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趙德孺,名不詳。與李之儀同時,之儀稱之為太傅(《姑溪居士前集》卷二)。今錄詩二首。
-
朱時敏,字師古,眉山(今屬四川)人。高宗紹興二十四年(一一五四)進(jìn)士。孝宗淳熙五年(一一七八)除秘書郎,七年,除著作郎(《南宋館閣續(xù)錄》卷八)。九年,遷將作少監(jiān),十四年,知潼州。
-
(1140—1214)宋臺州臨海人,字詠道,號竹村居士。博雅好古,購求古帖秘文,斷刻墜簡,積千余卷,校讎考訂忘日夜。名流如王厚之、桑世昌,皆與之交。嘗輯唐以前天臺題詠為《天臺前集》。
-
宋合州人,字周卿,號性善。光宗紹熙元年進(jìn)士。為國子監(jiān)丞,極論李全必反,獻(xiàn)鎮(zhèn)壓之策。官至禮部侍郎。嘗從朱熹學(xué)。有《性善堂稿》。
-
張昪(992─1077)字杲卿,韓城(今屬陜西)人。南宋初人,作者經(jīng)歷宋由盛到衰的時代。此詞為作者退居期間所作。大中祥符八年(1015)進(jìn)士,官至御史中丞、參知政事兼樞密使,以太子太師致仕。熙寧十年卒,年八十六,謚康節(jié)。
-
周緒,字習(xí)夫,永嘉(今浙江溫州)人。去非弟(《東甌詩存》卷四)。孝宗淳熙五年(一一七八)進(jìn)士(明弘治《溫州府志》卷一三)。十一年,調(diào)澧州慈利主簿、權(quán)軍事推官(《永樂大典》卷七五一六引《澧州新倉記》)。有集,今不傳。今錄詩二首。
-
樸寅亮,字代天,高麗竹州(一作平州)人。神宗元豐中以禮部侍郎使宋。事見《高麗史》。
-
建寧建陽人,一作崇安人,字子飛。高宗紹興二十一年進(jìn)士。累官國子監(jiān)簿。受知于張浚,為十客之一。尋差湖南帥司參議官,以朝散大夫致仕。有《梅谷集》。
-
趙存佐,一作存仁。與王祜有交。事見《五云王氏宗譜》卷一。
-
元間吉州廬陵人。生平不詳。搜集當(dāng)時傳奇、雜俎,編輯《醉翁談錄》十集二十卷。其中保存不少研究話本小說之珍貴史料。另有汴梁人金盈之著有《醉翁談錄》,記述唐代遺事、北宋人詩文和汴京風(fēng)俗,與羅著另為一書。
-
宋福州寧德人,字元齡,號拙齋。明經(jīng)修行,從游者達(dá)千人。寧宗慶元五年進(jìn)士。知永州東安縣,有循吏聲。平生博極群書。有《雞窗叢覽》、《詩集傳解》。
-
韓璜,字叔夏,開封(今屬河南)人。宋高宗建炎四年(一一三○)賜進(jìn)士出身。紹興元年(一一三一)守右司諫。五年,為廣南西路轉(zhuǎn)運判官。六年,改提點刑獄。
-
張冕,南劍州(今福建南平)人。英宗治平四年(一○六七)進(jìn)士(清乾隆《福建通志》卷三三)。為翰林學(xué)士(《海棠譜》卷中)。今錄詩二首。
-
傅察(1089—1126)字公晦,孟洲濟(jì)源(今屬河南)人,北宋中書侍郎傅堯俞重孫。端重有操,為文溫麗,遇事若無所可否,非其意萃然不可犯?;兆诔鐚幬迥辏?106)進(jìn)士,蔡京欲妻以女,拒弗答。曾任青州司法參軍、永平、淄川丞,太常博士,兵部、吏部員外郎。宣和七年(1125)冬,接伴金國賀正旦使,道逢金太子斡離不,令下拜,抗辯不屈而死,謚忠肅。事跡見《宋史·忠義本傳》。
-
(1010—1090)宋洛陽人,字正叔。第進(jìn)士。知滎河縣,有治聲。元昊歸款,建中白府請筑安定、黑水八堡以控東道。夏人果來,聞有備,不敢入。歷夔路、淮南、京西轉(zhuǎn)運使,累遷陜西都轉(zhuǎn)運使,知廣州、江寧、成德軍,以正議大夫致仕。
-
太學(xué)生,與張詠同時,生平不詳。事見《晁氏客語》。
-
楊異,字叔賢,眉州青神(今屬四川)人。與陳希亮相繼為進(jìn)士(《宋史》卷四二六《張逸傳》)。嘗為荊州幕,后改知郁林(《湘山野錄》卷上)。仁宗嘉祐五年(一○六○)至八年為都官員外郎(《永樂大典》卷八六四七引《衡州府圖經(jīng)志》)。
-
