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(約公元二三九年至二九四年間在世)字不詳,西晉河南郡(今河南洛陽一帶)人。出身寒門,有才氣,能詩。曾與傅咸以詩贈答,在世約當與咸同時。家世素,不能自拔,故情見乎辭。《答傅咸》一詩,今尚存《文選》中。
-
(258—322)東晉潁川潁陰人,字大章。荀勖子。初為司徒左西屬,歷官太子中庶子,滎陽太守。趙王司馬倫稱帝,以為侍中。晉惠帝至長安,以為河南尹,轉(zhuǎn)光祿大夫。懷帝永嘉末,劉曜逼洛陽,出奔。元帝詔承制,都督司州軍事。及西都不守,乃遣使移文天下共勸進。元帝拜為司徒、錄尚書事。卒謚元。
-
(?—461)北魏廣平任人,字伯度,小名黃頭。少好學有才。太武帝時征拜中書博士,累遷東雍州刺史,在任頗廉白。征為秘書監(jiān),委以國史之任,以不勤著述,竟無所成。性驕矜,好議論長短,貴己賤人。
-
東晉潁川鄢陵人。庾闡子。以有文藻著稱。歷官給事中、相府記室、浙東太守。晉孝武帝太元中卒。
-
(?—508)北魏宗室,鮮卑族,字彥和。獻文帝子。孝文帝太和九年封始平王。除侍中,長直禁內(nèi),參決軍國大政。轉(zhuǎn)中書令,改彭城王。宣武帝即位,除使持節(jié)、侍中、都督七州軍事、驃騎大將軍、定州刺史,又以本官領揚州刺史,屢破梁軍,平淮南。還除錄尚書、侍中。小心謹慎,初無過失。后為尚書令高肇所譖,被殺。孝莊帝即位,追號文穆皇帝。
-
桓溫(312年-373年),字元子(一作符子),譙國龍亢(今安徽懷遠龍亢鎮(zhèn))人。東晉政治家、軍事家、權(quán)臣,譙國桓氏代表人物,東漢名儒桓榮之后,宣城內(nèi)史桓彝長子。后獨攬朝政十余年,操縱廢立,有意奪取帝位,終因第三次北伐失敗而令聲望受損,受制于朝中王謝勢力而未能如愿。桓溫曾在晚年逼迫朝廷加其九錫,但因謝安等人借故拖延,直至去世也未能實現(xiàn)。死后謚號宣武。其子桓玄建立桓楚后,追尊為“宣武皇帝”。
-
薛寘,北魏平遠將軍,廣讀典籍,喜好文章,20歲就依賴父祖的政績被朝廷起用為奉朝請,他還撰寫了《西京記》2卷,文章雜記20余卷。先后做過北魏尚書吏部郎,清河郡和廣平郡二郡守。
-
(?—253)三國蜀江夏人,字文偉。劉備時,為太子舍人。劉禪立,為黃門侍郎,遷侍中。數(shù)銜命使吳,應對稱職。劉禪建興八年,轉(zhuǎn)為中護軍。魏延、楊儀相惡,祎每諫喻解勸,使各盡其才。延熙中,魏軍攻蜀,祎為元帥。累官后軍師,代蔣琬為尚書令。遷大將軍、錄尚書事。封成鄉(xiāng)侯。后因歲朝大會,為魏降人郭脩所害。謚敬。
-
(484—515)北魏趙郡人,字永和。李安世子。少好學,通諸經(jīng),覽百家書。初師事小學博士孔璠。數(shù)年后,璠還就謐請業(yè)。征辟皆不就。卒謚貞靖處士。有《明堂制度論》。
-
(362—396)司馬曜。東晉皇帝,字昌明。簡文帝子。哀帝興寧三年,封會稽王。簡文帝死,以年幼繼立,由崇德褚太后臨朝,謝安輔政。太元元年始親政。太元八年苻堅來攻,謝石等戰(zhàn)于淝水,大破之。以弟會稽王司馬道子掌兵權(quán)。又以道子專橫,用王恭以制之。帝嗜酒佞佛,寵張貴人而戲之,暴死。在位二十四年。
-
(179—251)三國魏河內(nèi)溫人,字仲達。出身士族。東漢末曹操為丞相,辟為文學掾,遷黃門侍郎,轉(zhuǎn)主簿。從討張魯、孫權(quán)。每與大謀,輒有奇策。曹丕為太子時,任太子中庶子,得信重。曹丕即帝位,封河津亭侯,轉(zhuǎn)丞相長史。魏明帝即位,改封舞陽侯,任大將軍,鎮(zhèn)宛,平孟達之叛,三次率軍與蜀諸葛亮對抗。齊王曹芳即位,與曹爽同受遺詔輔政,遷侍中、持節(jié)、都督中外諸軍、錄尚書事。嘉平元年,乘爽從帝謁高平陵之際,殺之,為丞相,專擅朝政。死后,子司馬師、司馬昭相繼專權(quán)。孫司馬炎代魏稱帝,建晉朝,追尊為宣帝。
