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高吉,字幾伯,廬陵(今江西吉安)人。有《懶真小集》,江萬里為之序。事見《江湖后集》卷一五。今錄詩十七首。
-
何揚祖,道州(今湖南道縣)人。度宗咸淳元年(一二六五)進士。事見《八瓊室金石補正》卷一○六。
-
朱戴上,舒州(今安徽潛山)人。翌父。神宗元豐間為黃州教授(《輿地紀勝》卷四九)。
-
陳晉錫,明州(今浙江寧波)人。高宗紹興十二年(一一四二)進士(《乾道四明圖經(jīng)》卷一二)。
-
袁復(fù)一,字太初(《天臺續(xù)集別編》),無錫(今屬江蘇)人(《建炎以來系年要錄》卷九九)。欽宗靖康元年(一一二六)知臨??h(《嘉定赤城志》卷一一)。高宗紹興十二年(一一四二)提舉廣南市舶(清道光《廣東通志》卷一五,十六年,提舉福建常平(《建炎以來系年要錄》卷一五五)。
-
范寅賓,字元觀,建安(今福建建甌)人(明嘉靖《建寧府志》卷一五)。高宗紹興二年(一一三二)進士。四年,除秘書省正字,出通判潭州(《南宋館閣錄》卷八)。十四年,在知筠州任因事除名勒停(《建炎以來系年要錄》卷一五一)。今錄詩二首。
-
朱申首,休寧(今屬安徽)人。金朋說表侄。光宗紹熙元年(一一九○)進士。事見《碧巖詩集》卷一《中秋夜偕朱表侄題月》按語。
-
釋曉通,住越州石佛寺。為青原下十二世,慧林本禪師法嗣?!段鍩魰肪硪涣袀鳌?
-
留祐,理宗寶祐二年(一二五四)知寧德縣(明嘉靖《福寧州志》卷七)。
-
袁豢龍,事跡不詳?!娥纤卧娐浴肪硪弧鸫斡谒文┤酥?,姑從之。
-
平陽人,字文昭。學(xué)于陳傅良,不事舉業(yè),躬耕南蕩山以老。有《記事備遺》、《統(tǒng)論》。
-
黃履翁,字吉甫,號西峰,寧德(今屬福建)人。理宗紹定五年(一二三二)進士。事見清乾隆《寧德縣志》卷七。
-
徐良佐,武進(今江蘇常州)人。仁宗景祐五年(一○三八)進士。知德清縣。事見《宋詩拾遺》卷二○。
-
陳旼,理宗紹定四年(一二三一)知新城縣。事見民國《新登縣志》卷一七。
-
鄭永中,字育之,莆田(今屬福建)人。神宗元豐中,以蔭補知慈溪縣(《閩詩錄》丙集卷五)。
-
趙知章,神宗元豐中為寧海軍節(jié)度推官(《宋詩紀事補遺》卷二六)。
-
(1077—1145)宋建州浦城人,字子遠,一字子楚,號韓青老農(nóng)。何去非子。晚年居富陽韓青谷。有《春渚紀聞》。
-
黃元道,字達真。術(shù)士,活動于高宗、孝宗朝,其語迷離影響,時人以為神驗(《夷堅乙志》卷一二)。
-
張潞(?~一二三四),字東之,永新(今屬江西)人。寧宗嘉定十四年(一二二一)為桂林郡丞,后知昭州。理宗端平元年卒。其詩師范成大、楊萬里,出入眾體,有集,已佚。事見《后村居士集》卷二四《張昭州集序》。
-
林靖之,字共甫,吳興(今浙江湖州)人(《浩然齋雅談》卷中)。寧宗嘉定十四年(一二二一)為江陰軍司理參軍(明嘉靖《江陰縣志》卷一二)。知昆山縣(明嘉靖《昆山縣志》卷五)。
-
釋希賜(《輿地紀勝》卷九五作晞賜),真陽(今廣東英德)人。高宗紹興十七年(一一四七)洪邁寓英州時,曾與之有交往(《容齋隨筆》卷一一)。
-
安州應(yīng)山人,字元禮。連庶弟。仁宗慶歷二年進士。為宜城令。敏于政事,號良吏。累遷都官郎中。兄弟齊名,庶為官明潔,人謂“連底清”;庠加以嚴肅,人謂“連底凍”。
-
釋悟本,江州湖口(今屬江西)人。自江西云門參侍宗杲。后住信州博山寺,遷饒州薦福寺。為南岳下十六世,徑山宗杲禪師法嗣?!都翁┢諢翡洝肪硪话?、《五燈會元》卷二○有傳。今錄詩三首。
-
覺禪師,住潭州智度寺。初于成都講解《華嚴經(jīng)》,后謁張商英于荊南,商英遂薦其往蔣山從圜悟?qū)W。事見《羅湖野錄》卷三。今錄偈三首。
-
田從易,生平事跡不詳,與盛度有交。
-
鄭會龍(一二二八~?),字元魯,福安(今屬福建)人。理宗寶祐四年(一二五六)進士,時年二十九(《寶祐四年登科錄》卷三)。
-
平江路常熟人,字師德。高宗紹興十二年進士。授湖州德清縣尉,又試教官,授溫州教授。工詩,與張孝祥友善。卒年五十。有《聽雨集》。
-
陳應(yīng)辰,字清溝,東莞(今屬廣東)人。寧宗嘉定十二年(一二一九)領(lǐng)鄉(xiāng)薦。以恩為南恩州司法參軍,歷龍川縣丞,連州推官。五年后致仕,卒年八十馀。事見明《廣州人物傳》卷七。
-
零陵人,字德明。楊萬里解零陵法曹任,寓居其齋舍,稱其莊靜端直,有聞于道;又因齋前種竹萬竿,為其齋取名玉立,以見其為人。
-
王自中(1140—1199),字道甫(一作道夫),先世由蒲門遷居鳳池(今鳳池鄉(xiāng))。四代未出仕。王自中父早死,家貧。器宇不凡,才氣杰出,秉性狷介。18歲到金華,葉衡延教家塾。19歲到京都(臨安),受到禮部侍郎王十朋等的器重。宋孝宗乾道三年(1167),朝議遣返“歸正人”(指由淪陷區(qū)來的義民),王自中嘆道:“是絕中原之望也?!绷⒓?次上疏。疏中提到“內(nèi)空無賢,外虛無兵”,觸怒了丞相葉頤、魏杞,以為“出言不遜”,要予以流放編管,孝宗不允,遂發(fā)送徽州聽讀。冬,葉、魏罷相,始得赦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