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法
- 拼音wǔ fǎ
- 注音ㄨˇ ㄈㄚˇ
- 詞性暫無詞性信息
- 組合暫無組合信息
詞語解釋
五法[ wǔ fǎ ]
⒈ ?謂規(guī)、矩、繩、權(quán)、衡。謂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。佛教謂名、相、分別、正智、真如。
引證解釋
⒈ ?謂規(guī)、矩、繩、權(quán)、衡。
引《禮記·深衣》:“五法已施,故圣人服之。故規(guī)、矩取其無私,繩取其直,權(quán)、衡取其平,故先王貴之。”
孫希旦 集解:“謂規(guī)、矩、繩、權(quán)、衡也?!?/span>
⒉ ?謂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。
引《大戴禮記·盛德》:“天子三公合以執(zhí)六官,均五政,齊五法,以御四者,故亦惟其所引而之?!?br />盧辯 注:“五法,謂仁義禮智信?!?/span>
⒊ ?佛教謂名、相、分別、正智、真如。
引《入楞伽經(jīng)》卷七:“何等五法?一者名,二者相,三者分別,四者正智,五者真如……一切佛法,皆入五法中?!?/span>
五法的單字解釋
漢字 | 拼音 | 部首 | 筆畫 | 意思解釋 |
---|---|---|---|---|
五 | wǔ | 二 | 4畫 | 基本字義 五 wǔ(ㄨˇ) ⒈ ?數(shù)名,四加一(在鈔票和單據(jù)上常用大寫“伍”代):五彩。五官。五谷。五金。五代(中國朝代名,后梁、后唐、后晉、后漢、后周先后在中原建立政權(quán)的時(shí)期)。五帝(中國傳說中的五個(gè)帝王,通常指黃帝、顓頊、帝嚳、唐堯、虞舜)。五毒(指蝎、蛇、蜈蚣、壁虎、蟾蜍)。五行(指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)。五嶺(指越城嶺,都龐嶺,萌渚嶺、騎田嶺、大庾嶺)。五岳(指東岳泰山、西岳華山、南岳衡山、北岳恒山和 |
法 | fǎ | 氵 | 8畫 | 基本字義 法 fǎ(ㄈㄚˇ) ⒈ ?體現(xiàn)統(tǒng)治階段的意志,國家制定和頒布的公民必須遵守的行為規(guī)則:法辦。法典。法官。法規(guī)。法律。法令。法定。法場。法理。法紀(jì)。法盲。法人(“自然人”的對稱。指依法成立并能以自己的名義獨(dú)立參與民事活動(dòng),享有民事權(quán)利和承擔(dān)法律義務(wù)的社會(huì)組織)。法制。法治。犯法。守法。合法。憲法(國家的根本大法)。政法。奉公守法。逍遙法外。 ⒉ ?處理事物的手段:辦法。設(shè)法。手法。寫法。 ⒊ ?仿效:效法。 |
五法的近義詞
- 暫無近義詞信息
五法的反義詞
- 暫無反義詞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