-
北魏潁川人,字子通。世居江左,與梁武帝蕭衍為布衣交。蕭衍稱帝,濟自恃才具,負氣不服?;蛴蟹Q其才者薦于武帝,武帝以為此人好亂。濟又上書諷武帝崇佛,武帝欲誅之,乃奔北魏。被執(zhí),高澄惜其才欲赦之,濟反欲謀誅澄。為澄所殺。
-
文昭甄皇后(183年1月26日—221年8月4日),名不明,相傳為甄宓,實則無記載。史稱甄夫人。中山無極(今河北省無極縣)人,上蔡令甄逸之女。魏文帝曹丕的妻子,魏明帝曹叡的生母。建安中期,袁紹為次子袁熙納之為妻。建安九年(204年),曹操率軍攻下鄴城,甄氏因為姿貌絕倫,被曹丕所納,甚得寵愛,生下兒子曹叡和女兒曹氏(即東鄉(xiāng)公主)。黃初二年(221)六月,遣使賜死甄氏,葬于鄴城。 曹叡即位后,追謚甄氏曰文昭皇后。太和四年十二月辛未日(231年2月17日),明帝曹叡將甄氏改葬于朝陽陵。
-
僧人竺僧度,本姓王名睎,字玄宗,東蕪人氏。雖然出身低微,但天姿秀發(fā),到16歲時神情爽拔,卓然不群,而且性情溫和,為鄉(xiāng)鄰們所稱贊欽慕。
-
(約公元二九0 年)字玄虛,廣川人。生卒年不詳,約晉惠帝初年前后在世。為楊駿主薄。作《海賦》,(見《文選》)文甚雋麗。
-
(334—416)東晉僧。雁門樓煩人,俗姓賈。幼好學,博綜六經(jīng),尤善老莊。年二十一,師從道安,精般若性空之學。晉孝武帝太元六年入廬山,結(jié)廬講學。又建蓮社,倡彌陀凈土法門,卜居三十余年,足不出山。后人尊為凈土宗初祖。撰有《沙門不敬王者論》等。
-
(?—約170)東漢涿郡安平人,字子真,一名臺,字元始。崔瑗子。少沉靜,好典籍?;傅蹠r拜議郎,與邊韶等著作東觀。出為五原太守,教民紡織,鞏固邊防,匈奴不敢犯。征拜議郎,與諸儒博士共雜定《五經(jīng)》。旋以為梁冀故吏,免官。后起為遼東太守,召拜尚書,稱疾免歸。著《政論》,抨擊時政;又著《四民月令》,記當時地主田莊情況及各種農(nóng)作物種植方法。均佚,有輯本。
-
西漢遼東人。相傳學道于靈虛山,后化鶴歸遼。有少年欲射之,鶴徘徊空中自稱丁令威,去家千歲而回。
-
(?—538)西魏新蔡鲖陽人,字興遠。初仕北魏,起家四門博士,歷國子助教、兼中書舍人。為宣武帝所賞,累除步兵校尉。孝明帝時出為洛州刺史,好行小惠,頗得民情。以拒蕭寶夤功,封新蔡縣男。代還,從爾朱天光,為大行臺從事、兼吏部尚書。天光敗,從賀拔岳。岳死,歸宇文泰。孝武帝西遷,除御史中丞。西魏文帝時,以訕謗朝廷,賜死。
-
三國魏河東人,字孝然。東漢末避亂揚州。獻帝建安初還留陜界。關中亂,避于河濟間,結(jié)草為廬,食草飲水,饑則為人傭作,不冠不履,佯狂避世。魏國建立,太守賈穆、董經(jīng)均往探視,與食不食,與語不語。后病死。年八十九。
-
(351—417)十六國時西涼建立者。隴西狄道人,字玄盛,小字長生。世為涼州大族。通涉經(jīng)史,善文義,習武藝兵法。北涼段業(yè)自稱涼州牧,署皓效谷令,尋推為寧朔將軍、敦煌太守,稱藩于業(yè)。晉安帝隆安四年(北涼段業(yè)天璽二年),據(jù)敦煌、酒泉,稱涼公,建立西涼政權(quán)。招納中原流人,重視農(nóng)業(yè)、教育。立十七年卒,謚武昭王,廟號太祖。
-
向秀(約227-272年),字子期,河內(nèi)懷(今河南武陟西南)人。魏晉竹林七賢之一。官至黃門侍郎、散騎常侍。向秀雅好讀書,與嵇康、呂安等人相善,隱居不仕。景元四年(263年)嵇康、呂安被司馬氏害死后,向秀應本郡的郡上計到洛陽,受司馬昭接見任散騎侍郎、黃門散騎常侍、散騎常侍,與任愷等相善。向秀喜談老莊之學,曾注《莊子》,“妙析奇致,大暢玄風”(《世說新語·文學》)。注未成便過世,郭象承其《莊子》余緒,成書《莊子注》三十三篇。另著《思舊賦》、《難嵇叔夜養(yǎng)生論》。
