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(466—535)南朝梁東海郯人,字修仁。孤貧好學(xué),六歲作祈霽文,見稱耆宿。齊時,起家國子生,射策甲科,遷太學(xué)博士。入梁,為中書侍郎,遷尚書左丞。自掌樞憲,多所糾舉。遷吏部尚書,開立九品為十八班之制,自是貪冒茍進者以財貨取通,守道淪退者以貧寒見沒。曾奉命主修五禮。累官至侍中、中衛(wèi)將軍。卒謚簡肅。有《流別起居注》、《選品》等,皆佚。
-
南朝陳詩人。平昌安丘(今屬山東)人。當與伏知命為兄弟。生卒年不詳。存《從軍五更轉(zhuǎn)》五首,見《藝為類聚》,《樂府詩集》;又《詠人聘妾忍逐琴心詩》、《賦得招隱》皆見《藝為類聚》。
-
陶弘景,南朝梁時丹陽秣陵(今江蘇南京)人。著名的醫(yī)藥家、煉丹家、文學(xué)家,人稱“山中宰相”。作品有《本草經(jīng)集注》、《集金丹黃白方》、《二牛圖》等。
-
顏之推(531年-約595年),字介,漢族,瑯邪臨沂(今山東臨沂)人。中國古代文學(xué)家,教育家,生活年代在南北朝至隋朝期間。顏之推著有《顏氏家訓(xùn)》,在家庭教育發(fā)展史上有重要的影響。是北朝后期重要散文作品;《北齊書》本傳所載《觀我生賦》,亦為賦作名篇。
-
(469—524)南朝梁汝南安成人,字升逸。周颙子。博學(xué)精義理。起家齊太學(xué)博士。入梁,召拜尚書祠部郎,禮儀損益,皆自舍出。累遷尚書吏部郎、太子右衛(wèi)率、右衛(wèi)將軍。國史詔誥,軍旅謀謨,皆兼掌之。預(yù)機密二十余年。性儉素,如布衣之貧者。官至右驍騎將軍。
-
(497—516)南朝梁汝南人,字元和。少從陶弘景受仙靈篆等,傳說后能通神。有《冥通記》。
-
祖孫登(生卒年不詳),仕于南朝陳,曾為記室,為司空侯安都門客。太建初,與張正見、徐伯陽、李爽、賀徹、阮卓、王由禮等以文為友,游宴賦詩,由徐伯陽編為《文會詩》三卷(已佚),盛傳一時,今存詩九首。
-
(431—453)南朝宋宗室。彭城人,字休玄。宋文帝第四子。九歲封南平王。后為豫州刺史。劉劭殺宋文帝,以為中軍將軍。柳元景軍至,劭挾鑠同戰(zhàn)。及平,宋孝武帝迎鑠入軍營。毒殺之。謚穆。
-
沈君攸,一作沈君游,吳興(今屬浙江)人。后梁時官至散騎常侍。博學(xué),善文辭,尤工詩。今存五、七、雜言詩計十首,長于寫景,音律和諧。其《采蓮曲》、《賦得臨水》、《同陸廷尉驚早蟬》詩已逼似唐人五律;《薄暮動弦歌》、《桂楫泛河中》更露七言排律端倪。原有文集十三卷,已佚。
-
(519—562)南朝梁宗室,后梁國君,字理孫。梁武帝孫,昭明太子蕭統(tǒng)第三子。幼好學(xué),善屬文,尤長佛理。梁武帝大通三年,封岳陽郡王,官東揚州刺史。蕭統(tǒng)卒,梁武帝舍察兄弟而立簡文,察常懷不平,遂蓄財募俠。大同元年,遷雍州刺史,境內(nèi)稱治。侯景亂后,察既與江陵構(gòu)隙,恐不能自固,乃依附西魏。西魏恭帝元年,西魏將于謹?shù)裙テ平?,殺死梁元帝。次年察在江陵稱帝,改元大定,為西魏附庸,上疏稱臣,是為后梁。既而闔城長幼,被虜入關(guān),又失襄陽之地。察恥威略不振,終以憂憤發(fā)背而卒。在位八年,廟號中宗。有《憫時賦》、《金光明經(jīng)義疏》等。
-
顧野王(519-581年),原名顧體倫,字希馮,吳郡吳縣(今江蘇蘇州)人。南朝梁陳間官員、文字訓(xùn)詁學(xué)家、史學(xué)家。因仰慕西漢馮野王,更名為顧野王,希望自己取得馮野王一樣在文學(xué)方面取得成績)。長期居于亭林(今屬上海金山區(qū)),人稱顧亭林。歷梁武帝大同四年太學(xué)博士、陳國子博士、黃門侍郎、光祿大夫,博通經(jīng)史,擅長丹青,著有《玉篇》。陳太建十三年卒,詔贈秘書監(jiān)、右衛(wèi)將軍。后代顧炎武,清初思想家 ,號亭林,亦稱顧亭林,以期追慕先人之意。
