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安德裕(939—1002),朔州(今山西朔州),字益之,一字師皋。宋太祖開寶二年(969)己巳科狀元。
-
師渾甫(?~一一七七?),眉山(今屬四川)人。本名某字渾甫,既拔解,志高退不赴省試,其弟冒其名,遂登第。因以字為名,改字伯渾,隱居不仕。孝宗乾道九年(一一七三)與陸游交識。約淳熙四年卒。事見《老學(xué)庵筆記》卷三、《渭南文集》卷一四《師伯渾文集序》。今錄詩二首。
-
薛琦,鄞縣(今浙江寧波)人。曾官知縣(《甬上耆舊詩》卷二)。今錄詩二首。
-
蔡承禧(1035-1084)字景繁,北宋臨川(今屬江西)人,蔡居厚父。北宋仁宗嘉祐二年(1057)與父蔡元導(dǎo)同登進士。歷官太平州(今安徽當(dāng)涂縣)司理參軍、知雩都縣(今江西于都縣)等,又出為淮南計度轉(zhuǎn)運副使。以“決事明敏”見稱,頗有政聲,剛直不阿,深受神宗贊許,愛賜五品服。善為詩文,著有《論語指歸》10卷、《奏議集》10卷、《詩文集》15卷,皆不傳?!端卧娂o事補遺》存其詩,《歷代名臣奏議》存其奏議5篇。
-
釋元易(一○五三~一一三七),俗姓稅,潼川府銅山(今四川中江縣東南)人?;兆诖笥^四年(一一一○)出住招提,十更名剎,晚住襄州石門寺。為青原下十二世,芙蓉道楷禪師法嗣。高宗紹興七年卒,年八十五?!都翁┢諢翡洝肪砦?、《五燈會元》卷一四有傳。今錄詩三首。
-
宋朝天臺人,生卒不詳,存世作品甚少,關(guān)于其個人介紹也是鳳毛麟角。只在鐵嶺文史書館找到一些關(guān)于其人的敘述。
-
「文」秀州人,太學(xué)生。「妻」孫氏,存詞一首。
-
賈青,字春卿,真定獲鹿(今屬河北)人。昌朝子。神宗熙寧三年(一○七○)提點京西路刑獄。五年,左遷通判大名府。元豐二年(一○七九)為福建路轉(zhuǎn)運使。四年,徙河北路轉(zhuǎn)運副使(同上書卷二九九、三一二)。哲宗元祐四年(一○八九)貶監(jiān)常州酒稅,管勾洞霄宮(同上書卷四三三)。紹圣四年(一○九七)以知蘇州權(quán)兩浙轉(zhuǎn)運副使。元符元年(一○九八)罷知河中府。事見《宋史》卷二八五《賈昌朝傳》。今錄詩二首。
-
(?—1127)建州崇安人,字端朝。翁彥深弟。哲宗紹圣四年進士。累官御史中丞。欽宗靖康之變時,為江淮荊浙制置轉(zhuǎn)運使,充經(jīng)制使,撰文誓眾,領(lǐng)兵入援,并貽書切責(zé)張邦昌。高宗即位,除江南東西路經(jīng)制使。
-
曾晞顏,廬陵(今江西吉安)人。理宗景定三年(一二六二)進士。事見《八瓊室金石補正》卷一一八。今錄詩二首。
-
周自中,字祥父,號春塘,永嘉(今浙江溫州)人(《宋詩拾遺》卷二三)。今錄詩二首。
-
楊冠,字濟卿,泰州(今屬江蘇)人,寓居江陰(今屬江蘇)。寧宗慶元二年(一一九六)特奏名(明成化《毗陵志》卷一三,清光緒《江陰縣志》卷一三)。
-
衢州人,原名倜,字世高。哲宗紹圣間進士。為閩曹,有士卒作亂,奎力諭之,死于亂兵。
-
劉天益,一名忠益,字謙中,平陽(今屬浙江)人。寧宗嘉泰元年(一二○一)以布衣應(yīng)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。有《筠坡集》,已佚。事見清乾隆《平陽縣志》卷一五。今錄詩二首。
-
睦州淳安人,號白云先生。仁宗天圣五年進士。為富陽主簿,秩滿歸隱,筑白云樓以居。范仲淹守睦州,招之不就。張綱在諫垣薦之,召赴闕,上《時政機策》三篇,除秘書省校書郎。改知義烏縣,不赴,復(fù)還舊隱。
-
宋宣州人,徙居嘉興,字濟甫。理宗淳祐元年進士。為諫官,時宰主括田議,遠近騷動,炳炎痛疏其害,面奏累數(shù)千言。除太常少卿,辭去,以右文殿修撰致仕。