(1006—1090)宋洛陽人,字伯溫。程羽曾孫。以祖任入仕,為黃陂尉。仁宗慶歷間通判南安軍,與周敦頤游,命二子顥、頤從之學(xué)。歷知龔、鳳、磁、漢四州,為政廉謹(jǐn)寬和。因反對熙寧新法,稱病歸,旋致仕。
-
葉宗諤,泰寧(今屬福建)人。高宗建炎元年(一一二七)為戶部郎中。三年,充江淮發(fā)運副使。四年,知鄂州(《建炎以來系年要錄》卷一○、二二、三二)。紹興元年(一一三一),知洪州。五年,知建康府。七年,遷江南西路轉(zhuǎn)運使(同上書卷四二、八五、一一七)。
-
(?—1276)衢州江山人,字巨翁。度宗咸淳末試補太學(xué)生。宋亡,誓不降元。祭于太學(xué)岳飛祠,長子琦賦詩自誓。祭畢,并幼子崧、女元娘縱火自焚,為諸仆所救。次日與其子女同死井中。私謚正節(jié)。
-
(1014—1062)通州靜海人,字幾道。仁宗天圣八年進(jìn)士。累遷太常博士。嘉祐三年擢右正言,管句登聞檢院,數(shù)上書論政事,請?zhí)弑∪吖?,除民之疾苦。劾孫沔在并州苛暴不法,沔因坐廢。遷右司諫,管句國子監(jiān),以勁正稱。后出知廬州、桂州。
-
姚舜陟,光宗紹熙元年(一一九○)為江陰軍簽判(清光緒《江陰縣志》卷一一)。今錄詩二首。
-
(1177—1247)宋邛州蒲江人,字瞻叔,號著齋。高稼弟。寧宗嘉泰二年進(jìn)士。知夾江縣,創(chuàng)同人書院。改知綿州,以防遏招收潰兵功,進(jìn)直寶章閣。累官端明殿學(xué)士、僉書樞密院事,兼參知政事。退居吳中,日以著述自娛。卒謚忠襄。曾修孝宗、寧宗《日歷》。有《著齋文集》、《北門類稿》等。
-
明州鄞縣人,字彥楚。王說子。徽宗大觀三年進(jìn)士。仕至宗正少卿,卒年八十。有《臆說》、《經(jīng)傳異同論》、《時政更張議》等。
-
胡澄,字清卿,浮梁(今江西景德鎮(zhèn)浮梁鎮(zhèn))人。徽宗政和八年(一一一八)進(jìn)士。光宗紹熙間知邵州(《宋會要輯稿》職官七三之一六)。寧宗嘉泰三年(一二○三)知衡州,開禧元年(一二○五)奉祠。嘉定中知處州。事見清道光《浮梁縣志》卷一一。今錄詩二首。
-
譙令憲(一一五五~一二二二),字景源(一作元),臨安(今浙江杭州)人。孝宗淳熙十一年(一一八四)進(jìn)士,授仙游尉。歷知錢塘、衡山縣。寧宗慶元五年(一一九九),主管官告院。嘉泰元年(一二○一),除司農(nóng)寺主簿,遷太府寺丞,出知江州。開禧元年(一二○五),以都官員外郎兼國史院編修,實錄院檢討。三年,為軍器少監(jiān)。嘉定三年(一二一○),知婺州,遷提點浙東刑獄兼提舉常平。八年,提點江東刑獄。九年,以秘書修撰奉祠。十四年,起為福建轉(zhuǎn)運判官。十五年卒,年六十八。事見《西山文集》卷四四《譙殿撰墓志銘》。今錄詩二首。
-
鄭斯立,字立之,懷安(今福建福州西南)人。寧宗嘉定元年(一二○八)進(jìn)士,授漳浦尉,改龍溪尉(清乾隆《福建通志》卷二四,道光《福建通志》卷一四九)。今錄詩二首。
-
吳世范,連州(今廣東連縣)人。真宗咸平三年(一○○○)進(jìn)士。大中祥符間為漳浦令。后由太子中舍遷殿中丞。事見清同治《連州志》卷七。今錄詩二首。
-
(1014—1074)宋臨江新淦人,字長源。孔子后裔。仁宗慶歷二年進(jìn)士。知新建、新昌,擢知封州,為廣南西路相度寬恤民力,所更置五十五事,弛役二千人。為廣南西路轉(zhuǎn)運判官,有善政。神宗熙寧中為荊湖北路轉(zhuǎn)運使。入權(quán)管勾三司都理欠憑由司,出知潤州,未行卒。平生與周敦頤、曾鞏友善。編有《會稽掇英總集》,以精博稱。
-
李彥弼,字端臣,廬陵(今江西吉安)人。哲宗元祐六年(一○九一)進(jìn)士(清同治《廬陵縣志》卷二○)?;兆谡臀迥辏ㄒ灰灰晃澹┩ㄅ泄鹬荩ㄇ寮螒c《廣西通志》卷二二○)。今錄詩二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