-
李密(224年—287年),字令伯,一名虔,犍為武陽(今四川彭山)人。幼年喪父,母何氏改嫁,由祖母撫養(yǎng)成人。后李密以對祖母孝敬甚篤而名揚于鄉(xiāng)里。師事著名學者譙周,博覽五經(jīng),尤精《春秋左傳》。初仕蜀漢為尚書郎。蜀漢亡,晉武帝召為太子洗馬,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、無人供養(yǎng)而力辭。歷任溫縣令、漢中太守。后免官,卒于家中。著有《述理論》十篇,不傳世。其生平見載《華陽國志》、《晉書》。代表作為《陳情表》。
-
李康(生卒年不詳),字蕭遠,三國魏中山(今河北定縣)人。性耿介,不合流俗。曾作《游山九吟》(今佚),魏明帝十分欣賞,起用為尋陽長,后封隉陽侯。原有集二卷,已佚。今存《運命論》,載《文選》。文中竭力宣揚天命論,但文筆流麗,其中“木秀于林,風必摧之;堆出于岸,流必湍之;行高于眾,人必非之”等句,頗著名。事見《文選》李善注引《集林》。
-
(253—304)西晉譙郡铚縣人,字延祖。嵇康子。山濤以“父子罪不相及”薦于武帝,征為秘書丞。遷給事黃門侍郎,封弋陽子。趙王倫執(zhí)政,署為侍中。河間王颙、成都王穎討長沙王乂,紹率眾拒之。乂敗,廢為庶人。后復位?;莸塾腊苍?,東海王越挾惠帝攻鄴。穎將石超破之于蕩陰,獲惠帝。紹以身捍帝,中流矢死,血濺帝衣。后左右欲浣衣,帝曰:“此嵇侍中血,勿浣?!敝u忠穆。
-
王獻之(344年-386年),字子敬,小名官奴,漢族,祖籍瑯玡臨沂(今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(qū)),生于會稽山陰(今浙江省紹興市)。東晉著名書法家、詩人、畫家,“書圣”王羲之第七子、晉簡文帝司馬昱之婿。王獻之少負盛名,才華過人。他先后娶郗道茂及新安公主司馬道福為妻。太元十一年(386年),王獻之病逝,年僅四十三歲 。隆安元年(397年),追贈侍中、特進、光祿大夫、太宰,謚號“憲”。王獻之自幼隨父練習書法,以行書及草書聞名,但是在楷書和隸書上亦有深厚功底。與其父王羲之并稱為“二王”。并有“小圣”之稱。還與張芝、鐘繇、王羲之并稱“書中四賢”。張懷瓘在《書估》中評其書法為第一等。王獻之亦善畫,張彥遠在《歷代名畫記》中目其畫為“中品下”。
-
(?—約384)東晉襄陽人,字彥威。博學洽聞,以文筆著稱?;笢乇贋閺氖拢圻w別駕。溫出征伐,鑿齒或從或守,每處機要,善尺牘論議。以忤溫旨,出為滎陽太守。后以足疾居家。及襄陽陷于前秦,苻堅饋贈甚厚。尋襄、鄧反正,朝廷欲征典國史,會卒。有《漢晉春秋》,以蜀為正統(tǒng)。另有《襄陽耆舊傳》等。
-
(約328—約369)東晉陳郡陽夏人,字萬石。謝安弟。少有聲譽,工言論,善屬文。司馬昱為相,召為撫軍從事中郎。累遷豫州刺史。監(jiān)司、豫、冀、并四州軍事、假節(jié)。穆帝升平三年受任北伐,矜豪傲物,未嘗撫眾,諸將恨之。軍潰,廢為庶人。后復以為散騎常侍。年四十二卒。曾著《八賢論》敘屈原、賈誼、嵇康等人事,已佚。今存詩文殘篇。
-
北魏趙郡平棘人,字希義。國子學生。累官中書舍人、散騎常侍、尚書左丞,坐事免。后官給事黃門侍郎,死于晉陽。有《釋情賦》等。
-
(396—544)東魏頓丘人,字虔和。李平次子。襲父前爵彭城侯。自太尉參軍,歷尚書郎、著作佐郎、加輔國將軍、光祿大夫等。孝莊帝永安二年,元顥入洛陽,以為黃門侍郎。顥敗,除名。孝靜帝時,官散騎常侍,使梁,江南稱其才辨。還授秘書監(jiān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