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(1156—1241)婺州東陽人,字壽朋。從呂祖謙學。光宗紹熙四年進士。歷任監(jiān)司及州府官,累遷權(quán)工部侍郎。理宗即位,屢論時政,所言多中,拜參知政事兼知樞密院事。端平元年,朝廷欲乘金亡之機收復河南,又上疏反對,以為法度破壞,號令不行,財用不豐,糧草不繼,恐兵興之后引起民變。三年,進左丞相。嘉祐三年,拜平章軍國重事,封肅國公。每以上游重地為念,請建節(jié)度宣撫使,提兵戍夔州路。四年,加少師、保寧軍節(jié)度使,封魯國公。卒謚文惠。有《周禮總說》、《孔山文集》等。
-
劉忠順(九八七~一○六一),以明經(jīng)賜第,為潭州攸縣尉、江寧句容尉,改知江州德安,通判袁州,歷知建昌、解、坊、邢等州軍。入為度支判官,出為夔州路轉(zhuǎn)運使,徙兩浙路,遷知蔡州、泉州、福州。仁宗嘉祐六年卒,年七十五(《鄖溪集》卷二一《劉公墓志銘》)。今錄詩二首。
-
葉廷珪,高宗紹興中知福清縣,召為太常寺丞,遷兵部郎中。十八年(一一四八),以左朝請大夫知泉州,后移漳州。著有《海錄碎事》二十二卷。事見《宋史翼》卷二七、《閩中理學淵源考》卷一四。
-
宋大名宗城人,字師回。范質(zhì)兄子。以蔭補官。太宗時歷右拾遺、左補闕。上書自言其才可比東方朔,求顯用以觀其效,擢知制誥。后惡其躁競,改右諫議大夫、知濠州。復召為史館修撰。卒年五十六。
-
興化軍莆田人,字從圣,一字從信。徐確子。幼敏悟?;兆诖笥^三年進士。歷官校書郎、史館檢討、著作佐郎。嘗預修國史,以能稱。
-
袁思永,高宗紹興七年(一一三七)知汀州(明嘉靖《汀州府志》卷一一)
-
梅應春(一二三二~一二七六),字子秀,廣濟(今湖北武穴)人。理宗寶祐四年(一二五六)進士,時年二十五。嘗知馀干縣。淳祐間進禮部尚書。恭宗德祐元年(一二七五)知瀘州兼瀘州安撫使。元兵至,以城降。二年,復瀘州,被殺。有《寓瀘遺稿》,已佚。事見明弘治《黃州府志》卷五。今錄詩二首。
-
(1242—1259)宋岳州巴陵人,名未詳,以字行?;蛟豁n琦后裔。少明慧,知讀書,能詩。嫁襄陽賈家。理宗開慶元年,元兵至岳陽,為卒所掠,赴水而死。
-
劉熺,號東墅(《彭姥詩蒐》卷一),象山(今屬浙江)人。理宗嘉熙二年(一二三八)進士(《寶慶四明志》卷一○)。今錄詩二首。
-
張埏,字叔信,號銀峰,鄱陽(今江西鄱陽)人。孝宗乾、淳間,以承議郎通判建康府(《景定建康志》卷二四)。淳熙十六年(一一八九),以朝奉大夫知嚴州(《淳熙嚴州圖經(jīng)》卷一)。寧宗慶元四年(一一九八),除廣西提刑(《粵西金石略》卷一○)。嘉泰二年(一二○二),由湖北轉(zhuǎn)運使改知鄂州(《宋會要輯稿》職官七四之一二)。開禧三年(一二○七),為廣東提刑,與宮觀(同上書七四之二五)。嘉定元年(一二○八),落職罷祠(同上書七四之二九)。今錄詩三首。
-
南宋詩人、詞人。字公序,上元(今江蘇南京)人。與邵亢同族(《金陵詩徵》卷五)?;兆谛统蹼S父宦寓宣州,四年(一一二二)返鄉(xiāng),李彌遜有文送行(《筠溪集》卷二二《送邵公緝還鄉(xiāng)序》)。高宗紹興中在鄂州,曾獻詞岳飛,獻書朝廷。有《荊溪集》八卷(《宋史·藝文志》),已佚。事見《金佗續(xù)編》卷二八。
-
路德章,孝宗時人(《詩人玉屑》卷一九)。今錄詩二首。
-
胡時中,字伯正,祁陽(今屬湖南)人。英宗治平四年(一○六七)進士。事見《沅湘耆舊集》前編卷二○。今錄詩二首。
-
宋歙州婺源人,字用之。魏羽子。以蔭補校書郎。真宗時,為開封府倉曹參軍,持法精審,明于吏事。歷知廣州,筑城環(huán)五里,疏東江門,鑿東西澳為水閘,以時啟閉。累遷龍圖閣直學士、知荊南,徙澶、滑州。以吏部侍郎致仕。卒年七十一。