-
(約486—549)南朝梁南蘭陵(今江蘇常州)人,字景則。蕭子恪弟。齊世,封祁陽縣侯,拜太子洗馬。梁武帝天監(jiān)初降爵為子,除大司馬南平王從事中郎。以文才為王所愛,譽為宗室奇才。使作《千字文》,其辭甚美。府中文筆,皆使草之。歷官十余年,不出諸王藩府,意甚不平,后為秘書監(jiān)。簡文帝立,召為光祿大夫。卒謚文。有集已佚。
-
(496—?)北齊河間鄚人,字子才,小字吉。邢臧弟。十歲能屬文,有才思。文章典麗,既贍且速。仕北魏,釋褐宣武帝挽郎。孝莊帝永安初,累遷中書侍郎。爾朱榮入洛,邵與楊愔避于嵩山。節(jié)閔帝普泰中,除給事黃門侍郎。為高澄所征,與溫子升共為侍讀。其后除驃騎、西兗州刺史,有善政。還都,歷中書令、太常卿兼中書監(jiān),攝國子祭酒。授特進。有文名。富藏書,為北齊私家之冠。嘗與杜弼共論名理,認為“神之在人,猶光之在燭,燭盡則光窮,人死則神滅”。有《邢特進集》明人輯本。
-
(408—453)南朝宋陳郡陽夏人,字陽源。袁湛侄。博涉多通,好屬文,不為章句之學(xué)。為彭城王劉義康司徒祭酒。宋文帝元嘉中,累遷尚書吏部郎,太子左衛(wèi)率。太子劉劭將弒文帝,淑不從,被害。
-
劉義慶(403—444)漢族,彭城(今江蘇徐州)人。字季伯,南北朝文學(xué)家。自幼才華出眾,愛好文學(xué),并廣招四方文學(xué)之士,聚于門下。劉宋宗室,襲封臨川王,公元444年(元嘉21年)死于建康(今南京)。除《世說新語》外,還著有志怪小說《幽明錄》。
-
(?—535)南朝梁彭城人,字孝陵。劉孺弟。起家著作郎。為晉安王蕭綱記室。梁武帝中大通三年,綱立為皇太子,除中庶子,恩寵為時輩莫及。
-
(470—526)南朝梁吳郡吳人,字佐公。陸慧曉子。少勤學(xué),善屬文。杜絕往來,晝夜讀書數(shù)歲。年十七,舉州秀才。與兄陸僚、陸任并有美名,時稱三陸。與沈約、謝朓等共為齊竟陵王蕭子良西邸八友。梁武帝天監(jiān)初,為右軍安成王主簿。武帝愛其才,命撰《新漏刻銘》、《石闕銘記》。累遷揚州大中正,太常卿。有文集。
-
劉義恭(413年-465年),南朝宋宗室、宰相,宋武帝劉裕第五子,宋少帝劉義符、宋文帝劉義隆之弟,母袁美人。劉義恭初封江夏王,在文帝朝歷鎮(zhèn)南豫州、南徐州、荊州、南兗州等地,后入朝為太尉。元嘉三十年(453年)二月,太子劉劭弒殺宋文帝,劉義恭隨后逃出建康并參與平定劉劭之亂,擁立孝武帝劉駿,被拜為太傅、大司馬、錄尚書事,在孝武帝朝官至太宰、尚書令,后以太宰、中書監(jiān)、錄尚書事之職擔任顧命大臣,輔佐前廢帝劉子業(yè)。永光元年(465年)八月,劉義恭因前廢帝狂悖無道,與柳元景、顏師伯密謀廢立,結(jié)果事泄被殺,終年五十三歲,諸子亦同時遇害。是年末,明帝劉彧即位。劉義恭被追復(fù)官爵,獲贈侍中、丞相,謚號文獻,后又配享太廟。
-
南唐時人,與鐘茜交往唱酬。生卒年、籍貫皆不詳?!度圃姟反嬖?首。
-
吳邁遠(?-474)南朝宋詩人。曾被宋明帝劉召見,但未獲賞識。宋末,桂陽王劉休范背叛朝廷。他曾為休范起草檄文,宋元徽二年。坐桂陽之亂誅死。代表作品有《長相思》、《長別離》等。所做樂府詩作男女贈答之辭,往往辭巧意新,宛轉(zhuǎn)華麗。詩風(fēng)質(zhì)樸。吳邁遠是南朝宋詩人,屬于元嘉體到永明體過渡時期的作家。劉宋一代,雖然未能形成像后來齊、梁時代那樣大規(guī)模的以皇室成員為中心的文學(xué)集團,但向后者過渡的痕跡已較為明顯。宋武帝劉裕就經(jīng)常詔命并親自主持文士宴集賦詩,《宋書》及《南史》多有記載。
-
《全唐詩》收《短歌二首》,列為世次爵里無考作者。按徐謙為北周時人,見《樂府詩集》卷三〇?!度圃姟氛`作唐人收入。
-
