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葛秋崖,永嘉(今浙江溫州)人(《東甌詩存》卷九)。今錄詩三首。
-
撫州金溪人,字叔瞻。度宗咸淳七年進(jìn)士。歷官浙江制干。元兵南侵,文天祥招兵勤王,名揚參預(yù),奏除兵、禮二部架閣,踴躍赴義之舉,傾動一時。有《野史》。
-
伯鎮(zhèn),南渡后人。參鳳棲梧按語。
-
釋智深,號湛堂,武林(杭州之別稱)人。住常州華藏寺,為南岳下十六世,護(hù)國此庵景元禪師法嗣。《嘉泰普燈錄》卷二○、《五燈會元》卷二○有傳。今錄詩十三首。
-
臨江軍新喻人,字貫之。蕭諤子。真宗大中祥符二年進(jìn)士。官大理評事。仁宗即位,進(jìn)太常丞,歷三司鹽鐵判官、刑部員外郎。出知饒州,遷兵部員外郎。召還,將試知制誥,未及試而卒。平生遇事敢為,不茍合于時好。有文集。
-
宋邵武軍光澤人,字仲南。以父蔭入官,歷左修職郎、監(jiān)臨安府都鹽倉。著《丁未錄》二百卷,記英宗治平四年至欽宗靖康初六十年間議論更革事甚詳。孝宗乾道中進(jìn)士,特轉(zhuǎn)承奉郎。
-
[約公元一一八九年前后在世]字季夷,號貴英,北海人。生卒年均不詳,約宋孝宗淳熙末前后在世。寓居吳興,陸游與之厚善。工詩詞,有北海集二卷,《文獻(xiàn)通考》傳于世。
-
邵武人,字敦禮。神宗熙寧三年進(jìn)士第一。哲宗紹圣中累遷中書舍人、給事中。性狠愎,喜諛附,嘗密言王圭于冊立時有異論,圭遂追貶。坐舉王回出知濟(jì)州,徙洪州,以牟利黷貨聞。曾布引為吏部,布罷而出知定州。徽宗政和末卒。
-
王與鈞(一作與權(quán)),字立之,德興(今屬江西)人。寧宗慶元二年(一一九六)進(jìn)士。理宗寶慶元年(一二二五)除秘書郎。三年,出為湖南提舉。紹定元年(一二二八)除浙西提刑(《永樂大典》卷八六四七引《衡州府圖經(jīng)志》)。嘉熙元年(一二三七),以國子祭酒兼國史院編修官、實錄院檢討官。累官戶部侍郎。有《藍(lán)縷集》,已佚。事見《南宋館閣續(xù)錄》卷八、九,清同治《饒州府志》卷一四有傳。今錄詩三首。
-
柳德驥,理宗嘉熙四年(一二四○)為德化主簿(清乾隆《德化縣志》卷一一)。今錄詩三首。
-
俞道婆,金陵(今江蘇南京)人?;兆谡?、宣和間以市油餈為業(yè)(《羅湖野錄》卷二)。常隨眾參問瑯琊,悟道。為南岳下十四世,瑯琊起禪師法嗣?!段鍩魰肪硪痪庞袀鳌=皲浽娙?。
-
應(yīng)傃,字自得,號蘭坡,昌國(今浙江舟山)人。光宗紹熙四年(一一九三)進(jìn)士,調(diào)烏程尉。累官提點湖南刑獄。事見元大德《昌國州圖志》卷一。
-
王學(xué)可,字亞夫,襄陽(今屬湖北)人。理宗紹定間添差通判臨安。事見《咸淳臨安志》卷五○。今錄詩四首。
-
林槩,字端甫,福州福清(今屬福建)人。仁宗景祐元年(一○三四)進(jìn)士(《淳熙三山志》卷二六)。以秘書省校書郎知長興縣,后知連州。神宗元豐八年(一○八五),為通議大夫、兵部尚書(《續(xù)資治通鑒長編》卷三六二)?!端问贰肪硭娜袀鳌=皲浽娛?。
-
