(jié),積雪方消,遂以“殘雪”為題試之。他當場賦詩:“六出奇花已往開,郡城相次見樓臺。時人莫把和泥看,一片飛從天上來”,令在場者驚奇不已。太守即對他優(yōu)禮相待,一時傳為佳話?!度圃姟肥掌洹锻吨]齊已》等詩作三首,其中《經(jīng)方干舊居》“鏡湖中有月,處士后無人。荻筍抽高節(jié),鱸魚躍老鱗”四句,為世人所稱頌。
-
孫頠,睦州(今浙江建德)人。孫頠約代宗時登進士第,郎士元以詩賀之。
-
王丘(?--743),唐詩人。字仲山。相州安陽(今屬河南)人。太子左庶子王同晊子。幼擢童子科,后登制科,拜奉禮郎。長安中,官監(jiān)察御史。開元間,歷考功員外郎、紫微舍人、吏部侍郎、尚書左右丞、黃門侍郎。丁父憂,服闋,拜右散騎常侍,仍知制誥。遷御史大夫,俄轉(zhuǎn)太子賓客。終禮部尚書。卒。贈荊州大都督。善詞賦?!度圃姟反嫫湓娙?,《全唐文》存其文二篇。
-
羅紹威(《舊唐書》作羅威,877年-910年),字端已,魏州貴鄉(xiāng)(今河北大名)人,唐末五代軍閥,魏博節(jié)度使羅弘信之子。888年,羅紹威被任命為魏博節(jié)度副使。898年,繼任節(jié)度使。后升為檢校太傅、兼侍中、長沙郡王。904年,羅紹威因營建洛陽太廟有功,加檢校太尉、進封鄴王。905年,羅紹威在宣武節(jié)度使朱溫的援助下,誅殺魏博牙兵,根除了延續(xù)二百年的牙兵之患。但是,自己也是元氣大傷,只得依附朱溫。后梁建立后,羅紹威被加封為守太傅、兼中書令,深受梁太祖朱溫信任。910年,羅紹威病逝,年僅三十四歲,在鎮(zhèn)十七年。追贈尚書令,謚號貞莊。
-
[唐](約公元七六六年前后在世)字子初,清河人。(唐才子傳云:京口人。此從全唐詩)生卒年均不詳,約唐代宗大歷元年前后在世。官河南壽安縣尉。罷秩喬居云陽。后拜監(jiān)察御史,為淮甯軍從事。(唐才子傳云:“隱居不務進取,與皇甫御史友善,……時官亦有徵辟者,守死善道,卒不就”,與此似為截然二人。此從全唐詩)眾甫詩多為五言,傳世甚少。
-
崔鶯鶯,小說、戲劇中的人物,生于河北博陵,最早出現(xiàn)于唐代元稹的小說《鶯鶯傳》,《鶯鶯傳》描寫的是張生對崔氏始亂終棄的故事,文章的最后說“崔氏小名鶯鶯”,元稹的《鶯鶯傳》為后代西廂故事之祖,金代董解元在《鶯鶯傳》基礎上作《西廂記諸宮調(diào)》,把張生對鶯鶯始亂終棄的事改編成張崔二人自由戀愛的故事,元代王實甫又在《西廂記諸宮調(diào)》的基礎上作雜劇《西廂記》,王實甫的《西廂記》文詞優(yōu)美,人物形象塑造生動,遂使西廂故事廣為流傳,作為主角的崔鶯鶯也幾乎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。
-
王感化,建州人,后入金陵教坊。少聰敏,未嘗執(zhí)卷,而多識。善為詞,滑稽無窮。元宗嗣位,宴樂擊鞠不輟,嘗乘醉命感化奏水調(diào)詞,感化唯歌“南朝天子愛風流”一句。如是者數(shù)四,元宗悟,覆杯嘆曰:“使孫陳二主得此一句,不當有銜璧之辱也。”由是有寵。
-
