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魏伯恂,孝宗淳熙三年(一一七六),知鹽官縣(清乾隆《海寧縣志》卷七)。
-
李特,與福嚴(yán)審承禪師(青原下十世,大陽玄禪師法嗣)同時(《五燈會元》卷一四)。
-
釋思凈(一○六八~一一三七),錢塘(今浙江杭州)人。俗姓喻。受《法華》于德藏瑛法師,后潛心凈觀,專致念佛?;兆诖笥^初于杭州北關(guān)創(chuàng)精舍,飯僧三百萬,因擴舍為祥符寺,以待僧侶。工畫阿彌陀佛,世呼為喻彌陀。高宗紹興七年卒,年七十。《新績高僧傳四集》卷四二有傳。
-
韓履常,字大博。理宗時知岳州。事見明隆慶《岳州府志》卷一六。
-
慶元鄞縣人,徙居奉化,字與文。王文貫弟。寧宗嘉定元年進士。為江東提刑司干官。嗜古人之學(xué),時出奇見。有《易說指圖》、《三禮說》、《書說》、《觀頤悟言》等。
-
釋齊己(?~一一八六),號全庵,俗姓謝,邛州蒲江(今屬四川)人。年二十五出世,住法輪寺下發(fā),聽圓覺。久之,棄游關(guān)外,謁佛海于蟠龍,悟道,名振叢席。初住鵝湖寺,遷居廣慧寺,徙慶元府東山寺。孝宗淳熙十三年卒。為南岳下十六世,靈隱佛?;圻h禪師法嗣?!都翁┢諢翡洝肪矶?、《五燈會元》卷二○有傳。今錄詩二首。
-
(917—996)幽州薊人,字叔寶。后晉天福六年進士。宋太祖乾德四年,為開封府推官。太宗太平興國中,遷參知政事,拜平章事。雍熙二年,罷相。端拱二年,以究知蕃部兵馬山川形勢,上疏言遼事,頗為采用。至道二年,拜右仆射。長于文學(xué),尤通吏術(shù)。為相時,人有所求請,多面折之。卒謚惠安。
-
耿仙芝,大名(今屬河北)人。曾舉進士。
-
周師成,字宗圣,號雉山,長興(今屬浙江)人。寧宗慶元五年(一一九九)進士。工詩文,名聞一時,盧祖皋、趙師秀、劉克莊等皆與之游。晚年若有所遇,如游仙散圣之人。有集,已佚。事見《貴耳集》卷中、《梅澗詩話》卷下。今錄詩十二首。
-
(1074—?)榮州人,字周彥。王夢易子。七歲能屬文。十三歲喪父,哀憤深切,閉戶窮經(jīng)史百家書傳注之學(xué),尋師千里,究其旨?xì)w?;兆诔鐚帟r,應(yīng)能書,為首選。因上書論時政得失,下第徑歸,奉親養(yǎng)志。后復(fù)舉八行,大司成考定為天下第一,詔旌其門,賜號處士,尋改潼川府教授,賜出身及章服,一日四命俱至,竟力辭不受。雖處山林,唱酬賦詠,皆愛君憂國之言。卒謚賢節(jié)。
-
李處勵(一作勱),字勤仲,洛陽(今屬河南)人。高宗紹興元年(一一三一)知衢州。事見清康熙《衢州府志》卷一二。
-
釋宗壽,住無量寺。與釋慧開有交,事見《禪宗無門關(guān)》附錄。
-
(1110前—1174后)宋婺州金華人,一作東陽人,字子象,號西郊野叟。陳闕子。高宗紹興八年以任子中詞科。累官兵部侍郎。有《庚溪詩話》。
-
湯模,字元楷,金壇(今屬江蘇)人(嘉定《鎮(zhèn)江志》卷一九)。
-
侯彭老(生卒不詳) 字思孺,號醒翁,南宋衡山縣人。元祐元年(1086)前后在世。賦性耿介,敢于直言,工詩文,尤長于詞作。元符四年(1101),以太學(xué)生上書言事獲罪,詔遣歸本籍,作《踏莎行》告同舍。詞傳入禁中,擬免其罪,因故未果,由是知名一時。大觀(1107~1110)初進士。南宋紹興三年(1133)知滕州。后棄官隱居南岳獅子巖,有詩詞集傳世,其《踏莎行》頗為有名:“十二封章,三千里路。當(dāng)年走遍東西府。時人莫訝出都忙,官家送我歸鄉(xiāng)去。三詔出山,一言悟主。古人料得皆虛語。太平朝野總多歡,江湖幸有寬閑處?!?