沈滿愿(約公元540年前后在世)吳興武康人,出身官宦之家,左光祿大夫沈約之孫女。生卒年不祥,約梁武帝大同中前后在世。嫁征西記室范靖(一作范靜)為妻。生平事跡不祥。滿愿有祖風(fēng),善作詩,有集五卷,(《隋書志》作三卷,此從《兩唐書志》)已佚。現(xiàn)存詩十一首。
-
南朝梁代文學(xué)家。名潛,以字行。劉孝綽弟。劉孝儀(484~550)初為始興王蕭法曹行參軍,隨同出鎮(zhèn)益州,兼記室。后又隨晉安王蕭綱出鎮(zhèn)襄陽。曾出使北魏。累遷尚書左丞,兼御史中丞。歷任臨海太守、豫章內(nèi)史。后來侯景叛亂,州郡失陷。大寶元年(550)病逝。
-
(452—489)南朝齊瑯邪臨沂人,字仲寶。王僧綽子。生而父遇害,襲爵豫寧侯。宋明帝時,選尚陽羨公主,拜駙馬都尉,歷官秘書丞。后從蕭道成(齊高帝),遷右仆射,領(lǐng)吏部。入齊,封南昌縣公。禮儀詔策,皆出儉手。齊武帝永明年間,領(lǐng)丹陽尹、國子祭酒。于宅中開學(xué)士館,以四部書充其家藏。官至中書監(jiān)。儉精研《三禮》,有《元徽四部書目》、《古今喪服集記》,并依《七略》作《七志》。卒謚文憲。明人輯有《王文憲集》。
-
鄒浩(1060—1111)字志完,遇赦歸里后于周線巷住處辟一園名“道鄉(xiāng)”,故自號道鄉(xiāng)居士,常州晉陵(今江蘇常州)人。生于宋仁宗嘉祐五年,卒於徽宗政和元年,年五十二歲。元豐五年(1082)進士,調(diào)揚州潁昌府教授。呂公著、范純?nèi)蕿榭な?,皆禮遇之。哲宗朝,為右正言,累上疏言事。章惇獨相用事,浩露章數(shù)其不忠,因削官,羈管新州?;兆诹ⅲ瑥?fù)為右正言,累遷兵部侍郎兩謫嶺表,復(fù)直龍圖閣。卒謚忠,學(xué)者稱道鄉(xiāng)先生。浩著《道鄉(xiāng)集》四十卷,《四庫總目》傳于世。
-
(487—549)南朝梁南蘭陵(今江蘇常州)人,字景喬。蕭子恪弟。齊世,封新浦縣侯。入梁,降爵為子。起家秘書郎,官至侍中、國子祭酒,領(lǐng)南徐州大中正。侯景之亂,宮城失守,奔晉陵,餓死于僧房。通文史,善草隸。梁初,承旨改定郊廟歌辭。有《晉書》、《東宮新記》。今存《晉書》輯本。
-
(?—約540)南朝梁平原高唐人,字含度。風(fēng)流倜儻,名高一府。為湘東王蕭繹中錄事。時西府盛集文學(xué)之士,而緩居首,常云:“不須名位,所須衣食。不用身后之譽,唯重目前知見?!焙箅S湘東王至江州,卒。
-
劉峻(463—521年),南朝梁學(xué)者兼文學(xué)家。字孝標,本名法武,平原(今屬山東德州平原縣)人。以注釋劉義慶等編撰的《世說新語》而著聞于世,其《世說新語》注引證豐富,為當時人所重視。而其文章亦擅美當時?!?隋書·經(jīng)籍志 》著錄其詩文集六卷,惜今所傳為數(shù)有限。劉峻才識過人,著述甚豐,所作詩文頗有發(fā)明。其《世說新語注》 征引繁博,考定精審,被視為后世注書之圭臬,至今流傳。據(jù)《隋志》 所載,劉峻另有《漢書注》 一百四十卷,還 編撰《類苑》一百二十 卷,惜二注均已亡佚。劉峻生平行跡歷來不得其詳。
-
南朝梁江夏人。鄉(xiāng)里稱其才,善為樂府,又作鼓吹曲,梁武帝以為才意新拔,賜絹十匹。
-
魏收(507年—572年)字伯起,小字佛助,鉅鹿下曲陽(今河北晉州)人,南北朝時期史學(xué)家、文學(xué)家。北魏驃騎大將軍魏子建之子。與溫子升、邢邵并稱“北地三才子”。魏收歷仕北魏、東魏、北齊三朝。天保二年(551年),他正式受命撰魏史,魏收與房延祐、辛元植、刁柔、裴昂之、高孝干等“博總斟酌”,撰成《魏書》一百三十篇,記載了鮮卑拓跋部早期至公元550年東魏被北齊取代這一階段的歷史。書成之后,眾口喧嚷,指為“穢史”,魏收三易其稿,方成定本。后官至尚書右仆射,天保八年(557年)遷太子少傅。武平三年(572年)去世,朝廷追贈他為司空、尚書左仆射,謚文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