-
濮肅,字端士,仁宗時人。與吳門范仲溫研精《參同契》。年九十卒。事見《七十二峰足徵集》卷一。今錄詩二首。
-
歐陽燾,廣西人。徽宗政和二年(一一一二)進士。
-
朱公綽,字成之,吳縣(今江蘇蘇州)人。仁宗天圣八年(一○三○)進士(《吳郡志》卷二八)。景祐四年(一○三七),為海寧州鹽官令。寶元二年(一○三九),權(quán)海寧州書記??刀ㄔ辏ㄒ弧鹚摹穑偃嘻}官令。歷知彭州、廣濟軍。神宗熙寧八年(一○七五),知舒州。仕至光祿寺卿。事見《樂圃馀稿》卷九《朱氏世譜》。
-
張汝鍇,字俞仲,臨海(今屬浙江)人。理宗淳祐元年(一二四一)進士。授廣德縣尉,改天臺縣尉(《浩然齋雅談》卷中)。官終宗學博士、諸王宮教授(清康熙《臨??h志》卷五)。今錄詩二首。
-
魏良臣生于北宋紹圣元年(1094年)八月二十三日,卒于南宋紹興三十二年(1162年)四月十七日,年69歲。少年時入建康郡學,與秦檜、范同、段拂、何若等人為同舍生,此五人后皆位至宰相。宣和三年(1121年)良臣25歲,登進士第。初除丹徒尉,以后仕歷,據(jù)《宋會要輯稿》各門、《建炎以來系年要錄》各卷等史籍、別集、方志記載,按年排列于后,凡出處不見上兩書者,均為加注。
-
釋景祥(一○六二~一一三二),建昌南城(今屬江西)人。俗姓傅。住隆慶府泐潭寺。為南岳下十三世,大溈真如慕哲禪師法嗣。高宗紹興二年卒,年七十一?!都翁┢諢翡洝肪戆?、《僧寶正續(xù)傳》卷四、《五燈會元》卷一二有傳。今錄詩二首。
-
紹興馀姚人,字無咎,號半村。度宗咸淳七年進士。為烏程尉。恭帝德祐末歸隱從山。元世祖時,訪求前宋故臣,遂遁跡湖海。有《半村集》。
-
(1091—1153)和州歷陽人,徙居吳縣,字明叔,號自信居士。徐林弟。年十八入太學。徽宗宣和六年為國信所提轄官,隨使高麗,撰《奉使高麗圖經(jīng)》?;兆谡賹?,賜同進士出身,擢知大宗正丞事兼掌書學。善畫山水人物,尤工篆籀。
-
周登,號月窗。寧宗嘉定二年(一二○九)以閣門舍人充賀金國登位副使(《宋會要輯稿》職官七三之四三)。今錄詩二首。
-
臧辛伯,吳興(今浙江湖州)人。孝宗淳熙十六年(一一八九)進士(雍正《浙江通志》卷一二六)。寧宗時通判永州(光緒《湖南通志》卷一一二)。今錄詩二首。
-
王莘,字樂道,汝陰(今安徽阜陽)人。嘗從歐陽修學。事見《宋元學案補遺》卷四。
-
傅翼,字翼之,號甘圃,南城(今屬江西)人。學于李覯。神宗熙寧六年(一○七三)進士。官終永豐令。有《甘圃集》,已佚。事見《直講李先生文集》附錄《直講李先生門人錄》。今錄詩二首。
-
釋文瑩,字道溫,一字如晦(清張鈞衡《湘山野錄跋》),錢塘(今浙江杭州)人,嘗居西湖之菩提寺。早年蘇舜欽稱之,薦謁歐陽修。后歸老于荊州之金鑾。所游多館閣名士。有《渚宮集》(明毛晉《湘山野錄跋》),已佚。又有《湘山野錄》四卷,成于神宗熙寧中(《郡齋讀書志》卷三下);《玉壺清話》(一名《玉壺野史》)十卷,成于元豐元年(一○七八)(《玉壺清話自序》),皆以隱居之所名之。事見《鄖溪集》卷一四《文瑩師詩集序》、《忠肅集》卷一○《文瑩師集序》。今錄詩三首。
-
強彥文,失名。《清波雜志》卷二稱之為近人。當生活于高宗、孝宗時,曾官溧陽丞。
-
(1133—1203)明州鄞縣人,初名慎思,字有之。避孝宗諱改今名,易字承甫。王勛子。以父蔭補將仕郎,授撫州宜黃縣主簿。累官通判潮州。寧宗慶元末為廣西提刑。善治獄,遇事敢為,廉潔守家法。性嗜學,多錄未見之書,喜為詩。有《荊澧集》。
-
施士衡,字德求,歸安(今浙江湖州)人。高宗紹興十二年(一一四二)進士,為宣州簽幕。有《同庵集》一卷,已佚。清同治《湖州府志》卷七四有傳。今錄詩二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