-
釋子深(?~一一七三),主池州貴池縣妙因寺。孝宗乾道九年九月,其友柯伯詹過之,留飲數(shù)杯,書偈擲筆而逝。事見《夷堅志·支庚》卷二。
-
舒杲(一一五一~一二一六),字彥升,永豐(今屬江西吉安)人。孝宗淳熙五年(一一七八)進士。初授寧國尉,移知新昌縣,累遷國子監(jiān)主簿。寧宗嘉定九年卒,年六十六。事見《水心集》卷二二《舒彥升墓志銘》。
-
(1101—?)江寧人,字其紹,一字少公。高宗紹興十八年進士。孝宗乾道間以朝請郎知興化軍事,善馭吏治民。嘗奏蠲民租。
-
劉仲達,號龍鰲居士,長寧軍(今四川長寧南)人。與張師夔同時。事見清嘉慶《長寧縣志》卷一○。
-
曾懷(一一○六~一一七四),字欽道,泉州(今屬福建)人,晚寓常熟,公亮曾孫。南渡初,以父任授和州烏江令。高宗紹興十四年(一一四四)知淳安縣(明嘉靖《淳安縣志》卷九)。孝宗隆興初知真州(明隆慶《儀真縣志》卷五)。乾道二年(一一六六),為戶部侍郎;五年,擢尚書;八年,拜參知政事;九年,除右丞相。淳熙元年卒,年六十九。元盧鎮(zhèn)《重修琴川志》卷八有傳。今錄詩二首。
-
李塾(一一四八~一一八○),字季修,號約齋,眉州丹棱(今屬四川)人。燾子,壁兄。孝宗淳熙四年(一一七七)曾應(yīng)制科(《宋會要輯稿》選舉一一之三三)。官終承務(wù)郎(《周文忠集》卷六六《李燾神道碑》)。七年卒,年三十三。事見《宋蜀文輯存》卷七五《祭季修九兄文》、《宋史》卷三八八《李燾傳》。
-
宋真定人。王詔子。累官京西使,攝洛陽尹,時詔為開封尹,與父兩京相望,同為要官,時人榮之。
-
釋道和(一○五七~一一二四),俗姓潘,興化仙游(今屬福建)人。住真州長蘆寺、成都金繩禪院(《九華集》卷一九《金繩院觀音塑像記》)。稱祖照道和禪師。為青原下十三世,法云本禪師法嗣。徽宗宣和六年卒,年六十八?!都翁┢諢翡洝肪戆?、《五燈會元》卷一六有傳。今錄詩四首。
-
周暕,字伯陽,號方山,泰州(今屬江蘇)人。宋亡,流寓秀水、錢塘、吳郡等地(《養(yǎng)蒙文集》卷二《送周方山序》)。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(一二八七)執(zhí)教馀姚(《桐江續(xù)集》卷一三《送周君暕之馀姚講授》)。武宗至大三年(一三一○)為白珽《湛淵靜語》作序(《湛淵靜語序》)。月泉吟社第十九名,署名識字耕夫。事見《月泉吟社詩》。今錄詩六首。
-
榮咨道,神宗元豐七年(一○八四)官太常寺協(xié)律郎,曾奉詔選玉造磬。哲宗元祐元年(一○八六)啟用。事見《宋史》卷一二八《樂志》三。又據(jù)詩文當(dāng)曾知邛州。
-
朱端常,字正父,歸安(今浙江湖州)人。孝宗淳熙八年(一一八一)進士。寧宗嘉定間知南劍州(明嘉靖《延平府志》卷九)。理宗寶慶二年(一二二六)以兵部尚書兼同修國史、實錄院同修撰。事見《南宋館閣續(xù)錄》卷九。
-
陳之邵,字才仲,侯官(今福建福州)人。哲宗紹圣四年(一○九七)進士,為長樂主簿。后官宗正少卿。事見清乾隆《福州府志》卷三六、乾隆《福建通志》卷二九。
-
陳童登,字叔高。與戴表元有唱和。
-
泉州晉江人,字母儀。謝伯景妹,陳安國妻。與兄并工詩賦,歐陽修稱其隱約深厚,守禮不釋,有古幽閑淑女之風(fēng)。卒年二十四。
-
勾令玄,成都(今屬四川)人,后蜀居士(《茅亭客話》卷三)。有《火蓮集》、《況道雜言》等,均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