張薦[唐](公元七四四年至八o四年)字孝舉,深州陸澤人,張鷟之孫。生于唐玄宗天寶三年,卒于德宗貞元二十年,年六十一歲。敏銳有文辭,專治周官、左氏春秋,占對詳辨,為顏真卿嘆賞。大歷中,李涵薦任史官。代宗、德宗時,充史館修撰,為裴延齡所忌。三使回紇、回鶻、吐蕃,累宮御史中丞。卒,謚憲。薦著有文集三十卷,及靈怪集二卷,《新唐書藝文志》并行于世。
-
捧劍仆,咸陽郭氏之仆也。雖在奴隸,嘗以望水眺云為事。遭鞭箠,終不改。后竄去。其詩用語極為清新,情真意切。
-
李皋(733年-792年),字子蘭。祖籍隴西成紀(今甘肅天水)。唐朝宗室名臣,唐太宗李世民五世孫、曹恭王李明的玄孫。少補左司御率府兵曹參軍,天寶十一載(752年),嗣曹王爵位。歷仕都水使者、秘書少監(jiān)、衡州刺史、湖南觀察使、江南西道節(jié)度使、荊南節(jié)度使、山南東道節(jié)度使等。貞元八年(792年),李皋猝逝,年六十。追贈右仆射,謚號“成”。后加贈太子太師。李皋曾平淮寧叛藩李希烈之亂,練兵積糧,使淮西吳少誠畏服。性勤儉,能知人疾苦。為人多智數(shù),常運心巧思,制造改進車船、欹器等?!遁浀丶o勝》等錄有其詩。
-
張柬之(625年-706年),字孟將,漢族,唐朝襄州襄陽人。唐朝名相,詩人。張柬之中進士后任清源丞。689年以賢良征試,擢為監(jiān)察御史。后出任合州、蜀州刺史、荊州長史等職。狄仁杰向武則天舉薦,武則天提升為洛州司馬。不數(shù)日,狄仁杰再薦之,稱其“可為宰相,非司馬也。”遂得以升為秋官侍郎,過了一段時間又得姚崇推薦,于是升任宰相。神龍元年(705年)正月,張柬之與桓彥范、敬暉等乘武則天病發(fā)動政變,復辟唐朝。因功擢天官尚書,封漢陽郡公,后升為漢陽王。不久,遭武三思排擠,被流放邊疆。張柬之被流放瀧州,氣憤致死。時年八十二歲。
-
幸夤遜,五代后蜀臣。一作幸寅遜,又作辛夤遜。夔州云安(今重慶市云陽縣)人,一作成都人。仕五代后蜀。初為茂州錄事參軍。時后主酷好擊毬馳騁,左右多不敢諫,夤遜上疏勸諫之。遷新都令,歷司門郎中、知制誥、中書舍人。出知武信軍府,加史館修撰,改給事中、翰林學士,加工部侍郎,判吏部三銓事,領(lǐng)簡州刺史。后蜀亡,降宋,授右庶子。尋上疏諫獵,為宋太祖所嘉賞。開寶五年,為鎮(zhèn)國軍行軍司馬。罷職,時年九十余,尚有仕進意,治裝赴闕,未登路而卒。夤遜性穎悟,善屬文,嘗與修《前蜀書》。
-
蕭嵩(?-749年),字喬甫,號體竣,蘭陵人,唐朝宰相,梁武帝之后,后梁明帝玄孫。蕭嵩最初擔任洺州參軍,后得到連襟陸象先的提拔與宰相姚崇的賞識,累遷至尚書左丞、兵部侍郎。在擔任河西節(jié)度使時,蕭嵩用反間計除掉吐蕃大將悉諾邏恭祿,又任用張守珪等名將,大敗吐蕃,被拜為宰相,進封中書令、徐國公。他任相數(shù)年,并無治國之能,凡事唯唯喏喏,從無見解,后改任尚書右丞相,加太子太師。開元二十七年(739年),蕭嵩致仕,此后在家安享晚年。天寶八年(749年),病逝家中,追贈開府儀同三司。
-
張友正,陰城(今湖北老河口)人,字義祖,宰相張士遜次子。
-
