剡

基本解釋
基本字義
剡
⒈ ?尖,銳利:“曾枝剡棘”。
⒉ ?削,刮:剡木為楫。
其他字義
剡
⒈ ?〔剡溪〕水名,在中國浙江省。
造字法
形聲:從炎、刂聲
English
sharp, sharp-pointed; sharpen
詳細(xì)解釋
基本詞義
◎ 剡
〈名〉
(1) 古縣名 [Shan county]。西漢置,在今浙江嵊縣西南。如:剡中(剡縣一帶);剡客(指東晉戴逵。后泛指隱士);剡楮,剡紙(因用剡地所產(chǎn)藤、竹制造,故名)
(2) 水名,即 剡溪。在浙江省曹娥江上游 [Shan River]
明月照我影,送我至剡溪。—— 唐· 李白《夢游天姥吟留別》詩
(3) 另見
基本詞義
◎ 剡
〈動(dòng)〉
(1) (形聲。從刀,炎聲。本義:削)
(2) 削;削尖 [sharpen]
剡,銳利也。——《說文》
古者剡耜而耕。——《淮南子·泛論》
曾枝剡棘?!冻o·橘頌》
刳木為舟,剡木為楫?!兑住は缔o下》
(3) 又如:剡章(削牘寫成奏章。泛指寫奏章);剡麻(綴緝麻縷)
(4) 舉,舉起 [lift up]
視可,司間,案欲剡其脛而以蹈秦之腹也?!盾髯印?/p>
(5) 舉薦 [recommend]。如:剡薦(上書舉薦)
詞性變化
◎ 剡
〈形〉
(1) 銳利 [sharp]
曾枝剡棘,圓果搏兮?!冻o》
(2) 又如:剡利(銳利);剡耜(鋒利的耒耜);剡剡(銳利貌);剡鋒(銳利的鋒刀);剡注(古代五射之一)
(3) 另見
康熙字典
剡【子集下】【刀部】 康熙筆畫:10畫,部外筆畫:8畫
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(huì)》《正韻》以冉切,音琰。《說文》銳利也。從刀,炎聲。《易·繫辭》剡木爲(wèi)矢。《前漢·賈誼傳》剡手以衝仇人之胷。《註》剡,利也。
又斬也?!盾髯印?qiáng)國篇》安欲剡其脛。
又《玉篇》剡剡,光貌?!肚るx騷》皇剡剡其揚(yáng)靈。
又剡剡,身起貌?!抖Y·玉藻》弁行剡剡起屨?!对]》急行欲速,身屨恒起也。
又剡覃音義同。《詩·小雅》以我覃耜。《張衡·東京賦》介馭閒以剡耜。
又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(huì)》時(shí)染切,音冉??h名,在會(huì)稽。
說文解字
說文解字
剡【卷四】【刀部】
銳利也。從刀炎聲。以冉切
說文解字注
(剡)銳利也。釋詁曰。剡、利也。毛詩假借覃爲(wèi)之。大田曰。以我覃耜。毛曰。覃、利也。釋詁文也。按此二篆古本當(dāng)作利剡也、剡利也。二字互訓(xùn)。從刀。炎聲。以冄切。八部。
※ 剡的意思、基本解釋,剡是什么意思由查校網(wǎng)漢語字典在線查字為您提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