(1022—1082)臨安人,寓居蘇州,字醇老。錢明逸從子。仁宗皇祐五年進(jìn)士。復(fù)中制科。為秘閣校理。三上書乞慈圣后歸政。歷樞密直學(xué)士、知開封府,為政簡靜有條理,不肯循私取顯。官終翰林侍讀學(xué)士、知審官東院。
-
劉浩,[宋]無錫(今江蘇無錫)人,居華陰(今陜西華陰)。愛作雪驢水磨,故事人物,多布景致,意象幽遠(yuǎn),筆法輕勁。
-
張沄,字聲父,號五澗,吳興(今浙江湖州)人。光宗紹熙三年(一一九二)進(jìn)士。清同治《湖州府志》卷七四有傳。今錄詩二首。
-
宋撫州金溪人,字季才。嫁臨川饒氏,四十而寡。所居有懶愚樹,遂榜室曰“懶愚”。好作詩,未嘗自露。喜佛教,遍閱《華嚴(yán)》諸經(jīng)。卒年八十六。有詩文集。
-
錢仲鼎,宋元之際詩人。名一作重鼎,字德鈞,號水村居士。
-
建寧浦城人,徙家居吳,字良佐。楊億四世孫。高宗紹興十二年進(jìn)士。為太學(xué)博士,調(diào)通判信州,尋以大理卿改湖南漕,遷秘書丞、著作佐郎。兩遷禮部,官至起居郎、中書舍人。嘗從王蘋游,探研理學(xué)。
-
陸伸(?~一○九○?),軫孫。官杭州鹽官縣令。約卒于哲宗元祐五年(《陶山集》卷一五《仁壽縣太君吳氏墓志銘》及《王氏夫人墓志銘》)。
-
程準(zhǔn),宋朝詩人,淳熙二年(1175)進(jìn)士。曾為桐廬宰。紹熙元年(1190),以宣教郎知常熟縣。慶元元年(1195),通判太平州。
-
釋元祐(一○三○~一○九五),俗姓王,信州上饒(今屬江西)人。為南岳下十二世,黃龍慧南禪師法嗣。歷住道林、玉澗、云居諸寺。哲宗紹圣二年卒,年六十六。《禪林僧寶傳》卷二五、《五燈會元》卷一七有傳。今錄偈四首。
-
葉子強,字自彊(《昆山雜詠》卷下),縉云(今屬浙江)人。孝宗淳熙三年(一一七六)知昆山縣(《吳都文粹》卷九)。今錄詩六首。
-
王秬(?—1173),字嘉叟,原籍中山曲陽(今屬河北),徙居泉南(今福建泉州),王安中孫。紹興十九年,以宣教郎十辦諸軍審計司(《建炎以來系年要錄》卷一五九)。二十五年,為淮南轉(zhuǎn)運判官(同上書歷知江、撫二州(同上書卷一八五)。九年卒(陸游《聞王嘉叟訃報有作》)。著有《復(fù)齋詩集》十五卷(同上書),又有《復(fù)齋制表》二卷(《直齋書錄解題》卷一八),均已佚。《全宋詩》卷二O四六錄其詩五首?!度挝摹肪硭陌司盼迨沼衅湮摹J论E見魏了翁《王侍郎秬復(fù)齋詩集序》(《鶴山集旁卷五四)、《宋詩紀(jì)事》卷五一。
-
建昌人,字德明。與弟呂燾、呂煥等五人同游朱熹之門,學(xué)成而歸,隱居不仕,道德聞望為時所重。
-
彭應(yīng)求,廬陵(今江西吉安)人。太宗端拱二年(九八九)進(jìn)士(《江西通志》卷四九)。除渠陽推官(《濂溪先生全集》卷一三《彭推官詩序》),擢太子中允(《廬陵縣志》卷一五)。今錄詩二首。
-
郭遠(yuǎn),字先德(《宋詩拾遺》卷四)。
-
宋平陽人,字能一。博洽好古,為江萬里諸人所知。累官知信州。元初居鄉(xiāng)里,以翰墨自娛。有《云根癡奄集》。
-
楊崇,字景山,四川青神(今屬四川)人。哲宗元符三年(一一○○)曾與黃庭堅相聚(《山谷內(nèi)集詩注》卷一三《謝楊景山送酒器》)。徽宗大觀元年(一一○七),知仙居縣(清光緒《仙居志》卷九)。今錄詩三首。