苗晉卿(685年-765年),字元輔,潞州壺關(guān)(今山西壺關(guān))人,唐朝宰相。苗晉卿出身儒學世家,進士及第,歷任修武縣尉、奉先縣尉、徐州司戶參軍、萬年縣尉、侍御史、兵部員外郎、吏部郎中、中書舍人、吏部侍郎、安康太守、魏郡太守、河東太守、工部尚書、憲部尚書。安史之亂爆發(fā)后,苗晉卿因不肯出鎮(zhèn)陜郡,被勒令致仕。長安失陷,苗晉卿逃奔金州,被唐肅宗召赴鳳翔,拜為宰相。他兩次擔任侍中,進封韓國公,并開創(chuàng)宰相奏對延英殿的先例。廣德元年(763年)以太保致仕。永泰元年(765年),苗晉卿病逝,追贈太師,賜謚懿獻,改謚文貞。大歷年間配享肅宗廟庭。
-
張曙 (772-846),小字阿灰,一作阿咸,南陽(今屬河南)人。侍郎張祎之從子。(一說侄)。唐昭宗龍紀元年(889年)進士,官至拾遺。 曙工詩善詞,才名籍甚。頗為鄉(xiāng)里所重。詞傳一首,或疑張泌作。
-
李元纮(?-733年),字大綱,京兆萬年(今陜西西安)人,祖籍滑州(今河南滑縣),唐朝宰相,殿中監(jiān)李道廣之子。李元纮本姓丙,曾祖時獲賜李姓。早年歷任涇州司兵參軍、雍州司戶參軍、好畤縣令、潤州司馬、萬年縣令、京兆尹、工部侍郎、兵部侍郎、吏部侍郎、戶部侍郎。開元十四年(726年),李元纮以中書侍郎之職拜相,授同平章事,并封清水縣男。他擔任宰相三年,因與同僚杜暹不和,被罷為曹州刺史,后又調(diào)任蒲州刺史,因病致仕。開元二十一年(733年),李元纮病逝,追贈太子少傅,謚號文忠。
-
陳通方(770~?年)閩縣(今福州鼓樓區(qū))人,家居省城。少年時,即工文辭。唐貞元十年(794年)進士,時年25歲,是鼓樓地區(qū)第一個進士。同榜進士王播,年已56歲,陳通方年少輕浮,戲拊其背說:“王老!王老!奉贈一第?!蓖醪シ创较嘧I:“陳少!陳少!切莫作惡!”后陳通方丁母憂,未得一官半職,生活困苦。王播已掌管朝廷鹽政,陳通方以詩求他薦引,句云:“應念路旁憔悴翼,昔年喬木幸同遷?!蓖醪ニ]其為江西南陵院官,終郁郁而卒。著有《陳院官詩》一卷,佚。
-
謝偃(599-643),漢族,隋末唐初衛(wèi)州衛(wèi)縣(今??h衛(wèi)賢,隸屬省轄市鶴壁市)人,仕隋為散從正員外。時李百藥工五言詩,謝偃善作賦,時人稱為李詩、謝賦。出為湘潭令?!都肥?,今存詩四首。
-
苗發(fā) [唐](約公元七五六年前后在世), 唐代詩人。字、號、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詳,約唐玄宗天寶末年間前后在世,潞州壺關(guān)人,大歷十才子之一,工詩。初為樂平令,授兵部員外郎,遷駕部員外郎。仕終都官郎中。發(fā)常與當時名士酬答,但詩篇傳世頗少。
-
孫郃,男,生卒年均不詳,約公元九〇六年(唐朝末)前后在世,字希韓,浙江臺州仙居人。公元八九七年(乾寧四年)登進士及第。好荀、揚、孟之書。官校書郎,河南府文學。朱溫篡唐,歸隱。新唐書藝文志錄有孫氏文纂四十卷,孫氏小集三卷,傳于世。
-
[唐](?至七九九)字泳,吳(今江蘇蘇州)人,官至御史中丞,宣武司馬,善書法,行書代表作《玄林禪師碑》。貞元中,長源為汝州刺史,以股仲容書流杯亭侍宴詩絕代之寶,乃為之造亭立碑,自記其事于碑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