-
云盤山人,楚人(《宋詩紀事補遺》卷九九)。
-
宋恭宗趙?(一二七一~一三二三),度宗子。咸淳九年(一二七三)封嘉國公。十年即位,謝太后臨朝稱詔,建元德祐。二年(一二七六),元兵入臨安,與三宮同被虜入燕,降瀛國公。元世祖至元十八年(一二八一)徙上都(《元史》卷一二《世祖本紀》九)。二十五年,學(xué)佛于吐蕃(同上書卷一五《世祖本紀》一二),僧名合尊。英宗至治三年賜死于河西,年五十三。事見《宋史》卷四七《瀛國公本紀》、《佛祖歷代通載》卷二二。今錄詩二首。
-
姚愈,字次韓,常熟(今屬江蘇)人(清康熙《常熟縣志》卷一一)。高宗紹興二十七年(一一五七)進士。光宗紹熙五年(一一九四)為司農(nóng)寺丞(《止齋集》卷一八《諸王宮大小學(xué)教授姚愈除司農(nóng)寺丞》)。寧宗慶元二年(一一九六)為殿中侍御史兼侍講(《宋會要輯稿》職官六之七一)。三年,遷右諫議大夫(同上書職官七四之一)。官終御史中丞。事見《琴川志》卷八。今錄詩二首。
-
王伸,太祖建隆中任殿中侍御史(《續(xù)資治通鑒長編》卷一)。乾德中以左補闕知永州(《詩話總龜》前集卷一六引《零陵總記》)。
-
黃珩,閩人。祖潤族叔。與劉克莊有唱和。今錄詩二首。
-
郭茂倩(1041年-1099年),字德粲(《宋詩紀事補遺》卷二四),宋代鄆州須城(今山東東平)人(《宋史》卷二九七《郭勸傳》)。為萊州通判郭勸之孫,太常博士郭源明之子。神宗元豐七年(一○八四)時為河南府法曹參軍(《蘇魏公集》卷五九《郭君墓志銘》)。編有《樂府詩集》百卷傳世,以解題考據(jù)精博,為學(xué)術(shù)界所重視。
-
趙希焄,宋宗室,太祖九世孫(《宋史·宗室表系》三)。寧宗嘉定十五年(一二二二),知馀杭縣(清乾隆《杭州府志》卷一○四)。今錄詩二首。
-
(1036—1081)宋大名莘縣人,字詹叔。王素從子,王雍子。早孤,自力于學(xué),好講切天下利害。以祖蔭歷通判閬州,知滁州,主管北京御史臺,請復(fù)明經(jīng)科,加試貢士以策。提點陜西刑獄,徙河?xùn)|長子縣,為開封府推官,有聲績。徙廣南轉(zhuǎn)運使。神宗熙寧初廣人訛言交阯民且至,中外以為憂,神宗曰:“王靖在彼,可無念?!比霝槎戎Ц笔?。官終寶文閣直學(xué)士。有《廣東會要》。
-
謝耘,字耕道,號一犁,天臺(今屬浙江)人。與魏了翁有唱酬(清光緒《黃巖縣志》卷二○)。
-
釋曉瑩,字仲溫,江西人。高宗紹興二十五年(一一五五)退居羅湖(今江西臨川東北。時,撰在《羅湖野錄》一書。理宗紹定間釋紹嵩作《亞愚江浙紀行集句詩》,收有曉瑩大量斷句,惜全詩已佚。事見《羅湖野錄》序、跋。
-
余湜,真宗大中祥符間進士(《古田縣志》卷二八)。
-
張伯常,龍泉(今屬浙江)人。與袁甫為友,官吳江尉(《蒙齋集》卷一一《送張伯常赴吳尉序》)。事見《宋元學(xué)案補遺》卷七五。今錄詩二首。
-
(1037—1102)泉州晉江人,字禹弼。第進士。歷大宗正丞、利州路湖南轉(zhuǎn)運判官、工部員外郎。嘗知福州、潭州、開封府?;兆诮ㄖ芯竾?,拜尚書右丞。善狡譎傅合,援蔡京復(fù)相,得遷中書侍郎,為時人所惡。
-
朱藻,字元章,縉云(今屬浙江)人。兩宋之際詞作家,南宋高宗紹興三十年(公元1160年)進士,調(diào)漢中簿兼尉。孝宗淳熙十五年(公元1188年)知仙居縣(《嘉定赤城志》卷十一)。由知浦城縣擢通判江陵府(清光緒《浦城縣志》卷一九),官終煥章閣待制(清康熙《縉云縣志》卷四、五)。有《西齋集》十卷,已佚,全宋詞僅收錄其詞一首《采桑子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